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763|回复: 21

《这里是湖北各地的。。。。。。。》[转帖]

[复制链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发表于 2013-1-29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这里是湖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9 23:23:46编辑过]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省的由来

湖北因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置荆湖北路(治江陵府,今荆州市),辖区为今湖北大部及湖南一部,“湖北”行政区划之名始此。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是为湖北建省之始。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八府。据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通馆编纂的《皇清通志》载:“康熙三年(1664年)分设为湖北、湖南二省。”至今已历近350年。但湖广省一词并未消失,并时有提及。
 另一说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布政司为湖广左、右二布政司。其中湖广左布政使留驻武昌,湖广右布政使移驻长沙。康熙六年(1776年),湖广左司所属辖区改为湖北省,湖北省历史上第一次定名。不久改湖广巡抚为湖北巡抚,驻武昌。另设湖广总督以统之。但二省在行政、财政、文教等各方面仍十分密切。
 据《清朝文献通考》卷八十五职官九则说:初,每省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康熙)三年,湖广分省。六年,各裁一人为全省布政使,江西、陕西、湖广各二人。以所驻地为布政使名。同书卷二八○《舆地考》十二则说:本朝初……设湖广总督、巡抚及布政使司、按察使,皆驻武昌,又设偏沅巡抚,驻偏桥镇,……康熙三年,以偏沅巡抚驻长沙,又移湖广右布政使司于长沙,分治湖南。改湖广巡抚为湖北巡抚,与左布政使司仍驻武昌。但早期《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年三月云:甲戌,以湖广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州、荆州、襄阳、郧阳八府归湖广巡抚辖。这里根本未提湖广分省之事,只是指定了湖广巡抚所管辖的范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的《康熙起居注》载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上御瀛台,……户部题请湖广、江南、浙江三省漕米,仍应将本色运解。”可见康熙六年湖北建省说之缺乏根据。换言之,此时巡抚只是朝廷差官而非实际行政长官,因此,不能把湖广省巡抚调整辖区当作分省的标志。此外,康熙年间的《湖广通志》总纂湖广巡抚王新命序文后日期为康熙二十三年三月,如果此时湖广已经分省,王新命怎么会修出包括湖南、湖北两省的通志呢,更何况该志的内容亦无一字提及湖广分省之事。
 这种状况直到雍正元年八月乙巳谕礼部:“自明年始,湖北、湖南分两闱考试。”(见《清世宗实录》)雍正二年,偏沅巡抚改称湖南巡抚,二省的乡试分开考试。雍正七年五月丁丑(十三日)雍正发出上谕:“……嗣后,凡江苏、安徽、湖北、湖南、陕西、甘肃诸处,府、州、县以下官员得本省之缺,不在本籍巡抚统辖之内者,不必令其回避。”随着巡抚辖区固定,巡抚逐渐由临时差遣变成了地方长官,而布政使则成为巡抚的下属,这一变化被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官方正式确定,这标志着巡抚正式取代布政使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巡抚为最高一级地方长官,下设布政使、按察使)。其辖区相当于元代的行中书省,因此其辖区可称之为省。至此,湖北成为一个独立的省份。
  自清康熙三年奠定湖北版图的雏形后。雍正六年,升归州为直隶州。十三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降归州直隶州为州属焉。以恩施县治置施南府。乾隆元年(1736年),四川夔州府建始县划归施州。乾隆五十六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光绪三十年,升鹤峰州为直隶。至清末,湖北省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据《清朝通志》卷三十湖广湖北条说:“初为湖广省,康熙三年分为湖北、湖南二省。省会为武昌府江夏县。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10府及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及六十县”(见《清史稿.地理志》)。1912年废府州厅制,分全省为69县。民国21年(1932年)11月国民政府将英山县划归湖北省(据湖北安徽两省民政厅公函)。又据1936年195期《湖北公报》载为1936年3月28日经国民政府批准划入。1933年(民国22年)1月1日划河南省罗山县,湖北省黄陂、黄安(今红安)、孝感四县交界地带各一部分置礼山县(今大悟县),划黄安、麻城二县各一部分入河南省置经扶县(河南省的主席刘峙的字经扶,今新县)。1936年划江西省九江县江北部分归黄梅县,至此湖北疆域基本确定。

资料链接  
湖广总督

顺治元年(1644)设,驻武昌府;康熙七年(1668)省,九年(1670)复设;十九年(1680)改川湖总督为湖广总督,移驻武昌府;二十六年(1687)更名湖北湖南总督(俗称湖广总督);光绪三十年(1904)兼湖北巡抚。
湖北巡抚

顺治元年(1644)设湖广巡抚,驻武昌府;康熙三年(1664)更名湖北巡抚;光绪二十四年(1898)裁,同年复设;三十年(1904)复裁,以总督兼巡抚事。
湖北布政司

初沿明制,设湖广布政司左布政使,驻武昌府;康熙三年(1664)改领湖北全境;六年(1667)更名湖北布政司。
湖北按察司

初沿明制,设湖广按察司,驻武昌;康熙六年(1667)更名湖北按察司;宣统二年(1910)改置湖北提法司。
清湖北省行政区划
有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10府;荆门直隶州;兴国、沔阳、蕲、随、归、均6散州,鹤峰直隶厅、夏口散厅,共辖60县。(注:清代“州”分两种,散州和直隶州,散州同于县,直隶州同于府。)
武昌府(1州9县)
江夏、武昌、嘉鱼、蒲圻、咸宁、崇阳、兴国州、通城、大冶、通山。
(注:清朝时的“武昌县”是今鄂州,“江夏县”是今武昌,民国时改原江夏县为武昌县,改原武昌县为鄂城县。)
汉阳府(1州1厅4县)
汉阳、汉川、孝感、黄陂、沔阳州、夏口厅
注:1.夏口县:光绪二十四年析汉阳县汉水以北地分置,治汉口镇。历史上有两个夏口,三国时的夏口是现在的武昌城,即蛇山一带的老城。
    2.文泉县:乾隆二十七年末(1763年)析沔阳州新堤镇置县,改属府;三十年(1765年)省入沔阳州。
黄州府(1州7县)
黄冈、黄安、蕲水、罗田、麻城、蕲州、广济、黄梅
安陆府(4县)
钟祥、京山、潜江、天门。
德安府(1州4县)
安陆、云梦、应城、随州、应山。
荆州府(7县)
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

