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到现在,我四次到华中农业大学,都是独行。 前两次走,只是很随意的逛,吃饱了消消食的意思,因此没走出什么感觉来。第三次,却不一样。 那是两个星期前的7月21日下午,天晴但晴得不算清爽,有点闷。照例从老政法大学的北门出发,沿南湖大道向西,经过南湖大桥之后进入华农的东门。再往南走,在一片鲜亮的宿舍之间,看见一个戴草帽的农夫赶着牛犁田,不时地举一下鞭子,嘴里发出只有一个音节的声音。就这个,足以让我感觉奇妙: 首先当然是亲切!少小离农家,虽然没少见犁田的景象,但全都是匆忙之中的浮光掠影,看见了也就过去了,没留下印象。今天却有着久违之后的亲切感。 其次,初看起来象一个油光水滑着西装的人,下半身是松软的棉布裤子和草鞋。再看,现代气息浓郁的楼宇与传统的耕种方式出现在一起,并不象领带跟草鞋那样反差得别扭,譬如黑白色与彩色,往往可以搭配出不错的艺术效果。 再次,是站在现实的基点,反溯千年的耕种史――我又在犯老毛病,总在经过一扇时光之门的时候,一本正经地去妄想历史和未来,而收获甚少或者没有。历史太厚重了,未来太不可捉摸了,我太肤浅了。 正是这种奇妙的感觉,打开了天眼,一事一物便都有了“农”的镜像! 一万分地后悔! 我应该带上相机! 怕真的悔青了肠子,回家之后,赶紧冥思苦想,炮制了“沁园春之三”,因没有照片,不甘心赤裸裸地拿出来给大家看! 今天有空,便揣着傻瓜相机,踏着自己的足迹,第四次来到华农。 上一次怎么走的这次就怎么走,上一次在那个地方看到了什么,这次就在同一个地方去看什么。可是草木相似,天气不同,活物也走掉了!没有新的感动,跟寻找失物一样,企图弥补上次的缺憾,而缺憾终究还是有! 不过,还不算太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