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789|回复: 29

自驾“边三轮”进藏——一篇26年前的进藏贴

[复制链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12-28 16: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爱玩 于 2012-12-28 16:32 编辑

前言:
       一篇尘封的文字,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和一段逝去的感情……
       在“旅游”这个词还离老百姓很远的1986年,一个女出纳,一个男画家,一个把头发染黑冒充新疆人的美国人,开着一辆“三轮胯子”,从北京出发,他们……进藏了!(原文转载《城市画报》)
    1986年1月,一个北风呼啸的深夜,老张突然冒出个想法:骑摩托车去西藏。
    这个提议让我十分吃惊,因为在此之前,一直在北京生活的我们也只是开着日本铃木AX100摩托到过京郊的密云水库而已,从没想过开车去外地旅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极少有人长途旅行),更别提遥远的西藏了,我甚至不知道高原反应这个词!老张却信誓旦旦地说:“我们一定能做到。”并开始设计路线。
    当我们将这个旅行计划告诉美国朋友何(现在只依稀记得他的中国姓是“何”,名已经记不清了)的时候,这个自由撰稿人的热情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们三人开始针对这个旅程修订出行计划,并将交通工具改为了三轮挎斗摩托车。老张咬牙卖掉了他心爱的AX100摩托,然后花费6000多元买了一辆长江750三轮挎斗摩托车。为了筹足旅费,何在自己家里挂上老张的画,找来一些喜欢艺术的外国人,举办了仅有一天的画展。很幸运,真卖掉了几幅画,算下来正好够整个旅程的费用。
    与此同时,我辞掉了一个小公司的出纳工作,开始出发前的繁杂准备。那时,我家还没有照相机,在出发前一天,我用1000元买了一台美能达X300和一条背带;记得当时何的包里装了许多反转片,我也就跟着买了20卷富士反转片。四川南充羽绒服厂还很给力地赞助了我们三条羽绒睡袋,那时的羽绒睡袋体积很大,也很厚,卷起后的是个直径大约30多公分的胖家伙,虽然大,但质量很棒,直到现在外出我还常带着用。除了睡袋,羽绒服厂还贴心地给我们每人订做了一身羽绒服。何当时就比我们专业多了,特别飞去香港采购帐篷、瓦斯炉和头盔。
    为了能带上足够的汽油,老张的三哥帮我们加工了一个1.7米长的副油箱,并给油箱喷上了和摩托车一样颜色的军绿色油漆。油箱做得漂亮、规整,仿佛一件工艺品。由于当年没有高原反应一说,我们在医药袋里只准备了感冒药和止泻药,还很奢侈地带上了蜂王精胶囊。
    就这样,一辆三轮挎斗摩托车上坐了三个人,再装上三个人的行李,只带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三条羽绒睡袋、少量食品、衣服、药物、摩托车配件、锅、瓦斯炉和几罐气,一些油画颜料和小画箱……因为车确实太小了,我坐在放满了东西的挎斗里,脚下踩着行李,怀里抱着行李。三轮挎斗像一个变形金刚般,在大家的祝福下,我们出发了。
2.jpg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6: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张曾在山西省临猗县的香落村过了几年插队生活,所以我们的第一站便是香落村。到的那天刚下过雨,进村的路非常泥泞,老乡们正在给一家人帮工盖房,他们用木头做模板,再装进土,几个人用力捣实做成墙。老张虽然已离开村子几年,但很多人依然清楚记得他。
13.jpg

14.jpg
老乡还是那么纯朴。生活还是挺贫困。老乡们说:“当年插队的知青很少有人回来探望的。”于是,我们在香落村的伙食变得十分丰盛。
15.jpg

16.jpg
那时的平遥是个古朴的小县城
1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6: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上,老张和何轮流开车,我属于“无照”人员,只有坐的份儿。其实,老张当时也只有2轮摩托车驾照,在当年那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儿上有很多小空格,每个格对应一个准驾车型,格里有印章就说明你可以驾驶这个车型的车。出发前老张在驾照里画了一个章,让自己也能开上三轮挎斗摩托,很不幸的是他居然将章画到了方向盘式三轮摩托车那一格里(80年代方向盘式摩托车是一种叫581的三轮机动车)。无奈,他只好在手柄式三轮摩托车一格里再画上了一个。
4.jpg
    1986年,外国人在中国旅行,都必须得到公安局批准,还有很多地方根本不对外国人开放。由于我们一路要经过太多地方,何索性没申请签证;带着一个没签证的人旅行在那个时代是很危险的,碰到警察或许还会认为你带着个外国特务。何虽然是个美国人,但中文说得很溜。他头发、眉毛呈亚麻色,画展那天,他把它们都染成了黑色,但因为太黑,让他看上去就像橱窗里的假人,几乎也能算是个可乱真的“新疆人”。一路上我们就说何是新疆人,倒也蒙过了多数人,只是不知何买的什么染料,一路上洗一次头发掉一次色,没等到西藏,何就露出了本来面目,当然,这是后话。
    记得那时我们去山西芮城永乐宫看壁画,警察要查美国何的护照,我们吓得飞快逃跑,从芮城附近的渡口飞奔过了黄河。20世纪80年代住宿登记挺严格,为了让何安全入住,我们三人住一间房,这样避免让何登记,保住了这个“假新疆人”和我们一起走完了这趟旅程。
18.jpg

