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60|回复: 39

[原创]寻访人才辈出的黄陂童家湾

[复制链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发表于 2012-9-9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黄陂区王家河镇的童家湾,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湾子,现在只有二十一户人家。但这个湾子非常不简单,世代书香,晚清以降出了很多人物。据村民介绍,清代村里出了两位将军,民国时期童云程将军为少将,云程先生的儿子童陆生先生民国到本朝三次授予少将军衔。其堂弟童邱龙将军生前为济南军区顾问,开国大校。在职时军衔制取消,其级别起码应为少将。是以童家湾有一门三少将之说。除了童云程伯侄之外,童家湾还出了不少文化人。
前不久慕名到童家湾探访,拍了一些照片。
从三一八国道转往火塔公路,到彭家岗下车。去木兰草原就是这条公路。再叫个麻木,十三块钱到童家湾。远看这个小村子和其他村子没有什么区别。

最近照片 0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家湾位于黄陂前川以东25里的响山北侧,历史上称为响山童家湾。今属王家河街道大陂村,去这里问大陂童家湾一般人都知道。建村年代不可考。在清乾隆年间为一地主的庄屋。始祖童式广世居黄陂祁家湾西杨家集。在湖南武冈州任知州时买下这个庄屋及附近田地,1751年卸任后携第二子童耕莱全家五口搬来此地居住。门前大塘北端有一刺柏树,应是明代或更早时种植,据此推断此村建村应不晚于明代。
村东头有枫香树两株,树龄约240年,高20多米。 


最近照片 07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家湾的一口水塘。
最近照片 07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家湾的老宅,就剩这一处了。听说文物部门要求不要拆毁。看建筑年代,应是清朝中晚期。村民介绍说,这个村子从清朝到现在,出了五个将军。(查童家湾史,清代武官为六品团练。)

 

最近照片 08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院。

 

最近照片 08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照片 097.jpg
童家湾三烈士纪念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烈士碑为黄陂区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清明节会有学校组织学生纪念。

以下是黄陂文化网的介绍。


童家湾三烈士纪念碑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镇大陂。童门三烈士,即武昌首义时战死在官山的童传模, 1927年在广州暴动中阵亡的童会生; 1944年牺牲在中缅抗日前线的童祖庚。为缅怀先烈,激励来者,在原济南军区副政委童邱龙的关心、帮助、支持下,1983年三烈士纪念碑在童家湾落成。纪念碑座北朝南,用山东泰山之麻石和大理石镶嵌而成,占地50平方米,通高359米,底部为阶梯状泰山麻石须弥座四层,顶部为泰山大理石碑,正面镌刻“童祖庚、童传模、童会生,三烈士纪念碑”,背面为原济南军区副政委草书的碑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家湾革命史并童传模、童会生、童祖庚三烈士纪念碑碑文