襄阳府:辖1州6县
襄阳、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均州
郧阳府(6县)
郧、房、竹山、竹溪、保康、郧西。
宜昌府(1州5县)
东湖(旧为夷陵县)、归州、长阳、兴山、长乐、巴东
长乐县(今长阳县)
注:明五峰石宝长官司属施州卫容美宣抚司,雍正六年(1728年)属恩施县,十三年(1735年)改流置县,省石梁下峒、水浕源通塔平二长官司,并割长阳、松滋、枝江、宜都、湖南省石门等县地来属。县丞驻南湾潭。

施南府(6县)
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建始
荆门直隶州:辖2县
当阳、远安。
鹤峰直隶厅
雍正六年(1728)属恩施县,十三年(1735)改流置鹤峰州,改属宜昌府;光绪三十年(1904)升直隶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9 23:16:14编辑过]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的由来

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的合称,这个“合”历史漫长。
  武汉历史悠久。汉口一带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春秋属楚。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
  东汉后,江北先后置沌阳县(25年)、石阳县(三国时期)、曲阳县(280年)、曲陵县(305年)、汉津县(597年)、汉阳县(606年);江南先后置沙羡县(25年)、汝南县(378年)、江夏县(589年)。
  武汉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今武汉市汉阳区),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黄武元年(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次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今武汉市武昌区),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江夏郡,置鄂州,治夏口。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治凃口(今江夏金口街道),后迁夏口。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治鲁山城。汉阳之名始此。唐武徳四年(621年)在凤栖山南麓筑汉阳城,为汉阳县治。宝历二年(826年)废。五代周于汉阳置汉阳军,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废军为县,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复为汉阳军。元改鄂州为武昌路,升汉阳军为汉阳府,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今省一级)的治所。

 至于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明代以前的“武汉”乃是武昌、汉阳的合称。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明宪宗成化二年间(1466年),汉水改道龟山北麓入长江,汉口始形成市集,万历年间已形成商埠。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仍无法安居。明崇祯八年(1635年)通判袁焻创筑长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故名“袁公堤”(今长堤街)。此后,虽居民日增,清初已是中国四大名镇(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之一,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隶属汉阳县,故明时武汉仍是武昌、汉阳的合称。说白了武汉实际上应读作“武、汉”。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汉口开埠。十四年(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汉口从汉阳县划出置夏口厅。1905年,张之洞修筑了后湖长堤(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今中山大道前身)。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至此,三镇鼎立,以武昌为湖北省省会。
 1926年改武昌城区为武昌市;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并辖汉阳县城。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自广州迁武汉,划为京兆区。4月将汉口市(含汉阳县城)与武昌市合并为武汉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此时,武汉才取得了作为政区、市区的称谓。此后,武昌、汉阳、汉口时分时合,1949年合武昌市、汉口市、汉阳县城(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镇)为武汉市,政府驻地设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而为一。
江岸区 
因1923年著名的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发生于区内江岸地区,故名。一说地处长江西岸,主城区在长江沿岸,故名。
江汉区 
因处长江与汉江汇合处得名。
硚口区

明崇祯年间(1635年)在汉江北岸筑袁公堤(今长堤),开凿玉带河(因取土筑堤形成),清同治三年(1864年)修汉口城堡并开凿护城河。后在两河上筑30余座石桥和木桥。其中有两座石桥架于玉带河和护城河通往汉水处,分称大、小硚口。盖因两桥均为石砌,故写作石旁“硚”。区名源此。后历经城拆、堤废、河填、桥毁,但“硚口”之名沿用至今。
汉阳区
因位于汉水之北而得名。
武昌区
据《三国志.吴书》载:公元221年,孙权取“因武而昌”之义,改鄂(今鄂城市、县)为武昌。武昌之名始于此。
青山区 
以境内青山古镇而得名。一说原指长江南岸的一座小山,因形似鸡头,人称鸡头山;又因山下有巨石延至江中,也有人称其为矶头山;更由于上下江岸均为黄壤、沙滩和碎石,过往船只于一片灰黄中,唯见此山独青,故多以青山名之。
洪山区
以洪山得名。
东西湖区 
以境内的东湖和西湖得名,1957年围湖垦荒,1958年合称东西湖农场。区名源此。
汉南区
以1966年设立武汉市汉南农场命名。
江夏区
“江夏”一词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五·湖广》武昌条载:“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谓之夏纳。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区名源此。
蔡甸区
蔡甸旧名蔡店,原系汉水下游一渡口,后有蔡姓来此开店成集,故名。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辟为商埠。南宋已是汉江沿岸重镇,有资料称南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始出现“蔡店”二字(“伯颜军次蔡店”),明中叶置镇并设巡检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另一说雍正年间)改今名。1950年(一说1960年)汉阳县政府驻地迁蔡甸镇(今蔡甸街道),1992年9月12日撤县设区,将蔡甸镇名作为区名,因1952年武汉市已有设汉阳区先例改称,区名源此。
黄陂区
系合黄城与武湖得名。一说是因古为黄国地,处湖滨而得名。
新洲区 
与州治变迁有关。唐中和元年(885年)迁州、县治于江滨(今黄州区禹王城)。原黄州故城(邾城)则被称之为“旧州”,后民间约定俗成称“旧州”为“新州”。据《湖北通志》载:“旧州,俗改名新州,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即齐安郡旧治。”1951年建县时因处举水之旁,州字加水旁,改州为洲。

