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周末,说是寒潮要来,降温20度,所以没打算出门。 赖在床上看池莉以前的小说集《致无尽岁月》,发现买了很多年,居然好像每一篇都没有读,真是不知道书怎么会看起来像读过很多遍的那种旧模样。 她的文字,结尾总是会有些让人记忆深刻的东西,尽管前面比较平铺直叙,这似乎与我,或者说我与她的风格的一个相似之处。总之,说来说去,好歹还是得让大家知道点什么吧!反正,今天比较惊奇地发现,池莉版的“绝代佳人”,读了半天,竟然是“青椒炒茄子”。 …… 快到中午太阳才出来,透过书房的窗子子看到迷人的阳光,感觉窝在家里真是愧对了冬日的暖阳,于是决定出门。 中北路延长线,是武汉以后的主干道之一,连接武昌火车站和将来的武汉高速客运站——武汉火车站。据说路下面并行的地铁,也将要很快就开工建设。
这条延长线,我看着就修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通车,也没给周边居民带来什么便利。我以前也曾经冒着施工场地的灰尘或者踩踏着沿途的烂泥去“视察”过,总是感觉进度很不如意。进度不够快,就会浪费很多大好时光,也就是还没有投入使用就又被损坏了,需要花钱再修。重复投资,让人心疼。 没有办法,中国超过10%的GDP就是靠这样反复折腾拉上去的,不这么折腾,我们也赚不到那些增长部分的家庭GDP了。 不过,整天生活在一个超级大工地中,确实大大地降低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所以我经常回想起我20年前在前往北京的火车上遇到的一个美眉,戴一副浅色镜框的眼镜,人虽然不算漂亮,但是非常之有气质。 交谈之中我知道了她是湖北日报的子弟。我就在那时的报社一带长大成人的。最初那里是一大片竹林,我们叫它竹林场,后来湖北日报从中南财大的院子里搬过来,形成了一个很大的院子。不过,20年前,那里的周边环境确实不怎么好,和建设得卓有成效的首都北京乃至美眉向往的美国,当然是不能相比的。 她说她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学历史,而且是不准备回到武汉,回到湖北日报去的。 我想,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没错,谁不愿意享受现成的美好生活环境呢?追求幸福就像把当年乱七八糟的湖北日报周边建设得像现在的全省文化中心,需要巨资和不懈地努力和奋斗。也许,她选择住在美国时代广场附近或者北京天安门附近,这一切也许就是现成的了,无需耐心等待,并无需每天忍受来往车辆卷起工地般城市的灰尘或者踩踏烂泥。 我也曾试图逃避,但是感觉漂泊的代价更大,不如读历史的研究生美眉,如果嫁到北京或者美国,一切就OK了。所以,我出去转了一圈,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于是能够有幸目睹了东湖周边那个我从小长大的地方一点一点地变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生活在一种渴望之中,比生活在既成事实之中,总还是让人感觉有一点盼头——因为,我总是坚信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资本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不断创造一些你不曾预想到的奇迹,甚至,你看着这些一点点变化的过程也是欣慰的,因为,或多或少,是我们缴的税让这个城市以及自己周边的环境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独自一人,沿着中北路延长线向青山方向北行。 我的步伐不算快,没有出汗。冬日的暖阳,正好照着我的背上,暖洋洋的,寒冷一扫而光,很舒服。 很多的路段,两边已经修好了门面房,等待通车以后会给这片新兴地区带来商机。 当然,很多的路段,路边还是菜地,种着现在最时令的鲜蔬——红菜苔。 很多路段,真的是空无一人,所以让我联想起池莉的小说《中北路,空无一人》。 中北路,繁华起来,成为人头攒动的商业街,商家还得守一些年头才行,不过,雏形已经基本上是有了。 动手写这的时候,发现自己当时胡思乱想却是弄得张冠李戴了,那个《中北路空无一人》的小说,好像是芳芳写的,与池莉无关。反正,当时给我就是这个感觉。 一直向北,看见前面远远的地方有车影晃动,我知道离有人的地方不远了,所以就打消了面对太阳走回头路的念头,想一直走到武汉火车站去看看。因为,那个地方,也许会是这条延长线的将来唯一和我有关联的地方。 沿途空无一人不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村子,不仅破烂不堪,而且垃圾遍地。 我不时从心里泛出一点点自责:何苦来哉没事跑这种看了让人心烦的地方晃荡了?!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吗?! 像那个学历史的美眉一样,满眼都是繁花似锦,不是会更幸福吗?! 幸福感,很多时候是比出来的,所以,我坚信,等过那么一段时间,我再次踏上这段路的时候,拿它和我今天看到的情景相比,我可能会觉得,幸福感会有所增加,就像今天如果和我以前看到的情景相比会欣慰一点一样。 同时,社会随着不断建设,一定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在我们这些以建设社会为己任的人眼中,已经看到了太多不容置疑的越来越好的例证,事实就是这样。 道路还在建设中,两旁没有一棵树,绿化又是一大单生意。 这不禁让我想起来了我的艰难地经营着他的苗圃的朋友528,也许,他抓紧一点,能够逮着一两单生意。国家的GDP和个人的GDP,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依然还是很多机会的。哈哈!事在人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