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2“徒步穿越海岸线”案
事件回放:2002年8月3日,深圳14名网友自发组织“穿越海岸线”活动,徒步跋涉穿过南澳岛鹅公岭村至大鹿湾海边的悬崖绝壁。穿越过程中遭遇台风,网友“小白”在南澳岛海边悬崖不幸坠崖身亡。
2、2004东莞谢岗首届“银瓶嘴杯”极限越野徒步登山大赛选手死亡案
2004年2月16日东莞谢岗首届“银瓶嘴杯”极限越野徒步登山大赛发生意外,一名来自江西南昌的选手不幸身亡。 事情经过 : 东莞第一峰银瓶嘴高898米,从谢刚南面村进山,一路流水潺潺,林木荫荫。为促进群众体育的开展,开发银瓶嘴游览区,东莞官方组织了这次活动。 比赛吸引了来自江西、香港、深圳、惠州、东莞等地的登山爱好者,共20多队(4人一队)。其中来自江西南昌的一队在第二批出发。5分钟后,我们惠州的驴友第三批出发了。 走完约5.5公里的山路后,我们通过了海拔560米的银瓶嘴垭口,沿约60—70度的陡坡山路前行,在到达约海拔630米的一处地方(离组委会新设置的绳索不远),发现一个选手被置于树阴下,脸色苍白,嘴唇无血色,他的一个同伴和一个警察、一个保安员围着他束手无策,仅给他掀开衣服。我们经过发现后以为是中暑,马上放弃比赛,给他用沾湿的毛巾搽身降温,并陷人中等穴位。后来发现他仅有微弱呼吸,心跳很难测得。马上给他施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同时要求警察呼叫医生。问及他的同伴和警察,事发已经3、4分钟了。我们一面给他做急救,同时通过接力呼叫山顶上的医生。约8、9分钟后医生赶到,他赞同我们的方法并和我们一起急救,并给该选手注射了一种药物,罩上氧气罩。东莞的一个女驴友(好象是中医院的护士)经过时也马上投入急救。再约10分钟后增援的医生赶到,女驴友让医生给病人注射肾上腺素(?)。在做这些的同时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一直没有停止。 后来由组委会的医生等工作人员抢救,我们退出但在附近等候,希望得到乐观的消息,但一个小时过去了,虽然还没有停止抢救,但现场的人员都神色凝重,完全是尽最后的一丝努力。约1.5小时后,电击仪从山下送到。山上的选手也全部下撤完毕,警察布置了警戒线,我们离开了现场。到达山下后约1小时,担架把该选手抬上120救护车,大家都默默无语地目送救护车离去。
我们痛惜,一个刚刚还充满活力的人就这样离去,更让我们痛惜的是:我们的努力没能抗争得过死神!从那位选手未能合上的眼睛,我们看到他的瞳孔慢慢地放大、发散。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3、2004深圳驴友徒步穿越遇难案
抢救受伤山友纪实(驴友:至尊宝)
2004年12月的最后一周,我召集了一队山友去爬三水线,因为该线路有30多公里,属于自虐级的线路,对人的要求较高,我事先对队员的能力进行了认真审核,并狠心拒绝了几位体力稍差的驴友。周日上午7点30分,大家在体育馆前会合,当时有一位未报名的山友临时要求上车去走三水线,因为有队友放飞机留有空位,大家一起合车同行。车上我们了解到,该GG叫白云石。 9点钟开始,众人开始登山。初时太阳在云层里,爬三杆笔时大家速度都很快,但10点以后,太阳开始露脸,人的体力消耗明显增大,众人也拉开了距离,幸好当日有4支队伍在走三水,大家互相关照,天下驴友一家亲。 下午2点多钟,金龟村下撤点已在望,我在后面收队,心中暗自高兴,在日落前走完三水,已肯定不成问题。正在这时,对讲机里传来一个十分紧急的消息,有人在金龟村界碑前第二个山头处昏倒。 接消息后,我急忙赶过去,原来是坐我们车同来的那个山友。只见他躺在地上,口吐白沫,双眼微睁,不能言语,无法动弹。十多位山友围在伤者周围。