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14中内的三厅咖啡屋倒是去过几次,发现三厅是因为当时路很窄,而三厅里面却方便停车消费。 现在路宽了很多,却少了老巷子那曾经的原汁原味。
坐在三厅小小前厅的窗边,可以看到对面操场上的孩子们练球的身影。
球场还是难得的真的绿茵场。 不过感觉三厅的生意真是不好,居然需要靠打牌的人维系,略显归于市俗。
对于那些执着于这样非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追逐品位生活的坚守者,茬还是心存相当的敬仰的。
希望茬时隔多年再去这样一些地方看,他们依然还在这样坚守。
在这个问题上,台湾人比大陆人有追求。哪怕是以小店为生的人家,把孩子送去大学读书,读完大学回家的孩子还是挺乐意用余生打理这份家业的。
但,似乎这样坚守的前提是:这份家业存固于自家的物业之上,不是租他人的房产,也不会轻易遭遇强制拆迁。。。
这张是三厅真实的外廊实拍,网上搜的。
以下关于三厅的介绍及评述感叹文字,也是网上搜的。基本上能够代表茬的认知和哀叹了,就不多说了!直接转发:
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 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系民国初年的学校建筑。 1938年,国共合作,政治部迁入武汉,三厅在此成立,郭沫若任厅长,属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在此荟萃了文化界精英300多人。
三厅当时的用房大多已毁,仅存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幢,为当年工作人员住房。
十四中校园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1907年,张之洞先后开办公立小学和中学堂,1912年为省立第一中学,现产权属第14中学。
第三厅实际上是由中共长江局和周恩来直接领导。该厅下属一个办公室和三个处,负责一般宣传、艺术宣传和国际宣传。它坚持了中国GCD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传了党倡议的“十大救国纲领”。在团结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致抗日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昙华林以前是武昌城富人居住的地方。花园洋房像是撒在两边的山坡上。随便走走,便可见高官的豪宅,富人的小楼、军阀的公馆、洋人的别墅,教会的礼拜堂。瑞典人还在这里修了他们的领事馆,北欧风格的楼房也就夹杂其间,赫然在望。
只是岁月流年,人越住越多,各式板壁木屋、土砖平房、火柴水泥楼见缝插针,将昙华林当年的林间空地,花园院落一一占据。
昙华林就成了今天这样的昙华林。沉闷而破旧,杂乱而肮脏,满目疮痍,不堪入目。老屋们虽然还留着一些,但面相已无看头,而主人也大多早已换过。破败陈旧是光阴赐予的。光阴是一去不返绝不重复的东西。消逝的光阴使这些老屋成为昙华林的沧桑往事,供人怀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