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来凤凰古城的第四天,也是我们的最后一站沈从文的墓地。曾经有朋友告诉我:如果到凤凰而不到沈从文墓地是最大的遗憾。来了以后,发现似乎并不为人重视,因为有很多导游都没有提起。我们二个人沿着北门城墙,悠然地穿过东门,沿回龙阁的青石巷慢慢徜徉而下。依然是一面走,一面不停地捕捉他的镜头,什么社饭啦,腊猪头啦,曾经听我老妈说在我们湖南乡下,这样的猪头是感谢媒婆的谢礼。呵呵~告诉大家,我吃了香喷喷的社饭。由于连续二天都是参加的一日游,平时很少锻炼的我脚步也渐渐地慢了起来,身边的人力车载着人,向沈老的墓地听涛山缓缓而去。袅娜的沱江小河穿过林立的江边人家的房屋间隙隐隐约约地闪现进我们的视野里,像一个美丽俏皮的村姑,偷偷地尾随着我们,害羞地窥视着我们。新建的青砖吊角楼围墙上缠绕着少见的花和叶,岸边柳叶软垂,随风轻拂,又似彬彬有礼的迎宾女郎在款款地迎候着客人们的到来。 不一会就走了听涛山下,我们拾阶而上。石青径曲,泉水淙淙,苔绿藤绕,清幽宁静。这就是沈老魂归故里的憩息地。沈老是个历经坎坷的人,但又是个幸福的人。他与张兆和女士琴瑟相合,风雨陪伴一生。1988年沈老在北京病逝。而后,张兆和亲自将其骨灰捧回凤凰故里,还精挑细选了碑文。今年5月,兆和的骨灰又千里迢迢从北京移回凤凰,随夫情洒沱江,共眠听涛山下。人说,五百年的守望才换得瞬间回眸的缘份,像沈老与张女士的一世情爱,终生同眠共寝之缘,该是千年之约、万年修守而得的吧?常人,是万难有此福份的。 沿路迂回漫上,到了一块大约十几平方的鹅卵石扎成的小坪地,中间竖着一块高约3米的五彩石。它,就是沈老的墓碑,下面安葬着沈老及其妻子兆和的骨灰。这是一块几乎没有任何雕琢的天然彩石,正面镌刻着沈老自己的两句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碑石的背面是沈老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女士撰写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环顾四周,依稀人影在山上晃动,就像充和女士挽联里匠心独居给姐夫的评价一样--“从文让人”,沈老的墓地就如沈老的为人品性一样纯朴、自然、宽厚、淡泊、清雅。我伫立墓前片刻,心中充满了对沈老的敬意,摆上了苗家小朋友的手工祭物——花环和蚂蚱。 


 [此帖子已被 贫儿 在 2008-10-25 15:21:2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