黄陂响山童家湾,地临革命历史名城武汉,处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边缘。在长期艰难的革命斗争中,童家湾不少仁人志士参加了革命,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童云程求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武昌首义,后任北伐第二军参谋长和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少将参军,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童仓皋先生先在武昌秘密加入同盟会,进行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辛亥武昌首义成功,随即参加军政府,任黎元洪的秘书。童陆生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至革命胜利。
童家湾村小人少,但在先辈的带动下,参加历次民族民主革命者,不乏其人。有参加辛亥革命的童捷三、童传模、童桂元、童余三;有在1912年参加北伐军,进行北伐作战的童文波、童大维、童润生、童烈甫;有在革命影响下参加革命政府工作的童龙臣;有参加广州暴动的童会生;有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童邱龙;有参加抗日战争的童直甫、童大庆、童传钊、童传煜、童幼余、童祖庚、童正蒙、童启蒙、童传银;有参加解放战争的童传金。建国后有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童耀武、童金超、童传德;有参加对越自卫作战的童乾琦。童家湾人民在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和卫国战争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始祖童式广,23岁考取秀才,康熙辛卯年(1711)年考中副榜举人,然后以教书谋生二十余年,其弟子不少成为名士。雍正壬子年(1732)年受皇帝召见,补选为四川眉州州判,次年调任天全州州同。多次率军平息战乱,远出西藏数千里。十年后转任湖南武冈州知州,被封为奉直大夫,给上三代褒奖,在任六年,因病辞官回乡,迁居县城东响山。去世在乾隆乙卯年(1759年)。
童式广非常注重文教,在天全(今属雅安市)时每逢初一十五亲自为学生讲课,为他们批改习作,有祝家兄弟者接连考中举人。在武冈时也是如此。他曾捐资维修鳌山书院。他的学生刘文徽是清朝武冈州第一个进士。网上可以搜到刘文徽的故事。
童式广本身对理学很有研究,书法自成一家。童家湾以后文教兴旺,出了不少读书人,应该和他很有关系。
网上可以搜到童式广“出官租以为经费”办育婴堂的简单文字。也有他辑录乾隆刊本《鳌山书院志》的网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苍皋(1872—1922)又名童声,黄陂王家河童家湾人。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考入两湖书院。毕业后,先后受聘于湖北省高等商业学校、法政学校、甲种商业学校,教授语文和中外历史。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武昌秘密加入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后,应黎元洪邀请任都督府秘书。1912年任通山知县。次年,不满官场腐败而弃官执教。
童苍皋是董必武的老师和参加革命的领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云程(1875—1953),又名童序鹏,湖北黄陂王家河童家湾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赴日本官费留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执教江南讲武堂。旋参加武昌起义,潜返南京策动第九镇统制徐绍祯率部举事。1917年9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童云程被任命为元帅府少将参军。1921 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童云程被委任为大元帅府少将参议。嗣后,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曾借用童的住房接待内部工作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其子童陆生为新中国开国少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地方志网站、。

童伯超(1869—1929)字序埙,黄陂王家河童家湾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中举人,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考入两湖书院。毕业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执教30余年,曾被选为湖北省议员。酷爱书法,行草隶篆俱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传钧(1897-1987),审计专家,书法家,童伯超之子。幼年读私塾,后来进武昌中华中学,后考入国立商科大学(武昌商科大学?)。1919年毕业后曾在中学教书。后应聘至菲律宾一华侨中学教书,因水土不服患病回国。其后在汉口特别市政府、江苏医学院、国民政府中央建设事业审核委员会等单位做财会工作。参加国民党。四九年后任职于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1951年下放重庆商业局做总务工作。后调储运公司做一般保管工作。1964年退休,1987年病逝。
长女华蒙,毕业于中华大学,因患肾结核一直未工作。长子昌焕,从事银行工作。次子强蒙毕业于重庆大学,为重庆通用机器厂高级工程师。强蒙子童增、童进,童进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任职于重庆市建工一局。

 

童治平(1908-1988),八岁进私塾,十三岁进汉口车广生茶叶店当学徒。1949年和三友人合资开设百卉春茶叶店,任经理。1950年兼任汉口振华茶叶公司常务董事,兼任茶叶全行业的副主委。1956年公私合营后担任武汉市江汉区工商联常委、武汉市工商联执委。1976年退休,1980年当选为江汉区政协委员。晚年出版茶叶专门著作。
网上可以搜到童治平少数网页。如武汉地方志网站有一篇《新中国时期的工商联活动》就提到了他。

童传煜(1913-2003),童云程之子,童陆生之弟。1934年考入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后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干部训练团第二期,在武昌学习一年。参加三青团。1938年武汉失守前夕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49师政治部政治干事。次年五月调到补充团任连长。1941年作为营长参加广西十万大山会战,率部在睦南关和日军对峙。同年底随部队参加远征军,开赴缅甸腊戌地区,大腿负伤后回国养伤,未再返回前线。1946年脱离部队,在陕西西乡县赋闲半年,后到湖南长沙市经营小生意维生。1950年到华中科学农业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搞果树栽培研究。1957年下放潜江总口农场任技术员。文革时收到迫害。著有《潜江地区果树栽培》一书。
网上可以找到相关童传煜的网页。

童祖庚(1920-1944),童治平之弟。祖父华光曾任六品武官,后务农。父大波,辛亥革命后曾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在总司令部任书记官。后在武汉长堤开塾馆教书。
童祖庚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期,毕业后任排长,随远征军到缅甸作战。1944年任连长。在腊戌地区和日军遭遇,率全连士兵掩护大部队退却,和全连大部分士兵一起阵亡。

