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看到这句话,又一次对着电脑泪流满面。我想我是个爱哭的女人吧?但是当年跑马梁上肆虐的暴风雪也不曾得到我半滴泪水啊! 92岁的老人,病床上写下这句话的时候,那种心情,我想以我现在的年龄无法体会。毕竟对于岁月来说,我还太肤浅,肤浅到认为这是一种浪漫。一种超越于生死的浪漫。我知道对于杨先生来说,这是生活,是历经风雨后对生活的满足,是痛定之后,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先生,对不起!此刻,闭上眼,我觉得我在和您对话,通过您的文字,我能体验你所有的感觉,可是,先生啊,您90多年纯净的灵魂又岂是我等苍白之人能体验的?先生啊,当一滴一滴的泪珠,为您而落的时候,您可曾知道,您文字的力量,已穿越时间空间的界限,直击我的灵魂。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在《我们仨》中,杨绛先生写到这个家时,笔触中流动的是切肤之哀,也是在这里,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日子里,杨先生写了《我们仨》,让无尽的思念和无尽的追忆落纸成文…… 天下之悲,莫过于白发双亲送黑发子女先自己而行。想来,垂垂老矣的钱钟书,98年辞世时也是带着满心的遗憾的,于是,只留下了白发苍苍的母亲--杨绛,搜罗所有记忆,哀哀地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种笔调,我能看懂后面深藏的悲哀与无奈。可我更能感觉到杨先生是幸福的,不是吗?在对往事的回忆当中,我们可以追到已逝的人曾经经历的点点滴滴,共飨回忆的过程吧。而这回忆,是先生的骄傲,人这一生,有如此的骄傲,难道不是幸福吗? 记忆是可以永存的,只要你想! 夜晚,灯亮起来,三人共一片夜色,看各自的书,父亲编出了皇篇巨制《管锥编》、《谈艺录》,写下了《围城》,母亲则翻译出了许多国外名著,其中有反对骑士精神的塞万提斯之著《堂。吉诃德》;女儿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辛勤而刻苦地钻研。有谁会不羡慕如此一个平和的家庭呢?这个家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功名于我如浮云”。所有的虚名浮利对于真正做学问的人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追求。先生啊,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您确实是骄傲的!有如此的家庭!有如此的才华!有如此的心境! 钱先生病重之时,您悉心照顾,钱先生担心您累着您了,让您回家休息,你说:“回家?哪里是家,有你的地方就是家!”先生啊,您如此平淡的一句话,与我而言却是目标。 红尘中,我一直坚定的寻找那个有你便是家的人,从不曾改变,哪怕用青春做祭祀。 2009。7。6 于江城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7-6 23:37:5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