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搜到一篇潘老师的文章,供大家学习。 我与陈氏太极拳 武汉大学潘思环 我出身于武术世家,太祖父潘如时,曾在清光绪八年考中武举人。受祖辈影响,从小我就非常喜欢武术。但是在“文革”时期,中华武术被“四人帮”视为毒草,直到70年代末我才接触武术。 1992年,我在武汉洪山书城购到一本《太极拳全书》,对传统的陈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螺旋缠绕,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沾粘连随,松活弹抖等风格非常向往,但苦于未能遇到一位明师指教,自己想学陈氏太极拳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直到1998年,听一位拳友说,有一部由已故的陈照奎老师传授,马虹老师整理的体用全书,拳理阐微,系统全面地向世人公开了陈氏太极拳的面目。它是以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理依据,以道家的养身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拳术内功的依据。以戚继光的《拳经》等技击典籍为创编套路外功的借鉴,是一套既有健身、养生,又有技击含义的优秀的科学的拳种。1999年春节,我在武胜路新华书店有幸购了这部著作,从此开始了我追求学习陈氏太极拳的路。 1999年8月,听朋友说:“武汉有一位马虹老师的学生在武昌教拳”。我利用暑假寻找这位老师,直到离开学还差一个星期,才在武汉工业大学操场上找到,李文矩老师。苦于快开学,学拳时间不够,于是,我交双倍学费,请求李老师晚上教拳,李老师见我求学心切,毅然答应了我的要求。于是我每天晚班后,骑车约三站路去武工大操场,在路灯下学拳。 初步掌握拳架后,出于对陈氏太极拳的酷爱,我毅然向所在的单位申办提前三年内退手续。并向远在千里之外的马虹老师倾吐了一封长达5页的求学信,马老师非常理解我的心情,及时地给我回信,并约我去石家庄改拳。 2000年5月12日,我乘车北上,去陈氏太极拳的摇篮石家庄,一代继承人马虹老师为我改拳。 陈氏太极拳专家,一代大师马虹老师是一位年近古稀,慈详,谦虚,但非常严谨的明师。在老师亲自给我改拳的过程中,老师教导我太极拳不是走路,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合乎拳理要求,合乎技击含义。合乎阴阳学说。 经过老师十余天早晚含辛茹苦的修改,我的拳架外形基本规范,要领也一一记在心里。老师不但给我们修改拳艺,还启发我们如何坦然的看待人生问题。老师教诲:“饱含人生哲理的太极拳不仅给你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助你修炼一个高尚的人格。” “挫折和磨难对弱者来说如同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它是成功的垫脚石。”我现在拳艺提高了,性格也变好了。如同老师所教诲的那样:得意时坦然,失意时淡然,今后我会怀着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怀着对恩师无限的感激之情和对陈氏拳执着的追求,2000年5月24日,终身难忘的日子,叩拜在马虹老师门下,做一个陈氏太极拳忠实的继承人。回来以后,我尊从师父教导,从严、从难、从细地练拳、悟拳。 2001年4月1日,我第二次踏上北上的火车参加“全国第十六期教练员培训班”。在我的老师马虹老师亲自授课、讲解、和其他教练的传授下,我又得到了很大收获。令我感动,有必要在这里向拳友们陈述的是,我的老师带病授课,不收报酬,其他教练从建校以来都是无偿教学,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学好教好拳,为弘扬太极,为全民健身作一点自己的贡献。 2001年6月10日,我陪学生(武汉大学出国留学研究生王治)第三次赴石,聆听师父教诲,更进一步细致修改了拳架。追求陈氏拳精深,内功的修炼。深深地体会,老师著作里阐述的这套拳的锻炼特点与多种功效对自己非常有效。 ①拳走低势以固根; ②轻沉兼备以持衡; ③顺逆缠丝以舒经; ④丹田内转以炼精; ⑤周天开合以炼气; ⑥意念调控以炼神; ⑦对拉拔长以壮骨; ⑧拳式繁难以健脑; ⑨松活弹抖以化瘀; ⑩汗流不喘以延年。 以上十点特点和功效,它对人体健康的价值,是不能以金钱能买到的,我真心,坦诚地告诉在习拳和未习拳的朋友,我练这套陈氏83式拳整2年,虽然自己年近50岁,但感觉自己年轻了胆子大了,体力增强了,下盘腿上的力量也更稳固了,而且记忆也非常清晰,腰不动,手不发,最近还隐隐觉得身上有一股内力。我心脏有点不好,胃和肾不好的病症也在渐渐淡化。所有这一切都要感谢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精华陈氏太极拳,感谢我尊敬的恩师马虹老师,感谢启蒙老师李文矩老师。 陈氏太极拳,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象耸入云天的高峰,值得我们这些爱好者用毕生的精力永无懈怠地去攀登,永远做它的小学生。为了弘扬太极,报达恩师育拳之恩,我立志今后几十年好好练拳,让这套陈氏太极拳陪伴我走完人生的旅程。我还要把自己所学的拳,在我所在的单位,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无私地传播、推广,让陈氏太极拳这颗璀烂的明珠,在武汉乃至湖北大地开花,结果,造福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