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人为什么把木匠称为“博士”
斯大林曾说:“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就拿博士这一词来说,其词义的演变毫无疑问是缩小了,在古汉语中“博士”一词有以下几个意义:
第一;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学者,如《战国策*赵策三》载:“赵王曰:子南之博士也,何以教之”(子南是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人,你拿什么来叫他呢!)这里的博士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在某一个学科领域获得了“博士”学位的人比较相近。
第二;是指古代的学官。它始于战国,秦汉相承,汉文帝曾设一经博士,汉武帝曾设五经博士,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头,员多至数十人。
第三;旧时称呼某些行业的人,如《水浒转》第三回,茶博士道:“客官吃甚茶”。
现今,只有它第一个含义运用较广,而在南昌方言中不仅保留了它的第一个含义,而且保留了它第三个含义。大多数南昌人都知道在南昌方言中只把木匠称为博士,而别的行业几乎都不能称为博士,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以前我只是好奇,后来终于明白了,知道了南昌人是多么的睿智与幽默。
博,《说文解字》云“形声。从十,尃( 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其实不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个会意兼声的字,因为“尃”布也(《尔雅》)意思为一块布覆盖了四方和中央,可见布之大,因此他的本意是“大”。戎车孔博。《诗·鲁颂·泮水》中的博便用的是其本意。士,指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博士一词的组合可谓是天衣无缝。
“博士”一词用来指木匠,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各类手工业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是竹木器的制造,人们所用的家具、船、车辆、农具、工具、乐器、兵器、饰物、葬具等多是竹木器居多,房屋的建设也离不开木匠,制造木器的工匠也分为许多门类,据《考工记》记载:攻木之工分为轮、舆、弓、庐、匠、车、梓、也有专门的官职,轮人(制造车轮的人)、舆人(制造车舆的人)、弓人(制造弓箭的人)、庐人(制造兵器柄的人,如戈、矛、戟的柄)、匠人(负责城市和宫殿建设的人)、车人(制造车辆的人)、梓人(制造乐器的人,如制作笙、笛子、排箫等)。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木匠工艺大师非公输班莫属了。《墨子*鲁问篇》谓“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其技艺之精湛便可知了。他不仅会制作栩栩如生的动物,还善于制作攻城的器械,曾为楚造云梯之械攻打别国,因此据《吕氏春秋*爱类》载:楚王誉公输班为“天下之巧工”。又因为他是鲁国人,后世人称其为鲁班。后来他被尊为木工工匠的鼻祖,成语“班门弄斧”之“班”指的便是公输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木匠的分工也越来越不明显,鲁班就是最好的例证。许多木匠还需兼得轮、舆、弓、庐、匠、车、梓等人的技艺。因此在古代,要成为一个木匠是不易的,就好比古人读书除了熟读四书五经之外还要懂天文地理一样,既然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人称为博士,那么技多且广的木匠称为博士也是当之无愧的。近期我家盖房子请了博士订木板,装修房子也是请的博士打的床和衣柜,大伯家造船也是请博士造的,可见博士技艺之广。在南昌,曾经流行一个笑话,这笑话说的是两夫妻吵架,斗嘴。男士说“请外了博士打歪了眼,娶得了笨老婆也无救,女的灵机一动也说道:“请外了博士装歪了犁,嫁得了笨老公也无语。在南昌话中“救”读为“zan”“语”读为yi,这两人说的话都压了韵,可见他们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的。他们也称木匠为“博士”由此可知博士一词专指木匠是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汉语中博士一词的。
综上所述,博士一词的韵味在南昌方言中保留了下来,不得不说南昌人在当今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有意识,并且幽默睿智的将古汉语魅力保留下来是多么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