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娅子回帖----“好细腻的词释。 去年我也写了一篇关于“红顶房”的短文,好友就给我帖子里上传了“红顶屋的故事”歌曲。歌曲很美,很雅。听着歌曲,让人一下就回到少儿时代,从小成长在“红顶屋”里,那里面有着全部年少的故事! 相信在“红顶屋”居住过的人,一定都有着不同的故事,都有着生命的精彩在“红顶屋”里绽放过!”
---- 珊娅子的回帖也细腻、新颖、怀旧。这小小阁楼,对我而言,又有哪些“年少故事”的记忆碎片呢?
我第一次见到“带阁楼的房子”,可上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才五、六岁。那时,武汉许多南下干部都集中居住在英俄租界的老房子里。当时我寄住舅舅的中南行政干校,因此他偶尔也带我来这里会会战友。一次他们喝酒正酣,我偷偷爬上了战友家的小阁楼。里面空间不大,约莫十来平方,屋顶斜斜的,窗台较矮,迎面望外全是红色瓦顶。我攀爬到靠墙的一张单人床上,居然从枕头下摸出一把小手枪来!(估计是警卫员的床)。
读小学时,一位同学家也有小阁楼。那年月收音机都是稀罕物,当时的男孩子流行摆弄矿石收音机。我和同学从阁楼窗户轻松爬上屋顶,颤颤歪歪地架起两根细竹竿,两端扯上一根细长的铜丝天线,然后将引线连接到屋内收音的木匣子。尽管耳机里全是吱吱喳喳的噪声,但心中仍充满未知世界的憧憬。
我有个远房表哥,是武汉一家银行的职员,夫妻俩1950年代以来一直住黎黄陂路附近的巴公房。那斜长形的小厢房仅9平方,比阁楼也强不了多少,但有共用的厨房和厕所,这在当时已算很不错的住房了。表哥一辈子谨小慎微。1980年代初,他临终前对探望的领导言之嗫嗫,唯一的希望是能解决副股级待遇。也让我感慨怅然,不禁联想到契珂夫笔下的《套中人》了。
黎黄陂路小景
珞珈山街小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7 17:32: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