2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6: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的秦岭路很窄,车子通过要听从指挥,放完一边的车再放另外一边的车,我们到达秦岭时已经是黄昏,只见一个树干做的路障,但不见人把守,我们就打开路障上山了,走了一段之后,天完全黑了,之间山上一串车灯由远而近,一大队卡车迎面而来,速度飞快,仔细看去:原来是大解放拉着山上粗大的原木,因为是单行线,所以司机们开得飞快,我们吓得连忙停在路边等运木材卡车先过,等我们到达山顶时已经是夜里11点钟,住宿山顶。
22.jpg

    第二天早晨,我们正准备出发,却遇到了大麻烦:摩托车无法发动,就算挂上档推车都无法着车。没办法,只好空挡往山下滑。当时秦岭上很荒芜,没人能帮忙修车,好在三轮摩托车的刹车还有个类似自行车闸的手刹,滑到大约下山一半的地方有个招待所,附近有个极小的修车店,折腾两天后,终于可以继续上路了。算一算,这车从买来到现在也就开了约2000公里,几乎每天都得整修一次,而秦岭这次则是整个旅途当中最为严重的一回。最可怕的一次是在雀儿山上,车子不着了,我们要挂档推着它,何负责掌握车,我和张推车,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推车啊,那叫一个喘,后来他们教会我开车,再遇到类似情况,由我来掌舵,大大的降低了我的劳动强度。
5.jpg

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6: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是驾车旅行,又因为走走停停,所以我们三人都没有高反,那天我们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在山顶停车拍照,我忽然发现不远处,盛开着很多黄色的鲜花,我飞快的跑过去,采了一大把,花朵的形状很像郁金香,比郁金香花朵大。
23.jpg
    路上遇到藏民盖房,场面很宏大,也非常的快乐,就像过节一样。
24.jpg

25.jpg
当年的川藏路,和去年我走的川藏路貌似就不是一条路,天壤之别啊,有了巨大巨大的变化!
26.jpg

27.jpg
四川夹江五颜六色的泡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6: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峨眉山,我们住了一周时间,住在刚上山不久的中锋寺,一座漂亮的寺庙,当时客人只有我们三人, 中午在寺庙边上的树林里拉上吊床,非常惬意的睡个午觉。
   29.jpg

    登峨眉山时看到那么胖的一个人,居然让背夫背他走。
30.jpg

    这一路上,我们住过道班、各种小旅店,最便宜的是在四川省剑阁县。那天白天修了一次车,等我们到剑阁县已是半夜,路边正好有个小旅店,房钱只要0.8/天;但床单颜色因为常年不洗,已经由白色变成了灰色,油腻腻、黏糊糊的,那一夜我几乎没有深睡眠状态,半梦半醒中都希望自己能飘在床单上。
这张照片有个故事,话说前一天走到很晚没有住处,第二天早晨我觉得穿着的绒衣袖子处瘙痒难忍,翻开一看手腕儿上起了一片片红色疙瘩,估计是道班的跳蚤潜伏在我的绒衣上了,无奈只得丢掉了绒衣。当年出门没带几件衣服,扔掉了绒衣我还是听心疼的。
33.jpg
哥俩望着滚滚河水发呆! 本来想从这里拐去九寨沟的, 结果走到碧口就实在因修路走不了了,只能原路退回。
3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6: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玩 于 2012-12-28 16:52 编辑

      进入藏区后,我们开始在路边露营。我记得大约有半个月都是露营吧,平时也就是洗下脸, 有一次我实在觉得头发太脏了,于是就在河里洗了头,河水通常都是高山的雪水化了流下来, 虽然当时已经是6月,但水仍然拔凉拔凉的,洗完头,我的头都木了。
      第一次露营是在塔公寺附近,当时看到有个藏民的大帐篷,我们三人一致认为在藏民帐篷附近露营一定比较安全;二话不说,开着挎斗车就轰了过去,一下车就见着一个藏族小伙儿站在帐篷前,手放在腰间横挎的藏刀上,警惕地盯着我们。毕竟那时的藏区没有旅游者,更别说穿着红、黄、紫色羽绒服的人了。向他说明来意后,他居然用汉语和我们聊起来,原来他的母亲是藏族人,父亲是汉族人,他热情地帮我们搭帐篷,并邀请我们去他的帐篷做客。走进他他家的帐篷,里面很黑,帐篷下边离地面还有一些空隙;5月傍晚草原上的凉风,从帐篷里悄悄地穿过。当眼睛适应了帐篷里的黑暗后,我惊奇地发现,帐篷里居然还有好几只羊懒散地趴着,中间点着以牛粪为燃料的一小堆火,青烟袅袅就这样缭绕在这个帐篷中……
      路上经过了很多高山,有些照片我扫描后补上,路上还遇到很多被冲坏的路,摩托车的通过性还是差,这样的路它走起来很费力。
39.jpg

