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灾能力是在抗灾中增强的
—— 浅谈日本灾后应急机制
作者:俞天任
唐山大地震的当时笔者在农村插队,当时上面发下来了不少材料告诉人们遇到地震应该怎么办,笔者学了之后还向老乡们宣传,俨然很知道如何应付地震。
后来笔者到了日本,到日本不久就遇上了死亡人数6500人,伤者上万的1995年7.3级的阪神大地震。地震发生之后,笔者抱着四岁的儿子带着老婆赶紧跑出来,还有一位住在隔壁的国内来的交流学者也跑了出来,过了一会儿才有日本人跑来问你们蹲在马路上干吗?因为住的房子没有垮掉,所以人家不理解我们的行动,这才知道其实我们当时的反应是错误的,是国内那种不伦不类的地震教育的结果。
这几天听广播,电台里还是有各种挂着很吓人头衔的专家跑出来教人遇上了地震应该怎么保护自己,应该往哪儿躲什么的。一听就知道那些所谓的专家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地震,实际上小的地震就是晃那么一下,大的地震也就只有十来秒时间,人根本就来不及反应,等反应过来,地震也已经结束了。只有一位参加过汶川地震救灾工作的地质学教授说的话内行,他说人们在发生地震的那一瞬间能做到的就只是用手护着头,其余的什么“安全三角区”都是一些可遇不可求的玩意。
实际上在真正遇上了地震的那一刹那,人就只能被动地承受了。能做的是事先的防灾减灾工作和事后的救灾重建工作。
当然这一次的芦山地震比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在规模和范围上要小得多,但是和五年前的汶川地震时相比,还是可以知道中国在对应地震救灾方面已经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整个救灾过程无论是从救灾人员的动员还是救灾物资的调配方面看来已经是有条不紊多了。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在应付地震方面很有一套经验,但实际上从这次来看两国的差距已经很小了,起码不是像五年前那么大了。现在的道路交通体系比五年前更加发达,更加畅通了,救援部队的装备也更加精良了,像直升飞机的保有数量就已经是五年前所不能比拟的,这样在把握灾情,像急需的地方运送人员物资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权。
信息通讯系统和五年前也大不同了,手机互联网系统对于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重要性在前年日本3·11地震时就充分体现了出来,这几年来智能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普及,更是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畅通的信道。
五年前,笔者曾在博客上设想武警部队成立一两个师的专门救灾部队,虽然没有成为现实,但这次看来,部队和消防力量所拥有的救援装备和使用这些装备的能力比五年前有了长足的进步。
接受了上次地震救灾的经验教训,除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之外,一般人的行动也逐渐规范了起来,像这次在一开始就有相当多人主动倡导呼吁无关的人们不要一窝蜂去往灾区,以免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还会给救灾工作添乱。对于爱心捐助工作也不像上次那样到后来成了一场单纯互相比金额的表演,而是更注意实际。
但是对比一下中日两国之间的地震救援工作,还是能够看出中国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些地方主要都体现在软件上。

(图注:日本小学生在地震应急演习中头戴防火头罩钻入桌底;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在发生大地震之后和中国的主要流程实际上差不多。实际上世界各国都一样,救灾都是军队唱主角,这是因为只有军队才能在人员,组织,开销以及体能方面能够满足救灾工作所必需具备的苛刻的条件。
但日本的准备工作要做得更好一些。
日本平时对于各处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就准备好了很可行的预案,比如就物流来说,救灾物资的运送由物流公司运到灾区之外的指定地点,能够进入灾区的只有自卫队“救灾出动”的车辆,这样整个物流通路就显得很干练。只要路在通着就不至于会发生大规模堵塞或者进了灾区以后找不着卸货点或者加油站的事故。这一套方法在3·11地震时一开始被没有执政经验的民主党内阁给取消了,他们认为救灾物资在灾区外重新装卸一次是在浪费时间,结果反而造成了极大混乱,后来不得不恢复原来的做法。
从公布出来的信息上可以看出,虽然到处都口口声声是“启动了应急预案”,但这些“应急预案”的内容有待于改进的地方似乎还很多。比如从公布的信息来看,灾区缺少很多物资,但其中有不少像急救药品和粮食这样的物资在平时就应该储备起来,准备在灾情袭来的时候使用,这一点就应该向日本学习。日本各地政府都有自己能够使用几天的灾害储备,定期点检更换,这样就是在受到灾害,道路完全断绝的情况也还能对付一点时间。
欢迎大家 加入“黄岐川水”群(133069880),这个群的宗旨是 修身养性、纵情山水! 群号记忆 一家三口去登山。13岁的女儿小名叫姗姗,妈妈要(1)姗姗(33)拎肉酒(069),我不拎,爸爸拎(8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