知识链接

郤月城又称却月城,是汉阳乃至武汉地区见于史籍的最早一座城堡。据《水经注》中记载:“沔(即汉水)在有郤月城,然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治,昔魏将黄祖所守。”(注:黄祖记为魏将有误,黄祖是汉末荆州刺史刘表的大将,为江夏太守)。根据史料分析,郤月城至迟在东汉末年已经筑成。《元和郡县志》中关于郤月城的规模有较详细的记载:“郤月故城在汉阳县北三里,周回一百八十步,高六尺。”按此推算,卻月城的规模不大,城高不过1.746米,城周不过264.6米。
    郤月城虽规模不大,但其地理环境独特,它南倚龟山,北临汉水,紧扼汉水入江的交通要道,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屏障作用。由于郤月城堡的军事屏障的掩护,其城内的居民区、军事营垒都曾达到相当规模。郤月城濒临汉水,南来北往的船舶大多在此停泊,所以该城自然成为民运和军需物资运送的良港,同时,该城也是训练水军的重要基地。郤月城至迟在东汉末年,已成为“导财运货,懋迁有无”的一大港市。
    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荆州刺史刘表任命大将黄祖为江夏太守。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孙策大破黄祖于沙羡,兵败之后的黄祖率部退守郤月城。黄祖在这里训练水军,以城堡为水师基地,以期与孙策抗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大败刘勋于皖城(今安徽潜山一带),刘勋向黄祖发出求援请求。黄祖派其子黄射率水师5000人前往援助,但结果被孙策打得大败。孙策“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并乘胜直逼夏口,大破黄祖于郤月城。这次郤月城之战,孙策斩黄祖手下将士“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继续率兵攻打郤月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破其舟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虏其人民而还”,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先锋吕蒙先打败黄祖水军,继而由凌统、董袭从陆路攻破郤月城,“虏其男女数万口”。
    关于郤月城名之由来,《寰宇记》中写道:“以形如郤月,故名”。“郤”同“隙”,郤月应为“缺月”、“弯月”之意。郤月城当年究竟筑在何处,诸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郤月城在“今江汉一桥周边月湖一带”,有的认为在“龟山以北今汉水入江经流处”。还有人认为是在“今莲花湖西,龟山与凤凰山之间”的形如弯月的一片土地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无论考证郤月城在哪一方,今天已都无遗迹可寻。但郤月城在汉阳无疑,其历史地位及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鲁山城

    鲁山即今之龟山。大约在东汉末年三国之初,三国中之吴国,在鲁山修建城堡,历史上为著名的鲁山城。
    据《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也,旧治安陆,汉高帝六年置,吴乃徒此城中”。鲁山城是吴国在龟山之东修建的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
    三国时期,战事频繁,鲁山城正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建的一座堡垒。据史料记载,荆州刺史刘表为了防御孙权的袭击,任命黄祖为江夏太守,治石阳,屯兵沙羡。石阳属江夏郡安陆县。黄祖死后,刘表的长子刘琦领兵万余继任江夏太守。刘琦在赴任余中,曹操从宛南(南阳)攻刘表。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率众投降。寄居于樊城的刘备退到当阳,被曹军击败。刘备趋汉津与关羽相会,在汉水遇江夏太守刘琦率万余人队伍,于是同俱夏口。后刘琦占据鲁山城,与东吴孙权部隔江对峙。刘琦死后,东吴江夏太守陆涣渡江夺取鲁山城,并在刘琦的的基础上加修了城堡。
    三国之后,东晋元兴(安帝司马德宗年号,公元402—404年)末,桓振党、孟山图的鲁山城为据点。南北朝时齐国竟陵太守房僧寄占据鲁山城,与梁武帝萧衍对抗,其时萧衍筑汉口城于里山北,以困房僧寄。唐肖铣之、郢州刺史雷长颐也曾占据鲁山城。
鲁山城城名之由来,与东吴名将鲁肃有关。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周瑜死后,鲁肃屯军嘉鱼陆溪口,官拜汉昌太守,后为横江将军。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逝后,其子鲁淑袭父爵位,封为昭武将军,武昌督,在夏口统御兵马。鲁淑为纪念他的父亲,在大别山建造了衣冠冢,并改大别山为鲁山,所以后来在鲁山上建起的军事城堡称为鲁山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9 23:16:54编辑过]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陂的由来

春秋黄国地(陆终之后昆吾族所封之黄国),战国归楚,秦属南郡安陆县(今属云梦)。
  西汉为西陵、安陆县地。汉末为黄城,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黄陂县,本汉西陵县地,三国时刘表为荆州刺使,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建安中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黄城镇又名西城子,在今六指店寨上湾。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派兵攻陷黄城镇,改立石阳镇,属江夏郡。
  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朱伺析安陆东界置滠阳县(位滠水之阳,滠水发源大别山,全长142千米,流经大悟县、红安县、黄陂区,最后汇入长江),治所牛湖堡(今横店藤子岗附近),属江夏郡。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宇文亮伐陈拔黄城镇,改镇为南司州,置黄陂县,系合黄城与武湖得名,治所独家村,清乾隆《汉阳府志》云:“独家村在今黄陂县北三里(今黄陂前川定远一带)。”据刘昫《旧唐书.志第二十》载:“后周于古黄城西四十里独家村置黄陂县。”另一说据清同治《黄陂县志》载:“北齐以石阳镇改置黄陂县,属南司州。”黄陂置县始于北齐还是北周,还有待考证。至于黄陂得名一说是因古为黄国地,处湖滨而得名。
 隋初改县为镇,后复为县。唐贞观年(632年)改属黄州,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县治迁今前川北滠水河西岸,大致在与今王家河镇对岸,县尉(刘姓)曾刻石柱记其事。端平三年(1236)寄治鄂州青山矶,元至元12年复还旧治,属黄州路。明属黄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属汉阳府。1914年属江汉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黄陂沦陷,治所先后迁至研子岗余家榜、石门黄门冲。次年再迁至长堰翁家冲、塔耳(今木兰乡)仙台寺、黄安(今红安)吴家凹、三台寺、蔡店萧家湾、刘家山等地。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迁至冯家楼及礼山县(今大悟县)金鼓、李家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迁至麻城县张店。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又迁回礼山县(今大悟县)宣化店。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治所迁回县城。
 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9年属武汉市。1961年复属孝感专区。1970年属孝感地区。1983年10月划入武汉市。1995年县治城关镇更名为前川镇。1998年9月15日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
  黄陂向有“无陂不成镇”之说,寓意为“黄陂人遍天下”。自汉口开埠以后,黄陂人进城者更多。据王葆心《续汉口丛谈》考证,汉口黄陂街在明嘉靖以前就已出现。这是当时汉口惟一以县名命街名的街道。后黄陂人沿长江东下,在上海又形成了以黄陂人聚居的黄陂路。1949年去台湾的黄陂就有5500人,如果加之第二、三代人员达到1.8万人,黄陂也因此成为湖北省第一“台乡”。而今黄陂人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蔡甸的由来

