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时年纪小 不记得是几岁开始在中山公园的室外溜冰场里面,穿着那个铁疙瘩,步履蹒跚的摔着跟头了。只记得那个时候的溜冰鞋,是由前后两块钢板组成,每块钢板上各固定了两个铁轮子,似乎就是把轴承在直接利用,滑行的时候,金属在地面上滚动着,让人打老远就可以听声寻到溜冰场。中间一根连接两块钢板的铁杠子,上面有很多洞,可以把前后两块钢板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来适合不同大小的脚的尺寸,后面一块钢板拥有跟地面垂直的两小块突出部分,上面两个大大的洞,连着一根很长的绳子,穿着鞋的脚踩上去,然后把那根绳子象捆棕子似的把脚密密的捆在钢板上。中山公园溜冰场的门票,当时是四毛钱,可以玩一个半小时,周日的时候,找妈妈要来钱,穿上最旧的衣裤,约几个伴,便可以快乐一下午了。 礼物 直到过十岁生日的时候,外公问我要什么生日礼物,小小的手牵着外公大大的手,来到了中山公园的那个溜冰场,外公含着笑看着我脚踩八个轮子笨拙的滑行。过了几日,外公大大的手牵着我小小的手到体育用品店,买回了第一双属于我自己的八轮鞋,记得是二十四块钱,毕竟是自己的专用鞋,跟溜冰场用鞋不同的是,前面一块钢板的两边,多了两块皮子,打着两排洞,穿着一根鞋带,后面一块钢板的部分,是由一条皮带绑住脚踝,在侧面有一个最老式的鞋扣,固定起来,从此,开始了我的“刷街”生涯。 刷街 妈妈总是在给我补摔破的衣服跟裤子,那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护具,那几件在膝盖和胳膊肘补了又补的衣物,便成了我的专用66服。夏天的时候,短衣上街的后果,是伤上加伤,旧的痂还没有长好,新的擦伤便又加在了上面,咬着牙涂上蓝药水和红药水,碘酒是打死也不会去用的,就这样,全身花花绿绿的在马路上横行着,在我身边经过的路人,常常被当成了刹车替代品,自顾的撞上去,黑黑的手摸在人家干净的衣服上,手掌的印迹,后来上学时读到“白毛女”,回想起来,有点象羊白劳。旧式的溜冰鞋,没有如今这种高高硬硬的鞋身,脚踝经常性的扭伤,让我总是蹦蹦跳跳的去上学,大了以后,医生告诉我,已经是习惯性扭伤,韧带拉松了,如今一点小小的扭到,就可以导致骨膜扯破,女孩子们美丽的高跟鞋基本上与我绝缘了,必要的时候,也是象踩高跷一样,小心翼翼的。身上有伤,不能下水游泳,以至于我从6岁开始被大人带着泡长江,一直泡到16岁才学会最简单的蛙泳。 团体 高中的时候,江城各地兴起了滚轴式溜冰场,学习压力很重,客余的时候,大家便三三两两的相约到溜冰场去流一身的汗,强劲的音乐,闪烁的灯光,里面飞舞的身影,跟在学校里面读书上课的感觉全然不同。刚开始的三五成群,慢慢的发展成了一去就是全班接近三十的大队伍,当时我们班全部人数38个人。平时考试成绩的针锋相对,同学之间言语的小冲突,在穿上八轮鞋后,互相手牵着手,也都忘了个一干二净。那个时候滚轴的门票相当昂贵,只是偶尔在报纸上会登载有优惠卷打折,附近报亭的报纸,基本上都被我们抢购一空,只为了那豆腐块大的一张打折卷,被老师们笑骂着。每周一两次的活动,团结着,凝聚着高中的这个班集体,放松着,舒缓着学业的压力。 长大了 第一次看到单排轮滑鞋,是97年第一次到台湾,在家乐福看到的。欣喜若狂,全硬的鞋身,塑料的架子,小得不能再小的轮子,以如今的眼光看来,就是儿童用鞋,但那个时候,内地还没有看到过这样子单排的八轮鞋。买了三双回来,自己一双,家里两个表妹各一双。 轮子转得很慢,便用针筒,往里面注射进去润滑油,这双鞋玩的次数较少,上大学的日子,过多的繁忙,低调的生活着,穿出过一次在校园里面滑行,引来了无数的眼光,交头接耳着在背后指指点点。不想影人注目的我,只有收起来,背回家里。在我认识的人群中,到20这个年龄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玩着他们嘴中的溜冰鞋,玩了十年的东西,呵呵。。 我的88 发疯似的一个人跑到西藏,四川,云南流浪了一个多月,回来后便成了论坛里面的名人,众多人向我索取着照片,游记,逃票功略,路线咨询。这样才认识了牛兄,一个单纯,厚道的三十岁66。将我引入到66的团队里面来,混了十八年的散兵游勇,终于找到组织了,感动的我恨不得找个地方交完这十数年的党费。那双7年前买回来的直排,还在家里,8成新的成色。穿出去参加了我在江滩的第一次活动后。回到家里就丢垃圾桶里面了。我需要一双成人穿的直排轮。在网上到处浏览着,QQ里面找人询问着,由于在汉停留时间的因素,又一股劲的想再去找回年少时的飞扬,在武汉唯一的那间直排轮专卖店里(那时我只知道的一间),买回了现在的这双,米高US88,我自己36号的脚,当时最小的是37号的鞋,管不了那么多,一样买了回来。新鞋子上脚,兴奋得要飞起来,不论武汉三镇哪里的活动,从我家坐两个小时的车到武昌去参加,经常可以看到我的身影,大红色的背包装得鼓鼓的放在脚边,坐在汉口到武昌的车上,靠窗的位置打着瞌睡,一下车便又精神百倍。 现况 山间方三日,人间数百年,如今玩66的人数之众多,装备之专业,技术之精良,早已不是十八年前中山公园那个小小的溜冰场里面能比的了。各个年龄层的人们,在各个场地快乐着,六七十的老师傅跟不到十岁的小孙子一起穿着轮子在场上滑行,许多的学校里面,轮滑社在广场排起地桩,绕着平花,江滩里面经常可以看到穿着轮滑鞋,背向后疯狂下着楼梯的人们。无数有感慨由然而生,以前被人家说成没有玩醒的直排轮,现在成了时尚,青春的代言,再也不只是小孩玩的东西,成为了“运动”这个家庭里面的一员。看着武汉玩轮滑的越来越多,我不知道自己还会再玩多少年,热情还会再燃烧多少年,仅仅是对这十八年唯一坚持下来的爱好有了个总结,后期的轮滑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呢,我将拭目以待,江山备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 [此帖子已被 措儿 在 2005-5-11 18:56:5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