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人间美西施,花中唯杜鹃",我国素以杜鹃花、报春花和龙胆花三大天然名花享誉世界,杜鹃花位列第一。
每年4月,武汉周边的山上杜鹃花尽情绽放,把青山幽谷装点得五彩斑斓。在几年前的黄陂西边的旷山一带的山上,当漫山遍野的野生杜鹃花开放的时候,我都会去山里面欣赏一番;那个时侯山是野的,路是荒的,人是极少的,所以心情也就是飞扬的。可是近三年以来,原本自自然然的山水被人为的围了起来,附诌了一些所谓的“传说”,然后就设卡收费,好像今年是每人50元了,想想以前的土匪剪径也不过如此了吧!
其实就在云雾山的附近,都是连绵的群山,那里的杜鹃花一样开得如火如荼,只是看你去不去了。
与木兰山、大余湾齐名并为黄陂三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龙王尖石寨,就在与云雾山一路之隔的地方,躲在深山人未识,这次在杜鹃花盛开的时候去龙王尖古石寨,也是一石二鸟,一搭两就。
我提前在“在路上资讯网”上发了一个活动召集帖:“春天赏花第四站:4月11—12日龙王尖上看杜鹃”http://www.5zls.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6&extra=page%3D1
临近周六,天气预报总是预报有雨,于是有的人就打了退堂鼓;好在这次天气还是肯帮忙:上山一路无雨,刚刚支起帐篷就下雨,正好爬山累了睡了一觉。一个小时以后雨停,游览到天黑再野炊完毕,刚刚钻近帐篷就再下雨,第二天从早上到下午居然天晴,刚刚到家就又下雨。大家都说我们“接天缘”。
杜鹃花有很多“别名”,如: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金达莱 、山鹃、红杜鹃、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格桑花、金达莱等。花瓣通常为5瓣,花分落叶和常绿两大类,落叶类叶小,常绿类叶片硕大;花的颜色有红、紫、黄、白、粉、蓝等色,武汉地区野生的杜鹃花通常有三种:深红、桃红、红花带白边;还有一种黄色的杜鹃花,极少。
这次我们出发的时候是三车9人,到达龙王尖山脚下面的绿林村以后,老路他们的一台车玩了一会原路返回了,留下的我们五人:神仙、飞扬、小雪、若雪、老黄出发了。
从绿林村出发开始爬山有两条路,我们是先从左边的小路上山的,山路两边生长着许多杜鹃花。
鲜花满枝的杜鹃,婉如娇柔的少女,活泼而又有些腼腆,令我们流连忘返。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杜鹃花的赞美道:“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药皆嫫母”,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若雪已经对杜鹃花的赞美变成为具体的行动了。
龙王尖海拔385.6米,为大别山的余脉,坐落于黄陂李集镇东北和长轩岭镇西的交界处。今年的大年元宵节的正月十三那天,我们曾经为了看绿林村的龙灯来到龙王尖,由于已经是掌灯时分,看不清楚周围石寨的面貌。
当我气吁吁地爬上山脊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我决心永远放弃攀登喜马拉雅山的梦想;第二件事才是举目四望:北面的山下是院基寺水库,南边是泥河水库。登高望远,才能体验着春天里踏青游山的意境。
浸润在清新的空气中,踏在返青的山野小路,边走边逛,野生杜鹃花一束一束地在路边的山坡上怒放。
只见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如期绽放,在坳间,在山崖上,绿色和红花相得益彰,一丛丛的绿,绿得青翠欲滴;一簇簇的红,红得像一片片火焰。满山满谷都是摇曳的彩色,风吹花浪滚滚,如云似霞,大山以灿烂的姿态迎接春天的到来。
如果不是负重而是悠闲地溜达,倒也会顿生悠然和畅快。可惜我看到前方山顶上龙王尖高高的石寨,再么样也不会“悠然和畅快”。
海拔385.6米的主峰顶巅有一座古庙,名曰龙王庙,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建筑面积百余平方米,分左中右三殿。中殿为主殿,供奉的是龙王神,左右分别供奉观音和娘娘。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秋,龙王尖北坡突发山火,龙王庙几成灰烬。之后几度毁建,今只仅存一座废墟——石墙还在,大约还有一人多高,屋内长满了树木,有的树的根竟然从石墙中间生长出来。一块介绍龙王庙的石碑立在原来的门口。
环绕龙王庙是一个宽约数米的环型地带,外面就是陡陡的山壁。我们就在避风的南边的环型地带上扎营。
其实黄陂境内还有很多的清代时期修建的为了“防长毛”而修建的山寨,比如现在还留有遗迹的高家冲、王家冲、赶鸡山、黄塘上、半山寨、红马寨等石寨。只是龙王尖石寨是黄陂境内建造得最为雄伟壮观的石寨。它较之境内的其它石寨,由于地处基本无人的山区,保存尚为完整。石板屋多数存在,壁墙基本保存,只是所有的木质门窗、檩条全无踪影了。
据资料记载:龙王尖石寨较之龙王庙稍晚,始建于景泰七年(1456年)。当时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动乱,不时有匪盗来黄陂西北乡烧杀抢掠。为“御匪安民”和防范北坡山火,1456年冬,村民集资始建龙王尖石寨。明清之际,石寨经过多次维修和复建。至清同治七年秋,城堡式的龙王尖石寨全面建成,取名永安寨,
