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蓦然回首 于 2020-7-10 11:46 编辑
附上2019年8月7日08:48的博文(节选前面部分)。
《Who Has Seen the Wind》
最喜欢风起的日子。
我坐在书桌前,无需开空调,就凉爽清静。窗外是厚厚的云朵,雪白雪白的,如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棉花糖,在楼顶伴着风逍遥自在地游走,被无形的风之手以蓝天当画布,悠悠闲闲地画出一幅幅变幻万千的风景画。室内则是不时被风吹得鼓起、飘起的白窗纱,有种在岁月中轻盈舞动的感觉,诗意盎然;就仿佛是窗纱通过飘舞把往事携来,把愿景邀来,让所有的前世、来世与今生汇聚一堂,与风共舞——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所以,每当风起时,我总会陷入恍惚中,不知“今夕是何年”,也不知我是何人了。风,集女子和小孩特性于一身,所以,她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调情高手。她吟诵的是无常,调情的对象是时间。于是,无常和时间,别说是对风的温柔和妩媚,毫无抵抗力,即便是对风的狂烈,肆虐,暴戾,也只能报以一笑——谁能与这样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顽皮任性的小孩,去计较、生气呢?
我希望自己是风,在岁月的无常中,无所畏惧、兴致盎然、潇洒自在、妩媚任性地走过。
这首曲子我前几天刚在老帖回顾的《日本音乐点滴》中介绍过。其实曲子的名字就颇有特色,“风居住的街道“,把风拟人化,诗意化,真美!
分享一首被我选入英诗赏析课程第四单元(自然)的泛读诗《谁曾见过风?》。作者克里斯蒂娜 ·吉奥尔吉娜· 罗塞蒂和其哥哥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的诗(还有他唯美感伤的画——拉斐尔前派的三大画家之一),我和学生们都在英诗赏析课程中欣赏讨论过。我最喜欢的克里斯蒂娜 ·罗塞蒂的诗还不是这首,而是被我选入第六单元当必读诗的《Song》(或《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是英诗中最唯美浪漫、感性和理性最统一和谐的诗之一。
Who Has Seen the Wind
--By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Who has seen the wind? Neither I nor you. But when the leaves hang trembling, The wind is passing through.
Who has seen the wind? Neither you nor I. But when the trees bow down their heads, The wind is passing by.
这首小诗太轻灵优美,有很多翻译版本: 译文一: 谁曾见过风? ——克里斯蒂娜 ·罗塞蒂
谁曾见过风? 你我皆不曾。 但看木叶舞枝头, 便晓风穿过。
谁曾见过风? 你我皆不曾。 但看万木垂梢首, 便晓风吹过。
译文二:
谁见过风?
我未曾你也没有。
当垂悬的叶儿颤动,
便是风儿拂过。
谁见过风?
你未曾我也没有。
当静静的树儿低首,
便是风儿吹过。
译文三: 可否见过风?
我你尚未曾;
叶儿微微摇,
风儿即飘到。
可否看见风?
你我尚未能;
林梢颔首间,
风儿已飘远
译文四: 孰顾其风
尔我何曾
木叶动兮
彼风过矣
孰顾其风
尔我何曾
卉木摇兮
彼风逝矣
译文五: 谁曾见过风
你未曾,我,亦未曾
但见枝叶摇曳
那是风在穿梭
谁曾见过风
我未曾,你,亦未曾
但当枝头垂落
那是风,擦肩而过
译文六: 谁曾见过风?
你和我都不曾见过。
但是当树叶颤抖时,
风正在穿过。
谁曾见过风?
你和我都不曾见过。
但是当群树低头时,
风正在吹过。
有人曾用一首中文古诗与之比较:
《风》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这两首诗,英文诗很童趣,是从孩子的体验出发,谁见过风?你和我都没见过。然后描述当风吹过,叶子和树的行为。中文诗则很成人化,直接用四句话描述了风的现象,相对客观,把体验主体从诗中抽离出来。从格式上来讲,唐诗格式规整,押韵和字的对称很严格。罗塞蒂的英文诗也是不仅押隔行韵,在音步方面也是表面随意,其实严整,两段一致。
其实这首诗中“风”的意象极富象征主义,可以有各种解读。比如有人理解为爱情,写道:你之于我,有一种邂逅,是你若风一般摇晃了我的心;我望着你,有一种惋惜,一种无奈,你如风一样撼动了我,却也如风一样洒脱——爱情,擦身而过……
这首诗后来有不少仿作,仿作中也有好的,不过还是克里斯蒂娜的原诗精致简洁,意蕴无尽。此诗也被谱曲成为了歌,而且是很多孩子从小就唱的儿歌,不过歌词有多种版本。有一首的谱曲很好听,我平时会不时听一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