伤者的衣服已经被解开,仰面平躺在地上,一位山友将伤者的头放在膝盖上,有的掐人中穴,有的拿衣服给他扇风,伤者仍处昏迷中,情况十分危急。山友们报了警,并向120求援,与此同时,大家仍不断帮助伤者按摩,让他恢复知觉。不论众人如何努力,情况未见丝毫好转,伤者开始上吐下泻,大小便失禁,山友们忍住臭味,对受伤的山友不离不弃。 下午5点多,下山求助的山友终于将医生接上山来,大家心头稍安,医生初步诊断是羊癫风。先给他吊了一瓶葡萄糖,还输了氧,但伤者情况并未缓解,医生建议下山才能进一步治疗。当时天已快黑,如果天黑前下不了山,不但伤者得不到及时救治,援救者都有受伤的危险。二十几个山友放弃走完全程,轮流将他往山下抬。坡很陡,山友们想尽办法让伤者平衡,因为全体山友都已经走过20多公里的山路,体能已明显下降,增大了抬伤员的难度,在抬的过程中,有的山友被树枝刺伤了不吭声,有的山友跌到了又立即爬起来,大家咬牙坚持,力争在天黑前把伤者抬到山下。途中伤者仍在不断拉泻,恶臭难闻,但大家更关注的是伤者的安危。快到山脚时,接应的民警赶到,帮忙一起抬下山,直接送到在山下等候的救护车,立马送往附近的葵涌人民医院。初步诊断,受伤山友的内脏大出血,甚至有时量不到血压,后赶紧转到龙岗中心医院,我们的队员也开车陪同前往。。。。后白云石于2004年12月28日死亡。
4、酷暑徒步挑战“三水线”一青年驴友中暑丧命
2005年07月18日 05:10 深圳商报
【本报讯】(深圳商报记者李博)17日下午,记者获得确切消息:7月16日徒步“三水线”而在登山途中中暑的青年驴友已不治身亡,其家人和公司负责人正在处理后事。
据一位参与救助行动的驴友介绍,死者网名叫“老远”,今年26岁,湖北人,是经常在磨坊户外运动网站活动的“老驴”。事发当天,6名驴友相约登山,徒步穿越“三水线”。这6名驴友都是年轻人,身体素质非常好。他们一早从“三水线”位于坪山街道办境内的起点水祖坑出发,下午2时左右走到了距终点只有两三个小时路程的名叫火烧天的山头,此时“老远”出现中暑症状并很快昏迷。同伴立即报120和110求救,同时向在附近蝴蝶谷溯溪的山友求助。可惜,“三水线”山高路陡非常人可以轻易到达,医护人员直到傍晚7时才赶到现场,但“老远”已无生还希望。
据了解,“三水线”是深圳驴友徒步走出来的一条登山路线,从癸涌坝光白沙湾的三杆笔到坪山境内与惠州交界附近的水祖坑,全程30多公里,约有20多座山头,山陡路险,是深圳驴友公认的最难走的徒步路线。很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年的驴友也未敢选择这条路线。
事发后记者曾向一些资深驴友询问有关情况。这些驴友普遍认为选择夏季和目前这样的天气徒步这条路线是一种冒险行为,最好的季节是冬季,其次是春秋两季。 5、7.17广东南岭岭森林公园驴友溺水事件 > > 溺水者:字节 > 年龄:26岁 > 藉贯:福建三明
> 7月16日7点10分我们一行16名网友驱车前往广东乳源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游玩。7月16日下午17:30左右买好门票入园。17日清晨在石坑崆看日出、吃完自带早餐、8点集体乘车下山,沿原路下山返回,约10点半到达南岭森林公园亲水谷上出入口,全体队员下车休整游玩,约11点20分休整活动结束。期间2名队员提出结伴沿亲水谷石阶徒步而下,经同意,约好在亲水谷下一出口与队伍会合。休整结束后,余下队员一起集合上车下到亲水谷下一出口,准备与2名队员会合后返回深圳。到达下一出口时,未见此2名队员,估计仍在徒步途中,因山谷中手机信号不稳定,遂决定亲自前往沿溪上行迎找。要求其它队员就地休息等待,可在就近拍照片。本人由溪流边转上石阶继续前往迎找,当行至前面一转弯处继续前行时,听到后面有游客呼救有人溺水,于是迅速回头跑过来,看到水中有一身穿短裤的男子沉在溪中,于是一齐呼救并与从下面闻讯迅速赶来的驴友下水参与营救,将水中男子拖上岸边并抬到一平缓地上,将溺水者拖上岸后才发现溺水者是此次同行的驴友字节,当时积极与参抢救的有辛长征GG、黑豆汤GG、神舟五号及恰好从上游及时赶到的水牛GG(深圳某医院医生)等人,迅速将其腹部积水顶出,进行胸压及人工呼吸,与此同时立即拨打110报警并打电话给公园管理处请求支援,,大概15分钟左右110干警及120急救医生赶到现场实施急救,最后宣布抢救无效,即转送当地医院(随行驴友有水牛等),据后了解,是送往医院太平间等候处理。。。。。。
