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Monsieur’s Departure》
Queen Elizabeth(1533—1603)
I grieve and dare not show my discontent,
I love and yet am forced to seem to hate,
I do, yet dare not say I ever meant,
I seem stark mute but inwardly do prate.
I am and not, I freeze and yet am burned,
Since from myself another self I turned.
My care is like my shadow in the sun,
Follows me flying, flies when pursue it,
Stands and lies by me, doth what I have done.
His too familiar care doth make me rue it.
No means I find to rid him from my breast,
Till by the end of things it be suppressed.
Some gentler passion slide into my mind,
For I am soft and made of melting snow;
Or be more cruel, Love, and so be kind.
Let me or float or sink, be high or low.
Or let me live with some more sweet content,
Or die and so forget what love are meant.
伊丽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1533—1603) ,四百年前的这位英国女王是开创英国繁盛的一代明君,是“大英帝国”的奠基人。她运用自己的机巧和才智,摆脱死囚的绝境并取得王位,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女强人。然而她写的这首诗表明这位终身未婚的“童贞女王”是世俗道德规范重压下的弱者。这首诗并非附庸风雅之作,而是诗人发自心底的爱的呼喊。该诗通篇都是内心矛盾的碰撞和情感世界的苦斗,它折射出四百年前英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体制以及伦理道德等现象。
《在 他 离 别 后》
——伊莉莎白一世
我伤心却不敢流露不快,
我挚爱,却被迫强装是在恨,
我有意,却不敢说我想说;
心里絮叨着千言万语,表面却是哑然无声:
我是自己,,我不是自己;我冻僵了,我被焚烧;
因为我的自我分裂了,一个我背离了另一个我。
心中的牵挂,就像我阳光下的影子;
我追它就逃,我逃它就跟着我;
事事都来搀和,时时纠缠不清:
对他过多的思念,使我懊恼烦闷;
永世难以把他从心底驱走,除非就此把一切了结干净。
爱神啊,请把温和一些的激情装进我的心灵,
因为我柔弱如融雪;
要么对我更加残忍,要么对我大发善心;
让我升天或者入地,让我或浮或沉;
或者让我活,那就该多给我一些爱的甜蜜,
或者让我死,那么我就能忘却爱的真谛。
对此诗的个人解读:
就感情方面来说,再也没有比“爱得不再是自己”更凄惨、更可怕、更悲哀、更令人叹息的事了。比如《女伯爵》一片中,本来理性、冷静、高贵、骄傲的女伯爵,因爱情而变得不再是她自己,成为一个可怜又可怕的“恶魔”。这样的事例当然很极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目睹不少近似的人和事。然而,请勿嘲笑他人,也许有一天,这嘲笑就会落到你自己头上!谁敢说自己从未曾因非理性激情而颠三倒四过呢?在爱情中能够理性地对感情收放自如的人,或者是理性超群的人,或者只是因为没真正动心罢了,甚至还可能是已经爱无能了呢。
一个人,无论男女,如果像伊丽莎白一世描绘得那样,爱到“不再是自己、时而被冻僵时而被焚烧、背离自己而自我分裂”地步(“I am and not, I freeze and yet am burned, Since from myself another self I turned. ”),爱情就演变成一场灾难。这时如果一个人依然执念于“爱”,就会“害人害己”。如果还残存一丝理性,他(她)也应该 / 必须断然逼迫自己割舍、放弃。有时,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放下爱情立地成佛”。
万能的上帝呵,我不敢再低视任何人的激情!我深深了悟,我们所有人,没有例外,都是您有罪的孩子……请赐我们渺小的人类理性之光,让我们在无尽的黑暗中,可以不再绝望,可以找到前行之路。
如果有来生,如果可以选择,那么来生我绝不做人,至少是绝不做女人。我要做一株开在悬崖峭壁上的野花,静静地开放,与世无争,无爱无恨无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