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古盐道 唐代诗人李白曾写下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流传甚广。但很少有人知道,湖北神农架也有这样的“蜀道”——这就是被学者们誉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神农架古盐道。 清朝中叶以来,不少游民进入川鄂边界谋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从四川贩运私盐来湖北进行交易,为躲避官府缉捕,盐商选择了人迹罕至的神农架。于是就形成了一条沟通川东、鄂西的神农架川鄂古道。湖北的房县、保康、兴山各地均以河盐为主,河盐产于四川大宁厂,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川鄂古盐道。 川鄂古盐道自大九湖的自生桥进入湖北,在神农架分为三路,分别通往房、兴、保三县。主线路是大九湖——板仓——宋洛河——松柏——阳日湾——保康,全长两百多公里。通往房县和兴山县的是在板仓分路,一条北上,经红举、官封、上龛而入房县;一条南下,经皇界垭、木鱼坪、红花而入兴山,在神农架境内的里程就有一百多公里。 川鄂古盐道历来被称做一条生命线,首先是食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可稍缺。过去这一带是盐比黄金贵。一个人带着十斤盐在山里住上三月两月绝不会愁吃喝,十斤木耳能换上一斤盐还会认为占了大便宜。于是,商人们便蜂拥而至了,从现存的碑石资料来看,不仅有川陕的、湖广的,还有江浙的,他们贩运食盐,换取山货,古盐道又成了投机商们谋取暴利的一条生命线。 神农架古盐道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是从保康的马桥沿南河水路上溯,到阳日,再经过山路从松柏到宋洛、徐家庄、黑水河、板仓,最后穿过大九湖进入四川;二是从房县的范家垭经神农架的赶集沟、九里十三湾、弯腰树、玛瑙池、三道沟、天池垭、苦桃园、老爷崖、莲坪、红花塘、七里扁、板仓坪、东溪、大九湖的自生桥进入四川。两条古盐道在神农架境内均达一百多公里。 神农架古盐道沿途穿越密林深谷、旷野平坝,宽敞之处马车可以行走可,险峻之处则“心频惊而畏缩,足将进而趑趄”、“雾从人面起,云自马头生”。天池垭海拔两千多米,顶有积水,下有深潭,登百步梯而过,惊验之状如上九天。
神农架的古盐道曾给神农架的经济带来繁荣,据有关资料记载:清至民国初,阳日湾还有四十余只木船,上百匹骡马,往来运输山货,镇居民约六百户,地摊商五十余个,有商号的货店数家。
最能证明古盐道繁华的当数三道街的遗址。三道街地处红举乡的兰元村,是通往房县盐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儿至今保存着一条约两公里长的石板铺就的街道,街道两边的店铺和庙宇的遗迹也清晰可辨。街道两头分别建有阎王殿和关帝庙,它们虽早毁于战乱但却留下了一些重要遗物。一块石碑上刻着“重修庙宇雕塑神像碑”几个大字,碑为明人所立,可以想象阎王殿在唐宋时代的盛况。一块石雕上刻着“福庇群牛”的图案,连同保存完好的基石和石香炉之类.显示着当年关帝庙的雄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