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更多了解贵州,也许你更应该了解贵州的历史........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境内部族林立,著名的有徉何国,其政治中心叫夜郎邑。战国后期,夜郎取代徉何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秦代、汉代,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推行郡县制。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基本建立。唐代,在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羁縻州并行的制度,乌江以北多属经制州,由中内派谴官吏治理;乌江以南则有数十个羁縻州,由各地土著首领统治。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中内政权。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顺其所语,敕书称“维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元代,贵州行政建置渐归统一。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朝支持水西女土司奢香修筑了贵州至云南、四川的驿道,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贵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中央设置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朝廷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理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理辖。至此,贵州现今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辛亥革命后,清末设置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更易地名;1935年国民党政府在贵州省下设11个行政督察区,分管各县,到1948年,全省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77个县。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期间,曾先后在贵州建立黔东特区、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等革命政权。
1949年11月15日贵阳市解放,1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从此,贵州进入了历史新纪元。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贵州文化古迹类型较多,分布较广。全省具有一定价值的不可移动的文物有4000多处,特别是遵义会议会址,镇远青龙洞、息烽集中营旧址、从江增冲鼓楼、普定穿洞遗址、大方奢香墓、毕节大屯土司庄园、遵义杨粲墓、盘县大洞遗址等充分凸现出贵州源远流长和浓厚深沉的文化氛围。(右图为古建筑群)
贵州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历了复杂的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变化。古脊椎动特化石“贵州龙”、侏罗纪时代恐龙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使贵州成为重要的进行古生物研究的地方。
在贵州的古遗址中,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为珍贵,其中,“观音洞文化”的观音洞旧石器遗址和“桐梓人”、“水城人”、“兴义人”等的人类化石,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席之地。
贵州的古墓葬和历史人物墓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在赫章可乐等地已发现多处战国至两汉的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对研究古夜郎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人物墓中,主要有杨粲墓、奢香夫人墓、明十八先生墓、何腾蛟墓、郑珍墓、墓友芝墓、黎庶昌墓。
贵州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分布很广,具有强列的地方色彩,从中可以看到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脉络。著名的有安顺文庙、贵阳甲秀楼(左图所示)、修文阳明洞、镇远青龙洞、黄平飞云崖、大方大渡河桥、贵阳黔灵山弘福寺、毕节大屯土司庄园、黎平地坪风雨桥、黎平纪堂鼓楼等。
在贵州古文化遗址中,还有数十处摩崖、石刻和崖壁画,位于关岭县城东25千米处的红岩石刻,享有“红崖天书”之美誉,令不少中外有志之士心驰神往、费心考证。
贵州的现代革命史文物十分丰富并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遵义会议会址(右图所示为遵义会议会址夜景)和息烽集中营旧址最具有代表性,是贵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贵州有遵义和镇远两座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民 族 节 日 “ 四月八 ”,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苗、布依、侗、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其中,规模最宏大、场面最为隆重、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贵阳苗族的“四月八”庆祝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贵阳市及邻县的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他们吹着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起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那矫健多姿的舞步,优美动听的歌声狂欢尽情的气氛,让前来观看的中外游人眼花缭乱,乐在其中。