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寻访汉口大董家巷 2015年5月30日,是一个极普通的星期六。可就是这一天上午,汉网同时有3项活动。一是网友汉皋书生组织的寻访大董家巷的活动;二是网友屌丝的逆袭安排的免费参观2015第十三届华中国际汽车展览会;三是网友文侠在武汉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的社科讲座《解密武汉方言及规范用字》。无奈之下,我将第一项活动作为首选活动——寻访汉口大董家巷。 上午9时,如约来到汉口大兴路小学门前。参加汉皋书生组织的活动的有流白@父女俩、野天游人、三阳开泰、汀涛和蔡维祥等。老调重弹来报到后,与三阳里相约到武汉图书馆听文侠老师的报告。 从汉口大兴路小学左边的巷子进去,便是武汉市人民中学的大门。现在的武汉人民中学是由大兴路中学和人民中学合并而成,拆除掉隔在两所中学间的一道墙。人民中学大门正对着的街巷左侧的一道墙上,画有一幅精致的汉口版的《清明上河图》,商铺云集、楼宇轩昂、人物鲜活、帆樯林立。画的题头是“三镇春天处处诗,竹枝静读最新词”。在“城市记忆”的方印上方,对“汉口竹枝词”作了简介。文曰:“汉口竹枝词由民歌蜕化而来。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它是地域民俗风情记录的纪实诗歌,也是城市历史文化记载的诗志,更是一幅大武汉的‘清明上河图’”。画尾分“一半码头,一半财富”;“一半茶水,一半女人”;“一半是水,一半是火”三个部分介绍有系列汉口竹枝词。在这背街小巷能看到这么精美绝伦的宣传画和对汉口竹枝词的宣传、解读,令人激动不已。这绝对是专家的手笔,是否因为这儿曾住过邓少峰这样著名的书画家? 二盛巷的“二盛”是由“二圣”的谐音而变,据说这里原建有二圣祠,供奉孔子、孟子两位圣人。现将孔孟之首奉为国学,为什么不将名字还原为“二圣巷”呢? 三义里是汉皋书生安排的第一个寻访点。里分内的墙角分别保留着麻城王□树堂、麻城唐馀庆堂、汉阳万南纪堂、黄安谢三元堂、武昌熊江陵堂等的地界碑,这也是这里分独具特色的地方。上世纪二十年代,这几家大概曾结拜为异姓兄弟,世代友好相处,便取名为“三义里”。 走出三义里,接着造访的是汉口匹头公会会所原址。据汉皋书生事先所查找的1924年《汉口商业一览》,这周围有木业、洋广杂货、茶行、纱业等各种公会会所,太平、香山、潮嘉等各种会馆,以及商团、广济等各各保安会会址,计37处。这保留下来匹头公会是这些社会组织中其中之一。 匹头公会会所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于2012年列为武汉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之列,具有典型的文艺复兴式的风格。外观十分雄伟,正立面二至三层由两根爱奥尼圆柱通高支撑,一楼托起其的为方型立柱。爱奥尼柱的柱头及山花造型精美。从勒脚可看到花岗岩的屋基,石质细密,排列齐整,耐压强度高。从右侧后门看到主楼楼梯是水磨石的阶梯,雕花楼梯扶手虽布满灰尘,雕花扶栏虽已绣迹斑斑,但仍显出当年这楼室宇的气派、华丽。二楼及后来看到的一楼吊顶装饰线条仍保存得十分完好,历久弥新。这样的建筑只要略加整理,留作纺织博物馆之用是绝好的。当地住户说,港台人士曾怀着满腔思乡之情来看这幢建筑,他们为这幢建筑能保留下来而高兴,但又为其部分受损和逐渐破旧而面有难色。 与三义里毗联的中和里,也具有三义里的特点,欧阳、黄氏等各家界碑清晰可见。一位70多岁的欧阳家后人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便主动搭讪。他在中和里生活有60多年,祖辈上的事知道一些。中和里还有住着一个十分健朗的黄姓百岁老人,每天自行到公园散步。他原来是专做布匹染料生意的。老人的儿媳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将我们引进院内看她家民国初年所建的老屋。 大董家巷东南至西北走向,东南起大兴路,西北至花楼街。中段穿长沙后巷、二盛巷、永光村;长340米,巷道弯曲狭长,清末成街巷。 汉口开埠前,大董家巷曾是汉口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的中心。清光绪年间发行的著名的《鸿雪轩画报》,其编印馆就设汉口大董家巷。光绪三十三年创刊的《国民报》报馆设在汉口大董家巷。光绪三十三年八月,由留日湖南籍学生主编的《铁道全编》,国内发行所设于汉口董家巷,这是我国最早介绍铁道会计的著作。刘鹄臣创办的谦益银号便设在汉口大董家巷。1911年辛亥革命后,汉口发生的那场大火,有些钱庄倒闭,刘家一些房产亦遭焚烧。“谦益银号”为保持信誉,照常营业,如期如数付清存户的存款和利息。有很多钱庄精美的汇票均印制于汉口大董家巷。 还有,杨开慧所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汉的信件,都是经过“汉口大董家巷同济布庄”转交的。发生马日事变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共党员陈景潜等人逃到汉口后,曾在平江商业公会避难。1938年7月,老舍所领导的的中国文艺家协会总务部曾在汉口大董家巷一弄2号办公,著名作家老向(王向辰)的《抗日千字文》便是创作于此处。 在大董家巷找到平江商业公会旧址。这是一幢前在大董家巷,后通回龙巷的中西合璧建筑。立面门窗并是拱券形的,大门外还有两根爱奥尼柱。内部却改造得不成样,3楼的窗户残缺,杂草丛生。 在长沙后巷与大董家巷交汇处,一间平房上方凸现出有明清古建筑特征的二尺左右的厚墙。由此往西南方向大约五六十米处,往上看,有对应的一堵厚墙,上面有人物故事浮雕。 寻访结束后,我与大家分手,行进在长沙后巷时,一位居户对我说:“你不用相机照照我们这巷子的?这个是有来历的一条巷子呢。” 我拍过街景后,问其来历,他回答说:“这巷子叫长沙后巷,是因为这儿是长沙会馆所在地。”查找1938年汉口地图,在这儿发现十分模糊的“长郡会馆”4个字。大董家巷看到的两堵残墙的结一下解开了。那是“长郡会馆”的两道脚墙。 大董家巷的寻访活动结束时已是上午11时,我顾不上用中餐,连忙往汉网的第二个活动地点——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赶。联系上网友屌丝的逆袭,微信这东东真奇妙。凭着一条短信,获得一张电子门票,免费进场参观,拍摄靓车丽模。直到下午4时,在回家中途换车的腰路堤站路边,买了两个豆沙包子,算是对付饥饿的肚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