童琨,1918年生。抗战后到军事委员会第136后方医院当看护兵。随军参加长沙、上高、奉新、高安会战。因积极抢救战场伤员受到上级奖励。最后成为少校军医主任。1949年随国军第三兵团六军24师在四川新都起义。1951年复员回到武汉,1957年后在武汉第四医院从事小儿科临床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正蒙(1915-1958),童伯超之子,早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附属高中,后毕业于法政大学。抗战时期从事译电通信工作。次子童幸生,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
童端蒙(1918-1966),又名童通,正蒙之弟。1918年入中华大学中文系,抗战时滞留沦陷区,1941年被录取到日本中央大学经济系,后来转入东京大学研究院。1945年-1948年先后在上海大学、台湾大学任教。1940 年-1950年在香港南方学院任教。1951年高教部在香港聘请教师,受马叙伦部长之聘到天津津沽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任教。后因院系调整到河北纺织学院任教。因学校停设经济学课程,改做图书管理工作。精通日文、英文,自学俄语可担任笔译工作。1966年在学校游泳池游泳溺水身故。


童幸生,男,1956年生,中共党员,现任江汉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作为机械专业的专家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库成员,教育部机械学科机械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机械工程教学委员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机械工业出版社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教材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金工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自动化学会理事。   
2002年起全面主持教务处工作。


互动百科

 

童真,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56年6月生于天津市。(童端蒙长子)
1982年华南工学院化工二系工学学士,1988年3月日本大阪大学高分子学科理学博士。

1990年12月起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1994年11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9月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1年日本大阪大学理学部访问学者,1993年~1994年德国Mainz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访问教授,1995年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访问教授,2005年~200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访问教授。曾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现任中共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还兼任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的学术委员和中科院广州化学所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会副主任;担任Eu.Polym.J.的编辑顾问、《高分子学报》编委、《中国化学(英文)》编委、《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副主编等职。  

 

桂林林业学校网站 

童  诚(童端蒙次子)  男,1957年10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广西农学院林学系林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2月至1984年8月在灵川县林业局工作,1984年9月至1997年5月在桂林地区林业局工作,其中:1987年12月获得工程师职称,1993年9月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1997年6月至今在桂林林业学校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三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六项,十三次获地厅级荣誉,1995年被授予桂林地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称号,1996年被评为“桂林地区第二批拔尖人才”,2003年被评为桂林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3年7月被列为桂林市首批市委组织部领导联系的专家。
  到校工作以来,曾任《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普通话》、《邓小平理论》、《常用办公软件》、《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等课程的教学。并于1999年获得教学评估第二名,2002年获得教学评估三等奖。
  曾于1988年分别参加广西自治区林业厅和林业部组织的培训,1993年参加中共桂林地委党校中青班培训,1998年参加广西首批中专校长培训班学习,2002年4月到上海参加“弹性学制”和“综合高中”高级研修班学习,2003年4月到上海参加“教学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善存,1893年生,毕业于国立武昌高师,即武汉大学。长期在省立一中、省高中等校任教。1946年因病去世。
童启蒙,善存之子,1921年生,1938年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结业以后再后方军事机关师管区从事文职工作。后在中南区茶叶公司、湖北茶叶公司工作。湖北省民革支部委员。1984年调湖北省烟草公司贸易部任业务主任。1990年退休。

童增,童强蒙之子。
百度百科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人,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会长,中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祖籍湖北黄陂,世代书香门弟,祖上多人参加辛亥革命,其中三人参加了“武昌首义”。1956年出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后考入北京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研究员;2003年12月27日,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在厦门成立,被推选为会长。

