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14|回复: 2

[转贴]登山热”是一种社会病

[复制链接]

451

主题

733

回帖

9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6264
发表于 2004-7-20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商业登山,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要数去年那次由央视直播的著名的登珠峰行动。随着珠峰、哈巴雪山、南美南极等几出登山大戏的上演,过去的2003年被包装成了“中国登山年”;而在今年,“登山热”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开来。登山居然成了大众的时尚?而这里所指的山绝非像北京香山那样的周末休闲去处。

  其实,登山在世界体坛本是一项极为小众的运动,谁也没想到,这两年却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被搞得“轰轰烈烈”,并且“热”得多少有些突然,这恐怕与名人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很大的关系。

  体育运动,是人类最纯洁的娱乐活动之一,人们有理由希望每一项运动在中国发展得轰轰烈烈。但是,每次看到“登山热”这个词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医生和经济学家所说的:“热”往往是一种病态。

  不得不承认,在登山运动中,“只有活着走下山来才算真的成功”。安全,一直是登山活动中的重要话题。

  虽说“登山原本就是一项高风险的运动”、“有500座雪山就会有500个亡魂”,但这绝不应成为一次次山难的惟一解释。资金不是惟一的理由,登山者的素质不是惟一的理由,高山向导的稀缺不是惟一的理由,相关法规制度的不足也不是惟一的理由……但假如这些环节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种“登山热”就值得人们认真思考了。

  我们只希望病态的“登山热”不要存在安全隐患,不要对社会体育精神产生负面的影响。

  登山中的贫富分化

  登山,到底要花多少钱?在采访中,记者被这个问题折磨得晕头转向,最终的结果还是句没谱儿的“登山的花费没有上限”。但把采访中的关于花费的几组数字拿来比较,却是件有趣的事情。

  2003年,3次经典的登山活动,其赞助是:中国珠穆朗玛峰攀登,约255万元;云南哈巴登山活动,300余万元;双南攀登,约200万元。合计接近900万元,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以往9年的总和。

  而创历史纪录的庞大商业赞助,又支持了多少登山爱好者呢?

  2003年珠峰攀登,9人;2003年云南哈巴登山活动(扣除新闻媒体记者、之前没有登山爱好的企业界人士/关系户等),20人~30人;双南攀登,5人。合计不到50人次。

  有人戏称,富人登山,走的是一条人民币铺就的“金光大道”。而相形之下,学生等民间登山爱好者所获资金极为有限。北大山鹰社的一个小伙子说:“这两年,赞助是越来越难拉了!登山热了,各种名目的登山秀也多了,赞助商为什么非得把钱给我们呢?”

  2002年,北大攀登希夏邦马西峰的预算是10万元。他们在整个活动中的人均消费为6000余元,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北大学生第一次攀登玉珠峰时得到的赞助是7500元和一些鞋,而据说“这笔钱11个人花,最后还剩了一些”。

  在一家登山装备用品店,记者了解到,现在市场上的高海拔登山装备复杂而昂贵,一顶像样的高山帐篷大约要1000元以上,睡袋(能在-50摄氏度时使用)约要2000元左右,冲锋衣要4000元到5000元……总之,置齐一套像样的装备,差不多要1万元左右。而这离登山所需要的还远着呢———伙食费、运输费、车辆费、人工费、登山管理费等,都是必要的花费。以登珠穆朗玛峰为例,国内一个团队仅登山管理费就要缴纳5000美元左右。

  按照一位老职业登山者的价格公式计算,如果一个10人的日本团队要登希夏邦马峰,除去所有的装备费用,他们一个人在西藏的消费将达到1.3万美元,约10万元人民币。

  一位登山爱好者说:“不难发现一种奇怪的‘分化’。如果说,2002年国内登山爱好者群体变化的特点是以一些攀登事故为代表,主要以攀登理念为衡量标准来分化的话;到了2004年,就成了极少数赞助受益者和绝大多数普通登山爱好者之间的分化———登山的所谓纯洁性,正在受到来自资本的考验。资本是逐利的,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在此,暂不对商业赞助的实施方和受益者进行评价。我只是觉得,关注和支持民间登山,不仅仅是一个钱的问题。”

  虚幻的“大众化”

  去年轰动一时的珠峰登山活动,因为房地产大亨及IT精英的亲身参与及央视的大规模直播,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但在采访中,记者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多数人都知道“登山热”,而“了解登山”的人则是凤毛麟角。

  一位登山爱好者评价说,现在的“登山热”,其实是一种“虚热”———名人作秀、新闻炒作,不过只是“热”了人们的视听,真正走出去登山的就那么几个。

  一位被访者坦言:现在登山的不是大款就是“苦行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登山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的确,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眼下在国内想要登山不是件容易事。哪里能提供合格的指导和训练?哪里能找到合适的装备?哪里有适合初学者的线路?花多少钱才够?正像一首歌里唱的: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准确答案。

