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号一大早就去了趟戈甲营的小巷和得胜桥的市场,那里还是依然显得那么有生机和生生不息的人流。
现在这个季节是红薯上市的季节,有的地方卖8毛一斤,有的卖1块5,我是分不出品质的好坏的。
红薯,其实就是武汉人说的“苕”。
习惯性地在昙华林和得胜桥交汇处的早点摊点了一碗馄饨,当时摊子里正好有人在讨论这个名称问题,说武汉人习惯把馄饨叫做水饺,其实这个叫法真的很没道理,那真正的水饺应该叫什么呢!?摊子里的人也有人知道这玩意在成都叫抄手,在黄陂叫包面,其实,在宜昌某些地方,也有听说把这玩意叫包面的。
中国很多事物都是没有标准的,如果标准不统一,管它叫馄饨、水饺、包面还是抄手,看起来都无所谓,还就这么丰富了人类文化。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次是隔了很久才去昙华林,习惯到曾经去过的地方点吃同样的东西。吃到嘴里才想起来,当初也感觉不怎么好吃,可是不知这次为什么还是来到这里点的这个玩意。这或许意味着,不那么深的仇恨是容易包容和淡忘的。
路过崇真堂,专程进去了一趟。当时有些人跪在那里做祷告,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这个状况应该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社会如此纷繁多样,或许就是因为很多的存在,都是一些不同的受众对这些存在有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