相信很多人对武汉市蔡甸区这一名称很陌生。
 倘若有人告诉你蔡甸区的前身为汉阳县,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汉阳县包括今汉阳区、蔡甸区、东西湖区、汉南区及洪湖市新滩口镇等地。1950年(一说1960年)汉阳县政府驻地迁蔡甸镇(今蔡甸街道),1992年9月12日撤县设区,将蔡甸镇名作为区名,因1952年武汉市已有设汉阳区先例改称,区名源此。
 蔡甸旧名蔡店,原系汉水下游一渡口,后有蔡姓来此开店成集,故名。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辟为商埠。南宋已是汉江沿岸重镇,有资料称南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始出现“蔡店”二字(“伯颜军次蔡店”),明中叶置镇并设巡检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另一说雍正年间)改今名。因古代郭外称郊,郊外称甸。意为武汉畿甸之区。
  蔡甸历史悠久。西汉沙羡县地,属江夏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在黄陵矶北2公里槠山南侧的下汊(今蒲潭)置沌阳县。三国吴曾为江夏郡治,后置石阳县(又名石梵)。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石阳为曲阳;惠帝永兴二年(305年)又改为曲陵,复置沌阳县。怀帝永嘉元年(307年),沌阳县迁治临嶂山(今城头山)下筑城,至今城址依稀可辩。永嘉六年(312年),西晋荆州刺史陶侃曾屯兵驻守其间,先后成为州、郡治所。南朝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年),将与临嶂城相距2千米的地方(即今蔡甸)辟为商埠。隋开皇十七年(597年)置汉津县。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县治由临嶂山(今城头山)迁鲁山(即今龟山),因位于汉水之北而得名。这从郦道元《水经注》载:“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南与江合。”可知汉水是从大别山(即今龟山)之南入江的。
  唐武德四年(621年)汉阳县为沔州治。宝历二年(826年)废沔州改属鄂州。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为汉阳军(领汉阳、汉川)治所。元、明、清为汉阳府。期间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由郭茨口入长江,汉阳城遂位于汉水之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汉阳、汉口分治,汉口镇及周边从汉阳县分出,另立夏口厅,同属汉阳府。民国元年(1912年),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废汉阳府,汉阳县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北伐军攻克武汉,汉阳县城区并入新设的汉口市。民国18年(1929年)改设汉口特别市,废夏口县入汉阳县。1949年汉阳县城区与武昌市、汉口市合置武汉市。1950年8月汉阳县政府驻地从汉阳城区显正街迁蔡甸镇。1952年设立汉阳区。1956年7月,新滩口划入洪湖县。1958年,汉水以北区域(包括胜利、新沟、柏泉、三店、巨龙等地)划入武汉市的东西湖区。1975年4月划东城垸农场归武汉市农管局,1979年9月邓南区划入汉南农场,1992年9月12日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现辖蔡甸、奓山、永安、侏儒、大集、张湾、沌口、军山8街道,索河镇、玉贤镇,消泗乡。
蔡甸街道