永安寨以龙王尖的龙王庙为最后的要塞,在李集镇东北和长轩岭镇西的交界处的两个垂直交叉的山墚处,北枕旷山,南瞻武汉,东眺木兰山木兰湖。石寨的围城周长12.5千米,圈地1.5余平方公里。
虽然倚山踞岭,耸立在群峰之上,也不能保证不被攻破。资料记载: 1642年春,龙王尖石寨曾被张献忠大西农民军所克;1853年1月,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部、同年3月翼王石达开部、1861年英王陈玉成部、1863年秋捻军王双如部、1866年东捻赖文光部,曾先后多次攻克龙王尖。
想想现在荒凉的废墟,也是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
当年的寨墙由块石、条石、片石大小间压、缝隙填塞碎石土渣干砌而成。寨墙平均高3.5米,这种的山寨,易守难攻,即使遭围攻,寨内有粮有水,便于坚守待援。
全寨共有四大寨门,以南寨门为最大、最牢固、最壮观。现在的寨门遗址处,当年寨门上面的门楣石条依然还在,寨门轴的门臼孔还在石条上。
寨墙上均砌有 “哨口”、“箭窗”,哨口、箭窗一般1.8至2米距离一个,主要用于瞭望、发射铳弹和飞箭。
作为“难民集中营”的龙王尖石寨,难民最多时,达三万之众,寨内就地势、地段、村湾、人员、财物等不同情况,共建有大小石板屋1200余间,这些石板屋单间面积最宽的达110平方米,最小的不足4平方米。富户的石板屋一般要宽大,其地段位置也要好;穷苦百姓、流民的石板屋又窄小、位置也要偏一些。
当时山寨还承建了一条包括经营客栈、医药店、杂货店、当铺、铁匠铺、裁缝铺、木匠铺、磨坊、酒坊、染行、赌场的街道,时称天街或生意街。在寨内建街道和菜市场,这是省内外山寨所极少见的。
这是当时的街道。
1868年,龙王尖城堡式石寨全面建成后,由于太平军的失败和东西捻军的覆灭,这个“御匪安民”、“防长毛”,后“亦防捻军”的封建地主武装城堡,在结束了它的社会作用后,逐渐失去其存在和再建设的意义,也随即淡出了历史舞台。光绪三年(1877年)后,已成为一个无人居住、茅草丛生的空城堡。
寨内昔日四通八达的大小道路已消失在稠密的灌木、藤蔓、野草之中。昔日的石屋的烛灯永远的在这里熄灭了,留下石壁上的灯龛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一百多年前的故事。
如今的古寨放眼望去没有一点生气,只有野猪在这里撒欢,把地拱的露出来草根。
离龙王庙不远对面的山头的石缝里面,一株杜鹃花顽强地诠释着生命的辉煌;令人遐想无边。
旁边有一处凸出的石板,上面有一个圆洞,令人称奇的是不大的石圆洞里面汪汪地注满了一洞的水。
在这个石板的下面,是一个天然的石洞,不深,大约只有3米。这里曾经是“龙王石庙”,当年香火旺盛。洞口立了一块石碑,说解放前有一位国民党的校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来到这里当了道士……(欲听下面的故事,1,你自己去看;2,留下茶水钱我继续讲,哈哈!)
写了这么多,手也酸了,也大约说了个皮毛,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自己直接去龙王尖,去听听石龟讲龙王尖的故事吧!
其实我们看到的是,在经济条件和生产能力相对落后的晚清,修建了如此浩大的工程,其艰难困苦程度可想而知。这是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研究封建社会历史的直接的现场物证。
如果当地想搞旅游开发,除了修好上山的道路以外,一定要编一个离奇的藏宝故事:“当年有一个大财主,为了防长毛,把一千两金条和无数的古董埋在山上,后来这个财主突然死了,没有人知道这些宝藏埋在那里……”,然后再在山寨到处立上警示牌“此处严禁挖宝”,说不定龙王尖就因此火起来了!
小贴士:
龙王尖石寨地处黄陂李集镇东北和长轩岭镇西的交界处的山脊,山脊就是两地的界山。从两边两地都可以上山到达。
两边上山都是没有公路的,从北边上山最近最方便的是长轩岭镇的绿林村,上山徒步需要一个小时;
南边最近的是李集镇的彭家冲湾,上山徒步需要一个半小时。
一、北边上山攻略:
到长轩岭镇的绿林村每天只有两趟从汉口开往最里面的竹园采石场的路过车,时间和地点不详。
坐车可以从两个方向进入:
1,黄陂长轩岭方向:先坐车到长轩岭(车极多,比如去蔡店的车都路过),再到长轩岭包车去绿林村。
2,黄陂泡桐方向:先坐车到泡桐(车极多,黄浦路161医院门口上),再在泡桐包麻木去绿林村。
二、南边上山攻略:
黄浦路161医院门口坐班车到泡桐下,转麻木到彭家冲,然后从南坡可以上龙王尖石寨。只是距离比北边稍远一些。
三、自驾线路:
1,北边绿林村:
A:汉口—盘龙大桥—横店磨盘—天河方向—祁家湾—达义—李集—泡桐—云雾山方向直行1公里右转—独屋湾—黄家塘路口右转—2公里右转进
入绿林村。
B,汉口—盘龙大桥—横店磨盘直行—黄陂城区—木兰收费站—碾子岗直行—不到长轩岭处左边有一条土路,路标指向“采石场”转进—7公里
到达绿林村口—左转进入绿林村。
2,南边彭家冲湾
汉口—盘龙大桥—横店磨盘—天河方向—祁家湾—达义—李集—泡桐—彭家冲湾
四,注意事项:
1,山寨无水源,需要自己带足水。
2,山寨无可以遮阴的树或者建筑,烈日下需要防晒。
3,夏天满山茅草丛生,走路要打草惊蛇;冬天需防火。
4,食物需要在镇上补充,村湾里面无商店。
5、请勿留下垃圾。请勿推倒石墙。
6,两边山上山下皆可扎营。
原帖发表在“在路上资讯网”www.5zls.com
转载请说明出处及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