  事实上,在国外,登山像滑雪一样,已经成为普通人周末的户外运动项目之一———在离家不远的山上,你就可以找到由职业登山者设计好,并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的登山线路,相匹配的还有相关的训练与咨询。

  而在偌大的中国,现有的就那么几条登山线路,有些甚至是北大山鹰社早期“自踩”出来,再由后来者自发传承的,当然,也不是一般人去得了的。

  “附庸风雅”的登山

  前不久,一位向来热衷于新鲜事物的报界同行兴高采烈地打起了背包,说是要跟名人一起去登山了。此君平日旅游只拣那闲散浪漫的地方去,这回却做好了身着冲锋衣,手握小冰镐勇攀险峰的玩儿命准备。不难看出这一突变的最大动力是什么———“知道吗?王石、张朝阳这回都去,去的都是巨大的大款!”

  几天后,这位同行悄然回京,说是在训练基地就不行了,找了个借口就蔫儿退了———“我是不行了。胆儿稍大点儿也就上了,就不知会不会死在上边!”

  登山果然不似一般的“风雅”,附庸不得。

  可惜登山的常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门“绝学”,电视直播、网页滚动给人印象最深的不过是名人们,甚或是从没登过山的大款们的“光辉形象”,而对于这项运动的真正内涵,人们无从得知,也不知应该从何得知。

  稀缺的高山向导

  登协一位专家说:“国外登山运动经历了200多年才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水平,而高山向导是维持这种探险精神的安全支柱。”眼下在国内,真正合格的高山向导几乎没有。而多数登山者依赖的夏尔巴人,其实并不具有专业执照。

  以法国为例,做一个合格的高山向导非常不易。首先,他必须攀登过高海拔山峰各15条经典登山路线,有一定难度,包含冰壁、岩壁和混合地形及15条经典滑雪路线,才可以申请报考。通常每年有2000人报考,只有200人取得考试资格,最后可能只有40人通过初试。一周考试后,经过夏季7周(3000欧元学费)、冬季5周(2000欧元学费)的学习,成为向导候选人。如此保持两年,并且能够带队走一些简单的路线,才能得到国际向导联盟(GIAM)颁发的执照。最后还要回学校去参加为期4周的集训,每天都要考试,如果基本上都能过关了,才能成为真正的商业向导。

  同时,在国外正规的高海拔登山中,向导非常重要,每条路线都有价格,其中也有向导公司作为中介。公司给顾客提供一个向导名录,顾客在其中挑选完毕后,向导要把佣金所得付给公司20%。一个博朗峰的国际向导,一天的收费是250欧元,经典路线全程收费约2000欧元到3000欧元。而他们不但承担向导重任,还要负法律责任,因为法国关于高山向导是有法律保障的。

  你可以说,登山热的一切病根都在于“管理”,就像时下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都可能归结于管理制度一样,但事情往往说到这里便再也没了下文。

  比如,登山运动有没有科学严格的行业规则?又有没有合适的渠道使之普及,让公众知情?比如民间登山的筹资机制的良性运转和公开透明是否有法可循?比如商业登山该赚多少钱?比如相关的社会保险机制是否适用……

  然而,这些管理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在等待这些变化来临之前,无论是想登山的、想作秀的还是想赚钱的,只要知道尊重生命的,都最好保持清醒的头脑,别染上“热病”。

  天灾虽然难免,但我们可以把人祸的概率降到最低。

一个登山者的理想境界:理性,内省,坚韧,关注,任俯仰,知进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71

主题

3万

回帖

220万

积分

管理员

在路上TEAM

Rank: 9

积分
2200242

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04-7-20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仅仅是商业导向而已,为什么是病,偏激的说辞!

其实人类发展至今,也说明一个问题,人与一般的动物是不同的,因为他(她)能够用思考,他(她)会使用工具,他(她)会去冒险......

人类的进步都伴随着冒险,而人类有为因为冒险而停止过去探险吗?

什么是病?病的人应该是那些坐家里没事找事的鸟人......

太多话想说,但感觉这里说不明白!呵呵

[此帖子已被 难民 在 2004-7-20 17:04:43 编辑过]
在路上  看见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2

主题

6629

回帖

1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4954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7-20 1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业无处不在,所说的外国只不过是操作得规范一些。
登山热也好,户外热也罢,都不是人人都能够参与的
但是,可以作为爱好者的梦想,
其中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
http://q.blog.sina.com.cn/zlsdw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11-24 16:45 , Processed in 0.0511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