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5-12 16: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县情概况:
( P5 z3 Y3 \2 r# k" [% t0 b( m! L; ?- x: ^( o
7 _ F" h3 u$ |3 R/ `' R4 k
自然地理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东南部的岷江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是大禹的故乡。县城-威州镇,居县北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地,海拔1326米,距省会成都159公里,距州府马尔康204公里。县境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界于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庆、大邑两县,西接宝兴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东北部为龙门山脉所控,西南部受制于邛崃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为6250米;东南部漩口地区的岷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岷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长达88公里。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主要支流,由西向东,分别在北部、东部、南部注入岷江。沿岷江及各大支流河谷、半山地带为全县主要经济活动区。西部开发较少;西南部为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970年正式建为卧龙特别行政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设此。 ; _6 s3 r+ k$ @
9 C( ~$ a! J! X+ ?& @! Q: O+ q, l7 \
) s- C0 R* e* c0 j7 `) M9 Q 建置沿革 全县现辖六镇七乡(六镇:威州镇、漩口镇、水磨镇、映秀镇、绵虒镇、卧龙镇。七乡:克枯乡、龙溪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三江乡、耿达乡)。其地古属冉马龙(公元前111年)以冉马龙地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虒县为绵虒道,西晋改绵虒县为汶川县。东晋后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虒县。肖梁于绵虒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过治寒水驿(今汶川县绵虒镇政府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迁汶川县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置。县城威州四面环山,堡子关雄踞杂谷脑河与岷江之间,有“三山雄秀,二水争流”之誉。解放时城区不足0.02平方公里,街道狭窄,经过几十年的县城建设,已成为有居民3万余人的川西北高原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城。除县级行政单位外,全县有中央、省、州、县属企业288家,各类学校38所。县城威州邮电交通方便,公共设施齐备,商贸市场繁荣,不仅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阿坝州的门户要地。 7 T+ a+ W o9 I+ r* ] ?5 u9 ?' b
8 F% [( n3 |7 R; N) l% Y
) U0 j8 U, `$ M3 Y2 V) ~
县名来历 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虒、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9 H5 [4 i( o8 ^* L6 m% C! W1 e
5 l& m }* ?( f# o
# D# ?( }8 N+ @9 u) K 人口 2005年,全县总人口106119人(其中农业人口66332人,占62.5%:非农业人口39787人,占37.5%)。 9 X" q& m, `: W0 \) y
' B8 P4 ?4 T& v: t9 ]
) E. ^, t) Q/ }
民族 汶川县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有羌族35535人,占34%;藏族19743人,占18.6%;回族1377人,占1.3%;汉族48975人,占46%。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羌族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虒地区;藏族多聚居在岷江以西地带;汉族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其他民族散居各乡镇。 & f9 v5 Y6 m, E+ D; h
' n) W- a$ `# F" v7 `1 `. R n0 D( j+ U% I4 ~
气候 汶川县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气候带,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虒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2000米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一14.1℃(南部),无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日照1693.9~1042.2 小时,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资料据中国阿坝州政府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