相关事件
  1990年,童增发表万言书——《中国要求日本受害赔偿刻不容缓》,首次将“战争赔偿”与“民间赔偿”区分开来,首创性地提出“中国民间受害者有向日本政府和企业进行索赔的权利”,奠定了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法理基础,率先发起并启动了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世纪大潮;[1]   1991年两会期间,童增上书全国人大,要求向日本索赔1800亿美元;  
 1992年3月,在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关于向日本国索取受害赔偿的议案》在38名人大代表的签名提议下,被正式列入大会第七号议案;   1992年5月,童增致信日皇,要求返还被日军掠夺、现藏在日本皇室的中国文物;
  1992年8月7日,童增将七个中国慰安妇的索赔材料递交日驻华使馆,由日使馆人员光冈签收;此后童增再次向日本驻华使馆递交索赔书。几年间,童增陆续收到上万封受害者来信,并有许多受害者从全国各地到北京向他寻求帮助;  
 1994年,日本律师小野寺利孝来访,与童增签署委托代理协议,以日本民主法律家协会所属律师为主体所组成的访华法律调查团,开始向中国二战受害者听取事实、调查取证,从而拉开了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在日诉讼的大幕。这段时间里,童增积极参与对日索赔诉讼的相关活动,成为中国大陆和港台媒体追踪的焦点,并被媒体盛赞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先行者、奠基人”;   
1996年8月底,童增在大陆发起民间保钓运动,联络有关人士掀起保钓浪潮,被境外媒体称为大陆保钓第一人。[2]   
1996年9月1日,童增、李定国等257位民间人士联合发表公开信,抗议日本侵占我钓鱼岛领土。   
1996年9月8日童增、李定国等17位民间人士在北京发表声明,宣布成立“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2]   
1998年3月,童增对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出资、杜克大学和欧洲部分研究机构参与、中国部分机构协助的“中国长寿老人健康调查培训活动”的采血行为提出质疑:“这是在猎取中国的基因资源!”。他一方面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一方面通过媒体呼吁。最终,已经采到的4000份血样被中国政府主管部门下令封存,不许出境;  
 2001年,童增赴日本扎幌法院出庭,为中国劳工受害者作证。  
 2003年6月,童增提出:“失踪了近半个世纪的北京人头盖骨在韩国”的推论;  
 2003年12月27日“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在厦门正式成立。推选童增为会长;[2]  
 2004年,童增成功策划大陆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   
2004年10月,童增出版《最后一道防线 :中国人基因流失忧思录》。书中大胆提出:“非典可能是针对中国人的基因武器”;  
 2005年3月17日,童增受邀赴日与日右翼分子辩论,后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2005年3月27日,童增以“一个中国公民”的名义,致信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005年6月1日,童增提出“日本政府对华贷款作为中国战争受害者赔偿金符合国际法”的观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12月,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成立,童增任会长,大批老将军、老部长担任顾问;  
 2009年,经胡启立、王照华推荐,童增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2009年9月,任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常务理事;   
2011年6月18日,童增以个人之力,出钱支持并与中国海监总队、中国海洋摄影协会合作,在山东威海举办《大海,我的故乡——海洋国土摄影作品展》,向社会传达他从致力保钓到放眼广袤海洋国土的无限忧思;  
 2011年8月4日,童增先生在北京向赴方正县怒砸日碑五壮士每人发2000元现金奖励。[3]  
 2012年7月,童增以他名下的一家投资公司正式向国家海洋局海岛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希望租用钓鱼岛及附属岛屿进行旅游开发,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4-5]   
2012年8月28日,童增代表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授予随香港保钓船“启丰二号”登上钓鱼岛的大陆保钓人士方晓松“保钓英雄”称号。[6]   为了对日索赔,童增先生经历了被打压和单位辞退等境况,但他无怨无悔。他满腔热血,一身正气,二十年来,一直挺立在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和民间保钓的前沿,成为中国民间爱国青年和草根们尊崇和景仰的一面旗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点介绍一下童陆生将军和童邱龙将军。

百岁将军童陆生


作者:蒋曙晨
  中共“七大”代表童陆生,是我党老党员,我军的老将军之一。他1901年生于湖北黄陂,在学生时期,就积极地参加了五四运动。为了救国,打倒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云南讲武堂韶州分校。192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决心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一生。
  