40.jpg


41.jpg

    整条线路中,川藏路上的然乌湖是美得让我瞠目结舌的地方。蓝天、白云和周围的雪山都倒映在安静得没有一丝波动的蓝色湖水中,让你恍然觉得眼前的景色有点儿不真实。何对然乌湖给出了一个极高的评价:“然乌湖跟瑞士真像!”这句话我记了整整24年,直到2010年我去瑞士旅行,见到了瑞士雪山,才明白当年美国何说得一点儿也不夸张。
42.jpg

43.jpg
    那天,我们决定在然乌湖附近露营。我先在宿营地周围捡了很多干树枝做柴火,那个时候的湖水十分冰冷,我想大约是周围雪山流下的水还没被太阳晒暖吧。我们的晚饭是梅林牌火腿罐头煮挂面,在这个清冷的地方,这顿晚餐显得十分丰盛。我们每个人都喝了些白酒,围坐在篝火边,看着渐渐变弱的火苗晃动在脸上,听着远处村子里传来的狗叫;抬头,看不见边际的深蓝色夜空,点缀着满天闪烁的繁星,让我第一次有了想变成动物安静奔跑的冲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6: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玩 于 2012-12-28 16:57 编辑

    那个时候,川藏路上最难走的路段在通麦。
    到达通麦附近的小村子时天正下着小雨,我们借宿在一家四川老板开的小食店里,吃饭时老板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一怕天天下雨,因为会引发山洪;二怕天天出大太阳,因为会晒化雪山上的雪,引发泥石流。”按照他的说法,下雨或不下雨都没啥好盼头。老板还说:“泥石流会把路堵了或者冲了,你们千万要注意看着,如果看到泥石流过来,一定得什么都别管地往高处跑。去年有辆卡车拉着一车彩电,泥石流来的时候,一下把卡车都打到河里去了!”
    当年通麦的公路路基非常低,就在河的附近,所以山洪一大就会冲毁道路。
44.jpg

47.jpg

45.jpg
    夜里我们睡在小食铺的地上,听着雨滴不停的打在铁皮屋顶上,附近的狗不断在叫,想着老板说过的话,那一夜我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起来了,吃过老板给做的早餐,老板和周围的村民站在小食铺门前送我们,看着他们挥手告别的凝重表情,我当时觉得自己大概不会活着走过天险通麦, 怀着沉重的心情上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6: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段最危险的路段大约有8公里,大部分是上坡,因为夜里下雨,路边的山体很多都塌下来,塌下来的土和碎石把本来就不宽的道路掩埋了一大半。塌方山体处的树根裸露出来,还有很多石头仿佛轻轻地搭在一起,感觉一碰就会乒乒乓乓的掉下来。这个时候,我们的三轮跨斗开始表现它一路上的赖脾气,时常无力,无法正常行驶。我们仨人只好下来,挂一档推着摩托车上山,一边走走停停,等着推土机把前边路上的落石和土推开。由于要步行推车上坡,8公里路程一下变得十分漫长……当终于走过这段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重新活过一次,那份轻松和欣喜我至今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我们过完险路到达了河边,但是桥已经被水冲毁,前边过去的车给道班工人钱,工人们修了一座临时桥,那车过去后工人拆掉几根木头,后来的车想过还得付钱,我们的车小,给道班工人200元(貌似是的),请他们把摩托车抬过去,抬车过河的时候,张一不小心掉进河水,虽然他水性很好,转眼湍急的水流就把他冲出去好远,何当时立即跳入水里,帮他爬上岸来。
46.jpg