旧名蔡店,清雍正年间改今名。

奓山街道

以奓山得名。

永安街道

原址地势低洼,常遭水灾,后迁山麓,以“永远平安”之意取名永安堡。清雍正年间成集。

侏儒街道

因所处丘岗低于周围丘陵,故城侏儒山。镇名源此。

大集街道

传明万历年间江西移民于此设摊开店,形成当地最大的集市,故名。

张湾街道

不详。

沌口街道

因处沌水(今东荆河)入江之口,故名。古为军事要地。

军山街道

因位大军山南麓得名。隔江与今江夏区金口相望,地势险要,为长江中游天然门户之一。

玉贤镇
原名李集,1985年改今名。
索河镇
因南临索子长河得名。明初成集。
消泗乡 
因跨消泗沟得名。原为沼泽地,清中叶有渔民于此筑土台搭棚定居,形成村落。1949年后筑堤围垦,1974年老村西侧形成新集。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新洲的由来
新洲之命名与州治变迁有关。
 新洲为古邾邑地,战国时楚宣王灭邾,将邾王室成员和贵族迁居邾城。据《黄州府志》载:楚灭邾(今山东邹县),徙国君邾子移居于此,曰邾城。唐杜佑《通典》云故邾国在黄州黄冈县北百二十里。秦为邾邑,属南郡。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邾。后分南郡为江夏郡,置邾、西陵二县。南北朝刘宋改邾县为南安,萧齐于南安置齐安郡,高齐于齐安郡置衡州。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衡州为黄州,治南安。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湖北省》新洲县载: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衡州为黄州,以与南朝梁所置黄州(治安平县即今广西东兴)有别,名其治所为新州。开皇十八年改南安县为黄冈县(治今湖北武汉新洲区)。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黄州为齐安郡,此地称旧州城。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黄州,又称新州。中和元年(885年)迁县治于江滨(今黄冈市黄州区)后,仍袭称新州。可知郡、州、府、县长期同置一城。宋建隆元年(960年)后,新洲成为黄冈县的西半部,故新洲又称“冈西”,仍隶黄州。1951年6月,析黄冈县徐古、旧街、新洲、三店、李集、汪集、仓埠、阳逻等8个区置新洲县(政务院1952年9月17日批准)。建县时因处举水之旁,州字加水旁,改州为洲。1998年9月撤县设武汉市新洲区。
 另一说唐末战乱,纷争割据。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和三年(883年),朝廷任路审中为杭州刺史,路过黄州时,镇将董昌(后据越州自立为帝,国号“大越罗平”)率先入据杭州,路审中不得已客居黄州(今湖北新洲),闻鄂(州)岳(州)节度使刺史崔绍病故,便在黄州招募三千兵马,前去占鄂州,自称鄂岳节度使。与此同时,民团(土团军)将领杜洪攻占岳州(今湖南岳阳),自封为岳州刺史。光启元年三月,朝廷正式任命路审中为鄂岳节度使,杜洪为岳州刺史。不久,杜洪趁安州(安陆)刺史(原黄巢起义军的将领之一,后任汉阳军牙将)周通率兵攻打路审中时,路审中亡去;岳州刺史杜洪乘虚入鄂,自称武昌留后,朝廷因以授之。时鄂州永兴县(今湖北阳新)民吴讨率民团(土团军)占据了黄州(今湖北新洲),乾宁元年(894)三月,黄州(今湖北新洲)刺史吴讨举州降杨行密(见《资治通鉴》)。武昌节度使杜洪攻黄州,杨行密遣行营都指挥使朱延寿等救之。六月,朱延寿攻蕲州(今湖北蕲春),不克。十二月,吴讨畏杜洪之逼,纳印请代于杨行密,行密以先锋指挥使瞿章权知黄州。于是出现了杜洪所据的黄州(今黄州区)、瞿章权所据的黄州(今新洲区)两个黄州。元末明初,黄州(今新洲区)因长江南移,原旧城西北面的湖泊、沙滩渐次淤高为洲,并由官府实施屯垦。明弘治《黄州府志.古迹》称:“邾城,今名旧州城,俗又呼新州。”《湖北通志》载:“旧州,俗改名新州,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即齐安郡旧治。”明万历36年(1608年),黄冈知县茅瑞徵在一章治水的《上御史台条议》文中,首次出现用水中陆地的“洲”字代指“新洲”。“州”“洲”虽音同而义不同,盖因处举水之旁,故州字加水旁,改州为洲,与举洲(位于新洲区三店街宋渡村宋渡岛,该岛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最宽处约0.8公里)相应,说白了洲为滨湖之地,并沿用至今。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汉口的来历
在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久远,而汉口历史最短,这一切源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汉江改道之故,结果将武(昌)汉(阳)双城中的汉阳一分为二,析离出汉口,从此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
 汉口为汉江冲出来的城市。因位汉江入长江之口,故名。古名夏汭、汉皋,又名夏口、沔口、鲁口。夏汭最早见于《左传》。《荆州记》亦载有:“夏水入江处,谓之夏汭,盖夏水之尾也。汉末谓之夏口,亦曰汉口。”因沔水与夏水合,故名夏口。又因汉水入江因在鲁山(大别山即今龟山)之旁,称鲁口。
  汉口作为地名出现得很早。远在南北朝时,就见诸史籍,这从南北朝之齐中兴元年(501年),萧衍(驻江陵即今荆州)进军武汉地区,曾命王茂、曹景宗逼进武昌,萧衍亲自领军进克汉阳鲁山(今龟山),“筑汉口城以守鲁山”,这是迄今所知史书中最早出现的汉口地名。但其地望并不在今汉口而在今汉阳境内。这是因汉水入江之口多有迁变之故。
  关于古汉口之地望,约在今汉阳以西排沙口、郭茨口之间。据明万历《湖广总志?水利志二?汉阳县堤考赂》云:“按县旧有襄河口,在汉口北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转折环抱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岸曰襄河口,约长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成化初,忽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遂淤。”可知在明成化年间以前,汉水下游入江口一段存在不稳定的主河道,导致汉水有众多的入江口。及至汉水改由龟山以北出江,从此结束了汉水下游河道游移不定的历史。与此相佐证的还有嘉靖年间《汉阳府志.方城志》中的记载,汉水“经蔡店、临嶂山、郭师口,又北出大别山后,南入于江南,汉之正流也。”这就是说,在成化前汉水已在龟山之北有入江口。只是在成化改道后,汉水全部从龟山北入江,其他入江口不复存在了。至于原先从襄河至黄陂间的襄河故道,日渐淤塞,形成洼地、湖泊。
  汉水改道也给汉口带来了勃勃商机。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清人唐裔潢的《风水论》云:“黑山对岸有襄河口,水从此入,约长四十里,然后出江,《禹贡》所谓汉水南人于江是也。明成化初,忽于郭师口下,直通一过,约长10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后襄河遂淤。于是汉口有兴机矣。”于是乎,一谈到汉口镇的兴起,人们往往将其与汉水改道联系起来。
  汉口原为一片沼泽地。据《汉阳县志》、《夏口县志》载,汉口古代为芦苇丛生的沼泽之地。明朝以前,因河沙淤积,逐渐成为一片荒洲,与汉阳连成一块陆地。因地势低洼,汛期时更是泽国一片。早期汉口居民,只能选择地势较高的墩台上营造房舍,形成水上人家,在此垦种和渔猎。据清王葆心《续汉口丛谈》载:“汉口在明代本屯地,为汉阳十九屯之一。”清光绪年间《汉口丛谈》里也有类似记载:“汉水多经曲折,水道狭窄,含沙较多,每至汛期,由上游奔腾而下,一面由小江口出江,一面由大桥口横流入后湖之黄孝河,故汉口之淤渍成洲,势所必至。”可知。
  汉口有居民始于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这里的“河滩废壤”,由江夏县民萧二承佃,萧氏遂成为此处的“二地主”,百姓张天爵父、祖来此筑基盖屋。成化年间,这里成为汉江的惟一入江口后,渐渐各处商民在口岸建房造屋,形成市集。由于得江汉交汇之利,大量船只停靠于江河之滨,渐渐兴起城集镇。至嘉靖四年(1525年),已有房屋1000多间,设有汉口巡检司,仍隶属于汉阳县。万历年间已形成商埠。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通判袁焻苦于水患,在汉口筑上起硚口,东至堤口直抵长江之滨(今江汉区东堤街直至江边处)长约10华里长堤(初称袁公堤,后叫长堤,亦称为后湖堤)后,境况大为改观。此后,居民日增,市场日盛。到清嘉庆时,汉口居民已达36929户129183人,成为中国四大名镇(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之一,以至于“十府一州商贾所需于外埠之物,无不取给于汉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雍正五年(1727年)设仁义、礼智两巡检司。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辟为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开埠后,先后有英、俄、徳、法、日等国在此开辟租界,多个国家在此设有领事馆来通商,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内地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和长江最大内河港口。这也是汉口较武昌、汉阳繁华最主要的原因。
  光绪十四年(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汉口从汉阳县划出置夏口厅,属汉阳府。1905年,张之洞修筑了后湖长堤(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今中山大道前身)。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改夏口厅为夏口县,汉口为夏口县治,但民间仍习称汉口。至此三镇鼎立。1926年置汉口市(辖汉阳县城)。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自广州迁武汉,划为京兆区。4月将汉口市与武昌市合并为武汉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1929年武汉分治,置汉口特别市。1931年改为省辖市。1932年复为汉口特别市,属南京国民政府。1937年改汉口市,属湖北省。1947年复为汉口特别市,属南京国民政府。1949年合武昌市、汉口市、汉阳县城(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镇)为武汉市,政府驻地设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而为一。这是后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9 23:20:12编辑过]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江口的由来