  战争年代建功勋
  童陆生从军校毕业后来到湘军。这支军队在北伐战争中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党代表是国共合作后的共产党人李富春。
  在第二军中,童陆生先后任连长、营长、团参谋长、代理团长等职。部队从湖南经江西、浙江胜利进军江苏后,由他率领的这一团和友邻部队,一鼓作气直捣石头城占领了南京,使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大为震惊。蒋介石乘机赶至,排斥异己,命令湘军移驻武汉,将南京城据为己有,夺取了这一胜利果实。
  1932年春,童陆生在上海党组织领导下工作时,接到长沙家中的一封信,说西安的杨虎城将军汇到路费100元,请他去筹办中的陕西讲武堂任教官,希望尽快去西安第十七路军总部办公厅报到。他立即向上海的中央军委作了汇报,组织上的意见是可以应聘,并在西安进行秘密工作和开展统战工作。
  童陆生到西安后,云南讲武堂韶州分校的同学曾对他的经历、表现作过介绍,所以杨虎城对他甚为器重,当李济深、陈铭枢组织“福建人民政府”时,杨虎城特派童陆生等前往联系,表达了闽陕两地的加强合作、共同抗日反蒋的意愿。
  童陆生还参加了党在西北特支的工作。在杨虎城支持下,他出面组成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大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组织活动,受到西安各界人民群众和学生以及东北军、西北军中有正义感的军人的响应。
  抗日战争爆发后,童陆生受党派遣去山东,在山东省委军事部工作,并对国民党山东地方军政领导人员进行统战工作。
  1938年冬,国民党鲁南专员兼保安司令张里元将军向山东省委提出,为了加强地方保安部队的训练,请求派人去他那里担任保安副司令,负责训练工作,山东省委决定派童陆生前往。在童陆生担任鲁南保安副司令期间,积极向官兵宣讲《论持久战》的长期抗战、抗战必胜的道理,使张部官兵受到我党抗日救国方针的影响。
  1939年冬,中共中央电召童陆生回延安,当他准备动身时,上级给了他一个任务,去张里元处谈判,顺利达成了鲁南专署的保安部队和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山东纵队各在所辖地区征收公粮的协议,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此,组织上对他的工作给予很高赞许,张里元也表示满意。
  童陆生奉调回延安后,被派往抗大三分校任军事教官。
  1941年,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第十八集团军总部成立高参室,由朱德总司令直接领导,童陆生被调到高参室工作,并任命他为少将高参。高参室的成立,是为了团结可能团结的军事人才,吸收有爱国、革命要求的军事专家在一起研究军事理论和总结反法西斯战争的实践,并研究如何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
  高参室的大部分成员是中共党员,选举童陆生为支部书记,他认真做好军事研究工作,也大力团结了非党同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但其反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屡遭失败,不得不和中共达成停战协议,下达停战命令,并由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组成“三人小组”和北平“军调处执行部”,负责调处军事冲突,监督国共双方执行停战令。按照规定,国共双方代表可各带一名将军和一名翻译出席会议。经彭德怀提名、中央军委批准,由当时任军委一局局长的童陆生以少将高级参谋的身份参加谈判。
  童陆生出任代表团的军事组组长后,不但要经常参加谈判,还要了解国民党军队调动、部署等情况,供延安中央军委决策和周恩来谈判时参考。他还按周恩来的指示,领导代表团中绘制地图的人员及时赶绘出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进攻、包围的形势图。周恩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手指地图揭穿国民党反动派违背停战协议发动内战的阴谋。记者招待会后,周恩来特别表扬了童陆生等,图绘制得很准确,很能说明问题,记者们很感兴趣,有些记者还拍了照。
  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后,又开始向山东、陕北两翼实施“重点进攻”。党中央为了粉碎其狂妄计划,决定暂时放弃延安,诱敌深入消灭其有生力量。中央领导于1947年3月撤离延安后,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即指定童陆生为负责转移的总指挥,率领中央军委、十八集团军总部后方工作人员东渡黄河,向晋西北的三交镇转移。他率队到达双塔村驻地后,很快恢复了正常的工作。
  1947年夏,毛泽东电令晋西北后委派有军事经验的人员去陕西北三边中央所在地领受任务,杨尚昆即派童陆生率几位参谋人员前往。他们赶到三边后,接受了把一批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要文件护送到后委保存的紧急任务。童陆生等从三边以急行军的速度,保护着这批重要的文件向绥德的军渡赶路。可是军渡已是敌人的攻击目标,他们想尽办法排除艰难险阻,终于平安到达三交镇,把文件完整地交给后委领导杨尚昆,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勤勤恳恳为人民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为了迅速建立革命秩序,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向中央军委提出调时任军委四局局长的童陆生参加北平军管工作,出任北平军管会军政部长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建议。