48.jpg
    在我们抬车前,就有一辆拉着一车黄果树香烟的卡车侧翻进河里,因为很多车辆被河水拦在这儿,岸边聚集了司机和乘车人,大家想帮着翻在河里的卡车司机把车拉正,于是拴绳儿的、指挥大家站位的,甚至还从道班调来一辆推土机帮助拉车,岸上几十人一起喊着号子用力拉,拉车的时候气氛极其热烈,好像是和乐融融的一家人,但事实证明:想拉正是不可能的!
4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7: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旅程中,我们无数次在各色路边小食店吃饭,这些小摊贩占据了我这次旅程的极大部分记忆。有一次,我正好看到老板在洗碗;不夸张地说,那盆洗碗水就像是疙瘩汤一样,黏黏糊糊的,大概是用了太久,已经开始挂盆;洗碗水接近墨黑色,我们坐在路边端着刚洗完的碗,饥肠辘辘地吃着腊肉炒青菜,那时候觉得这菜并没有因为肮脏的洗碗水而变味儿。
    进拉萨前有好长一段搓板路,记得大约足有几十公里吧,路上是深深的浮土,长期碾压让土变得很细;车一过,尘土遮天蔽日地腾起,能见度立刻变得只有十几米。每次有车超过我们,我都会用手捂住头盔下边,让自己少吃些土,走的时间长了,我也逐渐习惯“吃土”,我几乎能在尘土飞扬中把吃的东西从头盔下边直接塞进嘴里。走了一段搓板路后,我发现右边车轮摇摇摆摆地像喝醉了酒,停车一看,原来是搓板路的颠簸使轮子上的辐条断了一半儿。挺进拉萨时已是半夜,城里很安静,大街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狗在悠闲地散步,这让我对拉萨有了第一感觉:“这座城市是属于GD!”
50.jpg

51.jpg
    进城后我们找到拉萨宾馆,也就是后来的拉萨假日酒店。我和老张每人每天15元,那间屋子里有三张床,可宾馆只按入住人数收钱,但对外国人要收90元/间。何觉得无法接受这种不公平待遇,而且这个价格在当时太贵了,于是他住进了“八郎学”客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7: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全身黑泥冲洗后的第二天一早,我们去了大昭寺,由于水土不服,我严重腹泻,但我可不愿意在宾馆里浪费大好时间,于是我就有了腋下夹着一卷卫生纸,提前侦查好厕所位置,然后去参观大昭寺的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布达拉宫,巍峨、质朴、寂静,门前除了个别来朝拜的藏民和偶尔骑自行车路过的当地人,你几乎看不到一个旅游者。布宫的一个大门上挂着一条巨大而破旧的大门帘,门帘用一种本色土布做成,上边缀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补丁;那些补丁堂堂正正的补在门帘上,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好意思,这条补丁摞补丁的大门帘是我对布宫的深刻印象。
54.jpg

52-1.jpg
    当年的布宫比现在好拍吧,周围没人也没啥乱七八糟的规矩
53.jpg
    一路上甘孜的汽油最贵
    5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7: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到达拉萨的时候,已经是6月底,因为张只请了3个月的假,所以只在拉萨转了转,更远的地方就没去,另外也是因为侉子太爱坏,可以不夸张的说:每天都要坏!所以7月初我们就走青藏路往回走了。
58.jpg
那时青藏路路况特差,走起来十分难受。
60.jpg
简陋荒芜的唐古拉山口
59.jpg
当然青海湖是一定要去的
62.jpg
    只可惜通往鸟岛的路被大水冲坏了,大家涉水过河,看人们紧张的样子,你就知道水有多急了。
63.jpg
86
年青海湟鱼还没受到保护,河汊子里的鱼多到一捞就能捞上一条
6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160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800

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7: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往后相机越来越少有机会拿出来,也因为胶卷都用得差不多了,虽然还路过西宁包头等地方,但和前边的旅程相比,还是太平淡无趣了,终于在86年7月20日我们回到北京的家中。
        这次旅行从4月21日起,7月20日结束,历时3个月,我拍了700多张反转片,招上了一次跳蚤,我的鼻子脱了三次皮,修了无数次车,虽然我们带着何到处走,但我们运气好,还是顺利完成了整个旅行。
       后记:
        钱钟书老先生在《围城》里说:应该先旅行后结婚,因为在旅途中最能考验两个人是否能互相扶持。然而,这个故事里的一对主人公,携手经历了这样一场艰辛的旅程,26年后同样也劳燕分飞了,可见进藏的路再艰辛,都比不上“情路”难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71

主题

3万

回帖

219万

积分

管理员

在路上TEAM

Rank: 9

积分
2197794

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12-12-28 23: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  这样的好贴哪里找到的哟!!!!

太让人难以释怀了~

谢楼主精彩转贴分享!

点评

这样的贴子就象镇江的老陈醋,越陈越香!令人回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6 11:16
在路上  看见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309

回帖

645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453
发表于 2012-12-29 1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的看完了!那个年代有思想旅游的人确实少,当时大多民众的生活还只停留在终于可以吃饱了,还没有上升到追求精神享乐的层面

点评

是啊,这是几个先驱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6 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5-4 02:25 , Processed in 0.235518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