当时情况紧急,,在下水抢救的时有几个GG连登山鞋及衣裤都未来得及脱便跳下水救人。在医生宣布抢救无效后,在场的所有驴友仍然没有放弃最后一线希望,我与辛长征、水牛一直轮流对其做人工呼吸,直到抬上担架到来的最后一刻.最后驴友们在字节溺水的的水潭边找到字节下水前留下的凉鞋、外衣裤等物品,回到乳阳派出所后,在检查遗物寻找证件的过程中,从长裤口袋里找到死者留下的现金及手机,手机工作正常,通过该手机的电话记录,逐个回拨,最后与一位黄小姐(死者生前的同事)取得联系.
遇难者送走后当地派出所(乳阳派出所)拍照纪录,并对现场所有参与救助的驴友采集了相关故事实笔录,一直到下午5点左右在结束。当地派出所意见是本队留下带队人员配合,其余人等可以离开,于是我与黑豆汤留在当地配合调查、联系死者家属及单位与善后处理。其余13名队员乘车连夜安全返回深圳。
> 18号下午2点左右死者单位及家属陆续赶到,由乳阳派出所负责同志出面组织了事故报告总结会议,并与死者家属交接完现场遗物。
> 配合完派出所和遇难者家属、单位做完最后的调查和交接后,我与黑豆汤于次日凌晨3点怀着沉痛的心情返回深圳。死者家属及单位要求对遗体法检,故留在当地等待结果。
> 19日晚9点接当地相关部门电话,鉴定结果为溺水身亡。 6、 2006年内蒙古库布齐沙漠遇难事件 2006年5月3日,42名北京游客穿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时迷路,其中一名女性不幸身亡。事发后,北京与内蒙古两地警方联手展开救援,迷路游客全部被救出沙漠。
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游客分属3个自发组成的旅行团,以大学生居多,趁“五一”黄金周,自发组织到库布齐沙漠探险旅游。其中一名年仅27岁的女性是IBM北京公司职工,在警方救援抵达前,她因突发疾病在沙漠中丧生。 2006年5月7日下午5时45分,于5月6日抵京的单飞队成员小刚在水木社区网站“山野穿越”上发帖,将宁倩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进行徒步穿越时遇难的整个过程做出了详尽的陈述。
小倩曾被列为替补队员
这篇名为“2006年五一单飞队库布齐沙漠事件的事实陈述”的帖子由11名单飞成员单飞、小刚、灵芝、小树、野骆驼、小龙、小妖、小廖、小雪、深蓝、linger共同整理并确认。通过该文,单飞队全体成员对同伴的离世表达了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了深深的歉意。
该文提到了此次探险的人员确定过程。自单飞于4月4日在水木清华发帖征集队员,小倩第一个报名参加,但因经验较少,也是第一个被拒绝。
随后,由于体能状况不清楚,小倩被列为了替补。此后,在出发前的数次关于行程、装备、食品的网络会议上,小倩表达了较强的愿望,每天都坚持跑步,而且运动量较大。最终在4月23日穿越库布齐的准备活动———云蒙山拉练当中,小倩表现出了较好的体能状况和很好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被转为正式队员。
警方曾做小倩尸表检验