  童陆生到北平后,带领同志们吃住在东城干面胡同的机关里,夜以继日地忙碌着。同志们看他年近半百,如此劳累又休息不好,都劝他搬到一所条件较好的房子去住,他却一再婉言谢绝,还说进了大城市比延安的窑洞、根据地的土房条件好多了,坚持住在机关办公室里日夜工作。
  童陆生经常外出开会、联系工作、检查工作,从不坐小汽车。叶剑英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向他做工作,说坐小汽车是为了工作,为了节约时间,他才从接收的汽车里选了一辆很旧的车作为外出工作时用,把接收的新车、好车都送给中央和市的领导机关使用。他督促所属干部把接收的物质财产如数上交,不能出任何问题。
  不少从旧社会过来的人,看到童陆生的所作所为,很感动地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们被老百姓说成是“五子登科”。共产党的干部却如此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最根本的区别。
  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对军委四局的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当童陆生在军管会工作告一段落时,他们为了加强部队的教育训练和出版工作,让他立即回军委四局工作。军委不但在西城福绥境48号购置了一所四合院作为四局的办公地址,还先后调来60位同志加强这个局的工作。
  当年,朱总司令到四局视察工作时,看到这里集中了军管会和各地军政机关上交军委的军事图书、军事地图和各种资料很多,他对童陆生说:对于这些图书、资料,应该好好地保管起来,使它们为我军很好地服务。童陆生听后受到很大启发,立即向中央军委写了报告,建议以四局的图书、资料为基础,统一集中管理军事图书,成立军事图书馆,供部队机关查阅。军委领导认为这个意见很好,立即批准成立军事图书馆,由四局局长童陆生兼任军事图书馆馆长。
  1956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成立军事出版部,由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郭天民上将兼任军事出版部部长,童陆生和钟英为副部长。1958年,他调到新成立的军事科学院任院务部副部长,仍兼军事图书馆馆长。不管到哪里,童陆生都积极地开展工作,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回首沧桑多少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共产党员、老军人,厄运却向他悄悄走来。
  1959年当部队高级干部集体学习时,有人大谈特谈新任的国防部长林彪是贫下中农出身。童陆生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有成份论又不是唯成份论者,我和林总的大哥林育南、二哥林育英(张浩)是同学,曾应他们之邀到湖北黄冈林家大去玩。他家既有高大的房屋,又开着工场,还雇了工人,不能说是贫下中农的家庭吧。因这一席大实话,而招来麻烦,他不但被定为“严重右倾分子”,而且林彪把他说成是“阶级异己分子”,既开除他的军籍也开除党籍,下放到北大荒劳动。
  尽管受到这样大的打击,而且,他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去北大荒后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可是,他并无怨言,在劳动之余,向职工群众宣讲我党、我军的斗争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对革命事业还是充满着热情,受到全体职工的欢迎和尊敬。
  他看到东北边疆地区寒冷,患感冒和地方病的人很多,而那里又缺医少药,便在晚间钻研中医,向老中医求教,逐渐掌握了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医术,就试着为职工和家属及当地群众义务诊断,并且把从北京等地邮购来的成药送给无钱买药的人们。
  一年之后,由黑龙江省委提出,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把他调回北京原单位。当他告别农场去嫩江双山火车站时,农场职工和群众都依依不舍,步行几十里赶到车站挥泪相送。
  在“十年动乱”中,他铁骨铮铮坚决和林彪、“四人帮”斗争,自然受到严重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军委落实政策时,恢复了他的党籍、军籍,以正兵团级待遇,为他办了离休手续。
  他离休后,即被光明中医函授学院特聘为总顾问,为北京现代管理科学函授部聘为首席顾问,并为北京儿童康复研究所、全军印刷业协会聘为顾问。对此类公益事业,他都是认真负责,而且是谢绝酬劳分文不取。他常赋诗自勉,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情写道:“改革开放兴社稷,科学生产大发扬。回首沧桑多少事,服务人民不能忘。”
  他在《九十吟》中写道:“白发萧萧笑老翁,年龄正在九十中;曾经风雨难为苦,历尽沧桑志未穷;奉献余年补万一,乐观世事看真容;前途谁问康庄道,庆祝人间求大同。”
  童陆生作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人民军队建立了功勋的老战士,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又光荣地接受了由邓小平颁发的一级红星荣誉章;他还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更受到党和军内外广大干部、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老年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先后报道了这位老将军一心为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号召人们学习他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
  (《人物》2001年第2期)
   

