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邱龙无私献余热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6-12 20:33:27 / 个人分类:老兵新传
山东省军区原顾问童邱龙离休后,他不顾身残体弱为战斗过的部队写史,为烈士树碑立传。1938年在延安军政大学毕业后,他受党派遣,来到山东敌后,曾任运河支队政治处主任、副政委。运河支队是曾活跃在苏鲁交界地区让敌闻风丧胆的抗日队伍,有着一部光荣的抗战斗争史。埠桥伏击战,塘湖歼灭战,运河两岸反扫荡,夜袭贾汪,微山岛争夺战……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闻名遐迩,然而现在却被人遗忘了。为了缅怀烈士激励后人,童老决心在有生之年为牺牲的烈士立一座碑,写一本书。为了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他约上原运河支队支队长邵剑秋、战友王永廉就出发了。他们沿着当年战斗的足迹,从济南出发到枣庄,经贾汪、徐州、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重庆、成都、昆明、北京、郑州、青岛、烟台、大连、沈阳、长春……历时3个多月,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的许多省市和乡村,采访了100余人。在离休后的十几年中,他编著了一本40万字的《运河支队抗日史略》;主编一本《鲁南峰影——运河支队专辑》回忆录,记载了60个英雄战斗故事。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成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 1987年8月,位于枣庄市中心的“运河支队抗日烈士纪念碑”首先落成。张爱萍上将奋笔写下“青山到处埋忠骨,后继奋进振中华”的楹联。黑色花岗岩纪念碑,重檐斗拱的玻璃纪念亭,为闻名中外的煤城增添了光辉和肃穆气氛。在部队、地方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帮助下,徐州市和武汉市童家湾的烈士纪念碑也陆续建成,现在这3处都成了该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革命老区走出的他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建设。1986年,为撰写抗战史而走访各地的童老路过家乡湖北省黄陂县童家湾。从1931年11岁离开家到外地读书参加革命,时间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家乡的一切似乎都变了,又似乎都没有变。走进村里的学校,看到那几间校舍墙皮脱落,教室里学生自备的桌凳七高八低时,他眼睛湿润了。回到济南,他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决定捐献自己和老伴多年收藏的名家书画,帮助家乡发展生产,提高教育条件。 童老一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饮茶,生活非常俭朴。他和老伴的工资除了救济亲人战友外,都用来收藏自己酷爱的书画作品了。当时月薪300多元的童老为了收藏名家书画,可以说是节衣缩食、呕心沥血。几十年下来,他的藏品也蔚为大观,其中有明代谢时臣的“岳阳楼”立轴;明代“四大书家”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王铎等的行书立轴;清乾隆时黄鼎的“西陵峡图”;郑板桥兰条小品;近代的有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鱼鹰,黄胄的驴,李苦禅的荷花等,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他把最珍贵的书画精选了100幅,花了几千元重新进行了装裱,并请技术精湛的老木工用红木做成木匣,用来保存作品。他通过战友和家乡省会武汉市取得了联系,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这一行动受到武汉市领导和博物馆的热烈欢迎和重视。1988年武汉市政府在博物馆举办了捐赠会,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和15万元资金。童老当场宣布将奖金全部捐赠给家乡黄陂县,支援家乡建设。 捐赠书画和奖金后,他收到很多家乡的来信。王家河中学的全体师生赠给童老一幅字联:无私夕阳沐蓓蕾,有情枫叶映朝霞。他的一片真情释放出巨大的光和热,温暖了家乡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他的名字和事迹被收入1989年《中国人物年鉴》一书。1990年,他又应邀出席了山东省召开的老有所为代表会议,戴上了大红花,受到了表彰。 (作者孟凡任、张学明系山东省军区政治部老干办干事)
转自老战士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