就小倩是否做过尸检的问题,这篇文章称,5月4日下午3时许,在单飞、小妖和深蓝的见证下,杭锦旗警方曾对小倩进行了尸表检验。随后,当地公安部门判定,死者属于正常死亡,小倩的父母和兄长同意次日对小倩的遗体进行火化。由于尸体发生一定的形变,在小倩父母见到遗体前,队员们征得政府部门同意后还曾对其进行清理和化妆。
文章末尾,11名单飞队成员对当地各级政府、北京警方、全国假日办、可乐瓶子,中医等单位及个人的帮助表示感谢。昨晚11时,记者联系上了单飞队队长单飞和副队长野骆驼,二人证实了该帖确为11名成员共同整理完成,所述真实有效。
事件过程回放
4月30日至5月2日出事前夜小倩聊天唱歌4月30日晚11时许一行12人,自北京南站乘坐2141次列车,车票是硬卧。
5月1日14时左右车至乌拉特前旗。
5月2日上午6:30拔营,8时许于附近牧民的村庄,雇到一头驮水的骆驼。骆驼驮了所有人的水,约120升。14时左右,全队已徒步约13公里(GPS显示,此时距离夜鸣沙25.1公里)。牵骆驼的牧民要求返回,卸下水,分在大家的背包里,随后牧民及骆驼返回。大约19:30,扎营休息。21:00,小倩与大家一起吃晚饭,睡觉前与同帐的女孩聊天唱歌,晚间睡眠也很好,未发现任何异常。
5月3日由于天气阴,天亮较晚,6:30起床,小倩与深蓝、野骆驼、单飞一起吃早饭。
出发时间约7:30,天气较为凉爽,大家的背包有所减轻,因此速度较快。
14时许小倩在休息点歪倒14时左右小刚、linger、小雪、小妖到达预定休息点。此时,灵芝、小倩、深蓝正在接近休息点,灵芝距离休息点约30米,小倩紧随其后,
linger在休息点处发现小倩步伐混乱,立刻喊灵芝帮助小倩卸包,同时linger下坡接包。小倩说了一句:“我的包不重”。灵芝还是卸下了小倩的包递给linger,在卸包后,小倩快步跑向休息点,到休息点坐下后向左侧歪倒。灵芝快步跟上,与小刚一起,将小倩扶起,小倩嘴里还含糊不清的说了几句话。
将小倩扶起后,她双眼半睁,嘴里发出“哼哼”的声音,身体发烫,脉搏急促。当时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中暑,我们采取措施为她降温。我们试图用少量(约可乐瓶盖的一半容量)淡盐水喂小倩,小倩无法下咽,我们被迫停止喂水。此时打电话向110、112,以及向别的队伍求助。
14时30分人工呼吸胸部按压施救14:30左右小倩突然停止呻吟,主动呼吸随之停止,嘴唇变白,脉搏微弱,且时有时无。掐人中与眼眶均无反应,替她取出隐形眼镜,滴眼药水,眼睛无反应,瞳孔开始扩张,小便失禁。我们一部分人电话询问了几位医生之后,开始用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对小倩进行抢救,另外一部分人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报警及求救,并告诉了警方和其他队伍我们的GPS方位。
15:00以后气温不是很高,小倩的情况没有丝毫好转,仍然没有主动呼吸和心跳。所有人在医生的电话指导下轮流给小倩做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此时发现额头出现紫斑,牙龈出血。
16:00左右小倩瞳孔放大,脉搏十分微弱。当地有关部门通知单飞组织救援队伍。有的队员开始低声哭泣,但大家很快稳定了下来,都坚信小倩还有希望。16:40左右,小刚联系了小倩的家人。
18:00之后小倩的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大家做了简单的分工,灵芝和小刚轮流对小倩进行人工呼吸,linger、小廖、深蓝轮流对小倩进行胸部按压。