tonglusheng.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人物评价
  童陆生长期身处逆境,但全心全意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志向绝不改变。最为突出的是他到北大荒后,便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勤奋自学中医,为农场职工和当地群众义务诊病。调回北京后继续义务行医,30多年间经他诊治的病员多达两万余人次,许多感人事迹为广大群众由衷称颂,报纸多次发表介绍文章,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及一些学会、团体聘请他担任顾问。他为普及和研究中医默默地奉献,1989年6月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童陆生有许多优良品德,他淡泊名利、正直俭朴、关心同志,从不追求高官厚禄。当他的冤案平反后,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曾建议给他安排一个较高的职位。他对领导上的关心表示感谢,同时陈述自己“年已八十,不宜再占工作职位了”,婉言谢辞。在他头上始终没有什么华盖和桂冠。文革结束后,他先后向家乡图书馆寄了1121个包裹,捐赠图书5000余册、期刊3000余份,还有各种图片。他把个人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为农村群众输送精神食粮。
人物荣誉
  童陆生作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人民军队建立了功勋的老战士,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又光荣地接受了由邓小平颁发的一级红星荣誉章;他还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更受到党和军内外广大干部、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老年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先后报道了这位老将军一心为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号召人们学习他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
童家两代人,父子两少将
  “砚田无税子孙耕”,是黄陂童家的家训。童家诗书传家,历史上考中秀才、举人者不乏其人。童老的父亲童云程先生早年官费留学日本,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执教于江南讲武堂。1917 年、1921 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南方军政府大元帅、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时,童云程先生先后被委任为大元帅府、大总统府少将参议。
编辑本段长寿之道
  童陆生将军,90多岁仍耳聪目明、行走稳健、嗓音宏亮,并能坚持义务行医。他的长寿之道是个“乐”字,他说:“我认为乐天者寿,我是乐天派。”[1]
心宽则乐
  怎样当乐天派? 童老拿出一个精巧的小镜框,内有一幅字:“心宽寿高”。 童老还认为,要心宽,就要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他说:“我的哲学是长生能得终归去,老尽天年以为公”。
奋斗则乐
  童老说:“人到老年要有所事事,使精神有所寄托。在奋斗中求乐,这也是长寿之道。” 童老坚持义务行医已经30年,治疗病人万余人次。
健康则乐
  童老认为,要当乐天派,还必须注意健身防病。没有健康的体魄,是快乐不起来的。“健康则乐,乐又有利于健康。”他的体会:“万事无常,皆从心忧;只要思想豁达,心胸博大,周身血气冲和,便可祛病延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4

回帖

370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陆生将军的为人令人非常钦佩。花甲之年被发配北大荒,他没有消沉,自学中医免费为人看病。早在1951年,便支持童余三在童家湾办起图书馆,可谓开农家书屋之先声。他还给武湖五通口生产队图书馆捐了不少书。以下是报道。

图文:武湖农场有个农民图书馆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记者黄珍 刘中灿 通讯员胡沛 冯涛

    在黄陂武湖农场,有个特殊的图书馆。说它特殊,不仅因为图书馆是一家三代人花了近30年办起来的,更因为这个图书馆,专为农民和学生服务,还与一位将军有着不解之缘。
    年近六旬的馆长李少先昨日介绍,1978年,他的父亲李又纯退休回家后,见武湖农场没有图书馆,就拿出自家藏书,腾出地方免费接待农民。听说黄陂将军童陆生解放初曾在黄陂兴办图书馆,他和女儿一起给童将军写信求援,至2001年去世,童将军共为李家寄来千余个邮包,近万册图书。
    2000年,李少先又和儿子一起投资20多万元创办起国强图书馆。目前,图书馆藏书达1.7万册,节假日平均每天接待读者达100余人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28 01:42 , Processed in 0.09526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