关于贵阳苗族“四月八”传说甚多,然而大同小异,都是恁吊在四月初八葬于现今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辈辈相传而成习俗。 “三月三”,是贵阳市及邻县布依族群众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三月初三,贵阳及邻县布依族群众便要云集乌当新世界堡乡,或登台亮相放喉赛歌,或步入密林吹响木叶相互对歌,或男女结伴沿溪而游戏水欢歌。有的唱得心花怒放情投意合,则择机互赠信物,成双成对消失在密林深处。这歌会,起码要唱歌到日落西山、月上树梢。每年的三月三都要吸引许多赶热闹的文人墨客到此采风,一些外国友人也乘兴前往,以体验布依族从早到晚歌如泉涌长久不息,为求真情心随影跟孜孜不倦的民族风情。 “六月六”,是贵阳市布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贵阳市及邻县成千上万布依族群众齐集于市郊风景秀丽的花溪河畔,穿密林,绕花间,乘游船,吹木叶唱山歌,尽情欢度佳节。人们观花听歌,如痴似醉惬意万分。关于“六月六”,有这么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丽能干的布依族姑娘绣了一幅四时花开不败、香飘长天的青山秀水图,魔王见此宝图,顿起贼心前来抢夺。姑娘和众乡亲苦战七天七夜难退魔兵。直至六月初六,眼看宝图就要落入魔王之手,姑娘立即将宝图抛向空中,青山秀水图就变成了如今花溪的青山秀水,魔王被活活气死,化为一堆乱石沉入花溪河底。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造就花溪秀美山川的布依姑娘,便于每年六月初六汇集于花溪河畔,载歌载舞,以表敬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召集名扬省内外的“六月六”歌节。 龙船节 为居住在台江、凯里、施秉、剑河等县的苗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由施秉平寨开始,经过龙塘、榕山,于二十七日到达台江施洞,进行龙舟竞赛,同时有斗牛、赛马、踩鼓、跳芦笙等,参与者数以万计。几十个苗寨的群众扶老携幼,载歌载舞,派出各自的龙船参赛,龙船头上挂满鸡鸭鹅礼品祝福。 牯脏节 是苗族人民祭祀祖先、亲友团聚的传统节日,雷山县西江苗寨的牯脏节每30年一次,在秋后农闲时进行3天,十分隆重热烈。万众欢歌的芦笙会,祝愿吉祥幸福。吃肉,敬牛角酒,跳迎宾舞,青年男女讨花带,谈情说爱,同时还有现代的各种文体活动。 姊妹节 在黔东南清水江畔,流传着苗族的传统节日——姊妹节,又称吃姊妹饭,因地区不同分别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或三月十五日举行。以台江县施洞最富特色,三月十五日清晨,家家户户都备好五彩糯米饭、传统佳肴及芳香四溢的自酿米酒,摆到一处宽敞的院坝里,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第二天,主人和客人便走到野外,江边草地沙滩上,人山人海欢聚一堂,或对歌踩鼓,或观看斗牛、赛马、跳芦笙,青年男女三三两两邀约游玩,谈情说爱。晚间,嘹亮的歌声远近四起,又掀起一个新的欢乐高潮。 查白歌节 是黔西南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庆,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黔西南州府兴义市郊查白寨举行。规模宏大,云南、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也赶来参加盛会,歌节聚众数以万计。 侗年 为侗族地区传统节日。榕江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过侗年,年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杀猪宰羊。过节时,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跳芦笙、踩歌堂、斗牛,欢乐无比。锦屏一带则晚一个月,同样举行大规模娱乐活动,走亲访友,谈婚嫁娶等。 侗乡灯节 为锦屏一带侗乡的元宵灯会,其龙灯、花灯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动物造型栩栩如生,玩灯者一个村一个寨地走,龙灯队还要编唱龙灯歌;而各种花灯则配以谜语,谜语有天文地理,动植物等,吸引众多参与者。 民族传统活动 跳 场 是贵阳市苗族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每跳 硐 花溪区高坡乡苗家特有的盛大传统活动。与年农正二月间,市郊苗族的群众便要身着盛装,聚其他苗家在宽阔场地上举行的“跳场”不同,高坡的集起来举行一年一度的芦笙舞蹈,人们称之为“跳“跳硐”是在万古溶洞中进行。跳硐是从农历正月初场”,其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影响最深者,全省四到初九6天内,依次在高坡乡的6个村寨举行,一天当推贵阳市南22公里的桐木岭跳场,这里的一个占一寨,年年如此。跳硐时,待各寨老小自四面八方到地百余顷的宽大草坪便是跳场的中心点。跳场仪式齐后,主持跳硐当地寨老一声令下,人们便插起彩色古朴惊心。苗家儿女载歌载舞,喜气洋洋。观者若幡旗,燃放鞭炮,敲响铜罗木鼓,浩浩荡荡进入宽大潮,场面壮大。溶洞之中,一队队男青年轮番吹鼓手响芦笙,一队队身着民族盛装的姑娘轮番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老人们则敲响铜鼓助兴。入夜,远道至此者就在亲友家借宿,翌日晨,又赴下一个跳洞场地。 能 歌 善 舞 的 民 族 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簧管乐器。大的有一二丈,小的也不及一尺;管的数目多的有10管,少则单管、双管,当然最常用的是6管的。其音调有的雄浑,有的清脆悦耳。芦笙舞现有曲调将近百首,舞步近百余种,其中流传广泛的传统舞步多达10多种。这些舞步节奏明快,粗犷热烈。一般分为男吹女跳以及自吹自两种。吹则感情丰富,如歌似诉;跳则动作优美,潇洒豪放!自吹自跳则如痴如醉,忘乎所以。 猴鼓舞是贵阳市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之一,如今已成为每年桐木岭跳场时的开场节目。在山村,每年的“四月八”跳猴鼓舞已形成传统。跳舞时,要在场地中央摆上一个大下小、长圆锥形的特制用大鼓,名曰“猴鼓”。