19:00之后风变大,气温变低。我们把小倩挪到防潮垫上,并盖上了三条睡袋,然后利用帐篷布,登山杖和我们自己身体搭起了挡风的棚子(由于担心帐篷里空气不流通,所以没有搭帐篷)。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依然在继续。此时我们已经得知,外面的救援队伍已经准备进沙漠了。库布齐沙漠的资深领队可乐瓶子告诉单飞,他已经和一名医生驾驶沙地摩托从七星湖出发向我们靠拢了。
20:00之后在高处的队员打开头灯,以便救援队伍发现。小倩的脉搏非常微弱。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此时已进行了5个多小时,队员们都非常疲劳,但精神状态较好,十分团结,大家所有的力量都放在继续抢救小倩和迎接救援队伍上。
21时45分“可乐瓶子”偕中医赶到21:00左右可乐瓶子用通讯工具告诉单飞,他在我们西北方向不到3公里处,让我们打灯光信号的队员面向西北。单飞打开头灯向西北方向跑,21:30左右,看到了可乐瓶子沙地摩托车的灯光。
21:45左右可乐瓶子、医生和驾驶员到达了我们营地。医生是在七星湖旅游的一位中医,知道这边有病人,立即就和可乐瓶子一起赶来了,身上并没有急救药品。中医诊脉之后,认为脉搏十分微弱,瞳孔无光照反应,当前的办法只有继续给病人做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
22时小倩脉搏一度变强22:00左右中医告诉大家脉搏似乎变强,大家非常振奋,继续轮流做抢救工作。
22:30左右气温渐低,我们扎了个帐篷,让抢救小倩的队员轮流休息。由于政府方面救援队用的是300M频段的对讲,无法与手台通连,因此只能靠手机联系。小倩父亲每隔30分钟左右,给单飞打一个电话,了解女儿的情况。在抢救过程中,每隔20分钟左右,请医生把脉判断小倩的情况。
中医判断尚有微弱脉搏。
5月4日0时左右小倩脉搏越来越微弱5月4日0:00左右车载电台告诉我们,驼队应离我们很近了,我们把帐篷、衣服等物品在高处点燃,希望能把求救信号传的更远。由于人工呼吸极其消耗体力并越来越困难,小刚和灵芝已十分疲惫,单飞、野骆驼和小龙代替他们对小倩进行人工呼吸。中医告诉我们,小倩脉搏越来越微弱。
1:00左右小树在远处打灯光,两人在给小倩继续人工呼吸和按压胸部,其余的人都用身体和帐篷布搭起一道屏障,给小倩挡风。救援指挥那边也在不断地联系我们,给我们鼓劲加油。
3:00左右单飞、小龙、野骆驼、灵芝和小刚继续轮流给小倩进行人工呼吸,女队员们给小倩按压胸部,小倩的前胸已出现塌陷情况,且人工呼吸也越来越困难。
4时30分左右小倩的额头已变冷4:30左右单飞在做人工呼吸时,发现人工呼吸难以继续,小倩的额头已变冷。10分钟之后,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进行人工呼吸,中医告诉我们,小倩的脉搏已摸不到了。
4:45,我们停止了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有些队员开始哭泣。(从5月3日14:30至5月4日凌晨4:45左右,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从未间断,共持续14小时余。)
4时55分救援队赶到确认小倩死亡4:55天色渐亮,一支救援驼队到了,救援队的医生给小倩打了强心针。医生随后确认小倩已死亡。队员们抱头痛哭。医生告诉我们,他们驼队营救途中有警员受伤骨折,耽误了一些时间。单飞将小倩死亡消息通知了小倩的父母。
7:20左右我们跟着驼队向最近的穿沙公路徒步进发。
10时左右全队到达穿沙公路10:00左右全队随救援驼队携小倩遗体到达穿沙公路。此时,当地政府、公安、卫生部门很快赶到。我们将小倩的遗体抬入准备好的冰棺。
据《新京报》报道
[此帖子已被 大何 在 2006-8-15 21:54:3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