丹江口市前身为均县。而均县与均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何谓“均陶”:均是一种制陶专用工具,即转轮,这种由木质或石质材料制作可以旋转的圆形托盘装置可推动泥胎陶器均匀受力而至成型。可别小看均陶这种传统工艺,据说早在新石器就空前发展,并一直沿用至今。
  2007年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丹江口市浪河镇博家湾村(今河口村)发现东周、汉代时期烧制陶器的遗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出土有灰坑、房子、陶窑、水井、灶、水沟和陶片,出土了鬲、盂、罐、豆、盆、瓮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窑(东周、汉代陶窑各一座)系长方形,堆积有红烧土块,推测为窑废弃后坍塌所致。从而证实浪河镇是陶文化发祥地之一。2011年4月丹江口市“均陶烧制技艺”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窑火,薪传不熄。浪河镇的制陶工艺带着厚重的地域特征,并衍生均陵、均水、均州、均县、均口、均县镇等与“均”相关的地名。换言之,今丹江口市与“均陶”有莫大渊源。
  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一号楚墓(约为公元前340年左右,墓主平夜君是战国时楚国封君)出土了1571枚竹简。其中甲三11简和24简上分别刻有“昔我先出自□□(川+阝遣)(释为均陵,一说顓頊),宅兹□(氵+疋)(释为沮、雎)、章(漳),台(以)選(徙)(遷)凥(處)。说的是过去我的先辈出自均陵,迁居此沮、漳流域,又选择迁居在郢。

   2008年“清华简”(清华大学战国竹简)《楚居》亦有:“(季连)逆上汌(均)水,見盤庚之子,凥(處)于方山”的记载。
 另安徽六安地区曾出土了一枚匀州邑(释为县之意)大夫的官印。玺印阴刻白文,印面宽2.4厘米,铭文左右排列,“大夫”二字为合文。黃錫全释为匀州(均州)之地某种大夫之玺。

  均陵、均水在今湖北丹江口市。
  据《史记.苏秦传》载:“残均陵,塞鄳厄,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知。”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均陵在南阳,今之均州。”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亦云“均州故城在随州西南五十里,盖均陵也。”《辞源》均陵条注:“地名,战国楚地,在今湖北均县。”今考证均陵应在今丹江口市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水库区一带。
 今丹江口市浪河镇的泥胎陶器制作技艺,仍然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传统工艺。据说浪河镇境内含沙质的黄土尤其适合制作陶器,烧制技艺在家族内代代传承。其中制陶业中最大黄氏家族制陶作坊有8家,在浪河镇河口村(原博家湾)发现的陶罐、生活器具陶遗址正是黄氏家族祖传的手工制陶、烧制技艺。传黄家自明末清初年间起,由黄家先祖用当地黄土和猪毛掺和做成均,然后用均制陶,至今四五百余年。遗憾的是,黄家传承人因南水北调工程已移民到武汉黄陂区。
 据说均陶制作工艺流程为:过滤、调浆、和泥、揉搓、拉坯、晾晒、修形、雕刻、压(抛)光、烧制等10道工序。均陶制作以粘土为胎,经手捏、轮制、模塑等工序加工成型后,在龙拱窑(即爬坡窑,形状像龙)800—1000℃的高温下焙烧而成。均陶有细陶和粗陶、无釉或有釉之分,色彩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目前浪河镇均陶作坊以生产花盆、缸、坛、罐等陶器为主,并开发出黑陶产品,专供武当山道教古建筑及景区仿古建筑之用。
  丹江口历史悠久。春秋麇、绞国地。战国属楚。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当县,因境内武当山得名,县治在今丹江口市均县镇汉水边的关门岩东,属南阳郡。三国魏属南乡郡。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改南乡郡为顺阳郡。南朝宋为始平郡治。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置均阳县;西魏为武当郡治。隋开皇五年(585年)置均州,因境内古均水而得名,武当县为均州治。唐天宝元年(742年)为武当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均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武当县入均州,属襄阳府,沿至清末。1912年改均州为均县,属襄阳道。1949年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属湖北省郧阳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60年并入光化县(今老河口市)。1962年复置。1965年后属郧阳专区,1970年属郧阳地区。1967年均县驻地迁至均口;1983年8月19日撤销均县,设立丹江口市,因地处丹江口入汉江处,故名。属省辖(县级)市,由郧阳地区代管。1994年属十堰市。现辖均州路、大坝、丹赵路、三官殿、武当山5街道11镇1乡:
凉水河镇
以镇东北凉水河得名。
蒿坪镇
以境内蒿坪街得名。
均县镇
因均县(旧址已淹没)而得名。2011年迁建于核桃园村。
六里坪镇
因所处河滩坪地长6华里,故名。
官山镇
因明成化年间钦封武当山为皇家山场,俗称为官山,有官府之山之意,故名。
盐池河镇
因所处河湾又称盐池河,故名。据《元和志》载:盐池水四周,上生紫气,池左右十余里草木所染上如霜雪,尝之如盐味,乡人谓之盐花,故名。
浪河镇
始建于北宋,称小店子。因滨临浪河,改今名。
丁家营镇
不详。

