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珊娅子在2011-5-13 10:03:00的发言:
下面文章,是我以LD ”独上夕楼“2009年6月在心情随笔发表的
红喜字、红顶房、红钢城
“我们这一代,是生长在那个“红色”年代。红“喜”字是年复一年映照着天空。我们粉红色出生在红钢城武钢住院部,我们居住在红顶房的建筑群里;我们在红顶房幼稚园(红钢城五街)入托,在红顶房小学(武钢二小)上小学;在红顶房中学上初中至高中(武钢三中);我们学习的课本是红色文化教育系列,我们唱的是八个红色样版戏;我们随着学习红潮,学工、学农、学军;我们是思想进步,加入红小兵、红卫兵、红色青年团。 在建设初期60年代,从东北鞍钢调入一大批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一群群小娃娃随着父母,从中国北方各地聚集而来;带着东北口音与青山口音交替的“弯管子”普通话,在红砖红瓦的三层尖顶的花园街坊里嬉戏玩耍,跳房子、打玻璃珠子、踢键子、扇烟盒、钩线线,编塑料织物。至今在红钢城五街坊、六街坊、十一街坊里的人讲话时,还会夹杂着东北的口音。我们随着红色的知青浪潮,上山下乡。随着高考的洪流参加成人高考,走进了红砖红瓦的三层尖顶的武钢职工大学。我们学知识、学管理、学技术,我们成为武钢技术管理层主流。我们是文明职工、是先进工作者、是标兵。我们将壮丽青春献给了火红武钢。 现在“青杨十街”脱颖而出,打破那“三红”的美誉。“青杨十街”将居住着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秉承着产业工人的特质,为人很质朴、厚道,红钢城将再是他们延续新生命的红色摇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3 10:06:08编辑过]
岁月无痕心灵有声,人人都有难忘的记忆,最终汇聚成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或许这也叫---- 传承。
人生犹如一段长长旅程,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 喜欢珊娅子温馨又不失豪迈的“红喜字、红顶房、红钢城”,因为她深化也升华了“红顶屋的故事”(或是“带阁楼的房子”)帖子的主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3 14:17: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