根据场地的大小确定跳舞人数,一般是9至13人。身着民族服装的苗家后生吹响芦笙,围鼓边奏边舞。在芦笙舞曲声中,一名身着虎皮衣服的中年鼓师手持两支鼓槌,模仿猴子的动作,围着“猴”鼓欢跳击鼓。滑稽的动作、强烈的节奏与多变的舞步,使得观众欢笑不已,舞场气氛热烈非凡。 民 族 建 筑 鼓楼、风雨桥是中国侗族古建筑 。它历史悠久,绚丽多彩,造形美观,结构精密,进侗寨先见鼓楼,鼓楼成为侗寨的标志,被民族风格独特,高高矗立侗寨中心。人们未誉为“民族瑰宝”,是建筑学上的创举。 风雨楼,在侗乡,与鼓楼齐名的还有风雨桥和凉亭。风雨桥建于村前寨后的溪流小河上,桥上有廊和亭,沿廊设有长椅供行人避风雨;廊内亭檐多有彩绘,也称“花桥”。凉亭建于山梁道路之旁形似花轿,专供过往行人避暑休憩。 地 戏 面 具 地戏是一种以驱邪酬神为目的的原始傩戏,每年春节期间或夏历七月中旬表演,以祝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岁月平安。表演在平地上进行,故称“地戏”。表演的剧目主要是历史征战故事,如《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地戏面具用丁木或杨木雕刻,已具有戏曲脸谱程式化的表现雏形,主将面具分为文、武、老、少、女等五种类型,俗称“五色相”,面部色彩丰富多变,已开始运用一定的色彩或图案因素来表现角色的身份、年龄、地位等。头盔和耳翅是地戏面具的显著特征,装饰也相当讲究,一般分为龙凤装饰、星宿装饰与吉语装饰三种类型。地戏面具是研究戏曲、美术、历史、宗教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贵州风土人情 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浓的高原豪放之气。在这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各自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和文艺活动方式,民族民间工艺,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成为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族的节日有10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吹芦笙、击铜鼓、斗牛、赛马、斗雀、摔跤、赛龙舟、玩龙灯、演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歌节;彝族火把节;水族端节;瑶族盘古王节等。这些民族节日是展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族节艺术的百花园。 贵州的少数民族男女青年择偶、婚嫁都有不同的习俗。苗族的“游方”和“跳场”、瑶族的“凿壁谈婚”和“埋蛋择婿”、布依族的“丢花包”等,都各有特点,饶有风趣。 多民族聚集的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所唱的歌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婉转,优美抒情的“游方歌”,更有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其调式不一,各具韵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侗族的侗歌大都旋律优美,曲调多样,内容丰富,且因词选调,歌与词水乳交融,既有独唱,也有合唱。黔南、黔西南一带的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歌有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而且注意押韵,唱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苗族、侗族所跳的芦笙舞动作潇洒风格纯朴、舞姿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总之,贵州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与民族习俗紧密相联,与各民族古老的历史,生产、生活环境相关,多为欢庆民族节日的活动内容,粗犷、淳朴,充满着酽酽的生活情趣,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主要的体育活动项目有苗族群众喜爱的武术,有被誉为“东方橄榄球”的侗族的“抢花族”;苗、侗、彝族群众喜爱的摔跤;苗、土家族群众喜的龙舟竞赛等, 贵州的民族文化艺术和工艺丰富多彩,主要的有饮誉海内外的苗族、布依族的蜡染、刺绣以及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首饰等,它们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贵州的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贵州,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随处可见。苗、布依、侗、水、瑶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布依族、仡佬族的石板房、彝族的土司庄园,瑶族的歇山顶茅屋,苗族的大船廊、木鼓房、铜鼓坪、芦笙堂、妹妹棚、跳花场,侗族的鼓楼、花桥、戏楼、祖母堂,布依族的凉亭、歌台,彝族、水族的跑马道等,从多侧面、多层次反映了贵州各族人民的社会文化和创造才能。 贵州省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节目名称日期(农历)民族活 动 内 容 根今正月初四至十五布依族文节演出、赶表(谈恋爱)、吹唢呐 跳场正月初九苗族跳芦笙 芦笙会正月初六至十八苗族跳芦笙、敲木鼓、斗牛、赛马 地戏节正月十五布依族演唱地戏 翻鼓节二月首亥日苗族敲木鼓、敲铜鼓、吹芦笙 三月三三月初三侗族跳芦笙 芦笙节三月十九至二十一苗族跳芦笙、斗牛、赛马 四月八四月初八苗.布依吹芦笙、对歌 盘古王节 (达努节、祖娘节、瑶年)五月二十九瑶族做糯米饭、吹芦笙、跳舞、唱歌 六月六六月初六布依族赛歌、赶歌会 踩歌堂六月中卯日苗族对歌、赛马 吃新节六月第二卯日苗族吃新米、庆丰收 爬坡节六月十九苗族跳芦笙、斗牛、赛马 火把节六月初六前后,六月二十四前后彝族燃篝火、赛歌、摔跤、斗牛、敬酒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的亥日水族宴客饮酒庆丰收、赛马、击铜鼓 苗年十月第一寅日苗族吹芦笙、敲铜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