习家店镇
昔有习姓来此开店而得名。

石鼓镇
以镇西北石鼓得名。因山形似石鼓,故名。

土关垭镇
原名头关垭,为进入鄂西北第一道关垭,故名。后因音近习称今名。

土台乡
以境内东南土台得名。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枝江地名的由来
 枝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境内问安镇关庙山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早在6000年前已有原始农业、牧业生产,并形成了原始的社会部落。
  春秋罗国地,楚称丹阳,秦为南郡地。汉初置枝江县。据清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载:“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而得名,属南郡,县所治沮中。三国吴析枝江分置旌阳、枝江两县。南朝时宋文帝元嘉十八年省旌阳县并入枝江。唐肃宗上元元年析江陵置长宁县,二年将枝江并入长宁,唐代宗大历六年省长宁复置。宋神宗熙宁六年省枝江并入松滋县,宋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元属中兴路。明太祖洪武十年五月,省枝江并入松滋,十三年五月复置。清朝属荆州府。1914年属荆南道;1921年属荆南道;1955年2月22日撤县并入宜都县。1962年10月20日复置。1970年属宜昌地区。1992年属宜昌市。1996年7月30日撤县设市,市府驻地马家店镇。
 枝江市辖1街办8镇,即马家店街办、问安镇、七星台镇、仙女镇、白洋镇、顾家店镇、安福寺镇、董市镇、百里洲镇。
枝江县
据清光绪十年(1884年)刊印的《荆洲府志》和清同治五年(1866年)刊印的《枝江县志》载:蜀江自此分为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枝焉,故曰枝江。
马家店街办
昔为行人歇脚地,1952年陆续兴建学校、粮库。1963年枝江县治设此。1964年为城关镇。1981年改今名。
问安镇
原名万安寺,1866年《枝江县志》载:问安寺在江口后,传蜀汉刘备驻营于此,关(羽)、张(飞)问安,镇名源此。
白洋镇
原名白羊,因临江有白色羊形巨石得名。后因滨临滔滔江水演绎为白洋。宋已成集。清顺治四年(1647年)曾为宜都县治。镇西北四陵坡南麓有宋宰相张商英墓,碑刻和甬道至今尚存。建有面积1.5万亩四陵白鹭自然保护小区。
董市镇
为县境古镇。古称董滩潮。三国蜀改称董滩口。后演绎为今名。据1866年《枝江县志》载:相传在公元220年这里名叫董滩潮,三国时期由刘备手下的魏延率兵把手,把董滩潮更名为董滩口,后诸葛亮和刘备访贤来到董和(字幼宰)的家,董与诸葛亮共事七年,刘备称帝后封董幼宰为掌军中郎将,“后汉掌军中朗将董幼宰故里”十二大字,曾书写在镇东水府庙南山墙,逐步成为商埠,董滩口演变为董市,一直沿用至今。
七星台镇
传明代七秀才乘船赶考,遇难葬此,墓名“七星台”。镇名依此。
安福寺镇
以安福寺得名。安福寺原名“保安古寺”。据1842年复修保安古寺碑文称:“既不知始于何代,复不知创自何人,且其以保安命名者,亦不知何所为而云”。安福寺正式名称见于1865年的《宜都县志》,何时由“保安古寺”更名,亦无证查考。但安福寺在清代就驻有县辖行政机构,名安福铺。
仙女镇
因仙女庙而得名。驻地原名顾家场,后更名为老周场镇。仙女庙据传一富家小姐爱上一个农家儿郎,其父不允,小姐便投江口镇北的东湖而死。后有人见其黎明之前在湖畔徘徊,立庙以祀,故名。
顾家店镇
传顾姓在此开店而得名。
百里洲镇
因沿洲一圈逾一百华里,故名。
附:白洋四陵坡白鹭自然保护小区
位于白洋镇境内,总面积1.5万亩。有森林植物46科152种,90%的森林植被是原始次生林群落,也有少量人工杉木林。有野生动物4纲10目26种,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2种。尤其是白鹭,每年10月到次年5月,迁徙到此越冬。此外,有四座宋代陵墓、两座抗战时期留下的碉堡和有古代传说的滚钟坡、香草湾等景观。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浠水县名的由来

浠水县因纵贯境内的浠水河而得名。
 浠水又称浠河、浠川。源于英山县西北鄂皖交界处黄梅尖西北麓,西南流经温泉镇镇西南2千米的两河口与西河汇合,南入浠水县,至西溪镇注入长江。据《浠水县志》载:“浠河上游有东西二河,东河发源于安徽省岳西县之黄梅尖,长77千米;西河发源于英山县之云峰顶(应为安徽金寨),长71千米。两河在英山两河口合流……干流长90.5公里……”。全长165.5千米,流域面积2504平方千米。由东河、白莲河(鸡鸣河)、浠河组成。属山溪性常流河。沿河建有三级电站。
 浠水县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先后叫过兰溪、蕲水等县名。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析蕲阳县西部置希水左县,以希水得名。因位居希水以西,582年废。县治于浠水河北岸凤栖山西南。东部置蕲水县(希水以东,蕲河以西)。南梁普通元年(520年)改“希”为“浠”,县名“浠水”自此始(一说隋开皇三年即583年改名,682年废县),隶湘州永安郡,郡治浠水。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立蕲春郡领浠水县、蕲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废蕲水县,并入蕲春县。因浠河两岸多生兰草,浠水县改为兰溪县。迁县治于兰溪溪潭坳。天宝元年(742年),改兰溪县为蕲水县,属蕲州。“复还今治,宋元仍旧。”(载明嘉靖《蕲水县志》)。元属蕲州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起义反元,称红巾军,建立政权,国号天完,立国都于蕲水县治东北清泉寺。明清属黄州府。明洪武七年(1375年)〕,知县赵季光筑城。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版《蕲水县志》载:“城池旧无,只于四面大市口设楼,亦仿城守之禁。东为迎晖楼,南来薰楼,西镇西楼、望江楼,北拱辰楼。”明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刘宪征近万名工匠、民夫修建县城,历时半载竣工。县城周长7.3华里,城墙高1.5丈、厚1丈。城门5座:东称来泰,南为丽文,西名永丰,北号拱辰,又南门右侧辟有便民门。后东南辟跃龙门,西南辟阜成门。崇祯八年(1635年),农民军张献忠部入蕲黄,知县龚鼎孳增城浚壕。城上建堡28座,以二十八宿命名,建炮楼6座。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初五日,农民军攻陷县城,县城夷为平地。清顺治初(1646年)修复县城,但规模远不及前。清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第二次西征拆毁县城,在浠河南岸(今南城县中医院一带)建新城。咸丰七年(1857年),清军将新城拆毁,恢复旧城。清末至民国中期,城墙逐渐倒塌残破。民国十九年(1930年),国民党陆军33师葛云龙部驻此,在旧城基础上修建土城,同时新建碉楼于西门外、北门拱辰坊、东北凤栖山顶等处。民国三年(1914年)蕲水县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时任湖北省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孔庚(1873—1950年)提议改蕲水县名为“浠水县”,以浠水纵贯县境,而蕲水(亦名蕲河)干流则流经蕲春县,仅三条支流经过浠水县境,似乎有名不正之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经湖北省政府同意,蕲水县改名为浠水县。属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黄冈专区。时浠水县城仅有城南丽文门遗迹尚存。1970年属黄冈地区。1995年属黄冈市。

附:浠水县县治除今清泉镇外,境内还有巴口(今巴河镇)、关口、蕲阳坪、西阳河等地,曾为古代郡、县治所。
巴口
晋轪县治。东晋咸和四年(329年),西阳王羕因罪废,国除,荒民南流,在巴口侨置轪县。《辞海》轪县条(2)晋侨置县,治所在今湖北浠水县西南长江北岸,南朝宋改名孝宁县。
关口
南北朝刘宋始置蕲水县治于关口。《黄州府志》:蕲水故城在今县东三十里关口,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郡蛮民立县于此。唐武德四年(621年)省蕲水入蕲春,此城遂废。
蕲阳坪
南北朝刘宋孝建元年(454年),蕲阳县治设蕲阳坪。清光绪六年(1880年)版《蕲水县志》载:蕲阳故城,相传为晋宋间的蕲阳县……其故址在蕲阳坪。土人于其地掘得甃瓴之属,云昔之故城址。
西阳河
西阳河有厝山、郡址山,系古代郡址及丛葬地。《宋书》中有西阳蛮之称。清《黄州府志·西阳考》载:上自保城,下至蕲春,尽属西阳之地。

资料链接
孔庚(1873—1950)又名照焕,字文轩,号雯掀。湖北蕲水(今浠水)人。两湖书院毕业后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回国后入北洋军第六镇。辛亥革命爆发,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被刺死后,率其部众投靠阎锡山。先后任晋军旅长、师长、晋北镇守使。1921年回鄂图谋驱逐督军王占元,失败后入广东投奔孙中山,任大本营参议。北伐战争期间,曾当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初夏宁汉对立时,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同年12月18日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陶均以“倾共嫌疑”罪名逮捕。1928年3月获释后迁居上海。1932年2月被聘为“国难会议”会员,后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1936年回浠水,当选为国大代表,后创办《民族战线》宣传抗日,并参加“湖北战时乡村工作促进会”。 1946年在重庆创办《民主日报》,任社长。同年当选为立法委员。1938年起,历任国民参政会第一、二、三、四届参政员。1948年隐居武汉,1950年2月病故于武昌。
蕲水
亦名蕲河。《太平寰宇记》:以水隈多蕲菜(俗称水芹菜)而得名。发源于大别山南麓湖北英山、蕲春两县与安徽太湖县交界四流山麓燕子洞,上源为泉水,名龙井河,向西流经大同水库,于两河口纳檀林河后,始名蕲河,于蕲春县双沟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18千米,流域面积1973平方千米。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江夏地名的由来
 “江夏”一词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五·湖广》武昌条载:“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谓之夏纳。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中国历史上本地两次命名为江夏。江:以长江流经此地而而命名,夏:三国时期今武昌城称为夏口,吴国在此建筑夏口城,“取对夏口之备”,昔日夏口城建于今湖北武汉市黄鹄山上。
 江夏历史悠久,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治今武汉市新洲区),始设沙羡县,县治涂口(今金口)。晋太元三年(378年)改称汝南县。隋开皇元年(581年)置江夏县,九年(589年)迁治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素有“楚天首县”之誉。1926年析城区置武昌市。1960年县治移于纸坊镇。1975年划归武汉市辖,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
 江夏区现辖纸坊、金口、乌龙泉、流芳、郑店、五里界6街道。是:安山、法泗、豹澥、湖泗4镇;山坡、舒安2乡。
纸坊街道
在唐代以造纸作坊著称,故名纸坊。1949年设纸坊乡,1952年改为纸坊区,1958年改称红旗人民公社,1971年镇社分治,1979年设纸坊镇,1998年撤镇设纸坊街道,2001年,将原纸坊街、大桥街和宁港乡合并入。
金口街道
古称涂口,因处涂水(今金水)入江口得名。唐宋之际因在涂口发现金矿改今名。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设沙羡县,治涂口。因其地多沙滩而得名。为武昌建县之始。吴黄龙元年(229年)吴孙权始筑沙羡城,堪称武汉最早的城。隋开皇九年(589年),县治北迁夏口(今武昌区),至此,金口曾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近800年。因水陆畅通,百货聚集,一向有“黄金口岸”之称。清同治八年(1869年)设金口镇。1996年撤镇设金口街道至今。
乌龙泉街道
清末建龙王庙,庙前两眼泉井色乌似龙眼,故称乌龙泉。1963年和1971年两度设人民公社。1982年置镇,1996年设乌龙泉街道,2001年将土地堂乡并入。
流芳街道
原名油坊岭,传明代有民众在此设榨房榨油而得名。1912年建“流芳百世”牌坊,演为今名,简称流芳。1950年设区,1955年划归武汉市郊区。1962年由武汉市划回县辖,1983年设流芳乡;1985年置镇;1997年撤镇设流芳街道。
郑店街道
传古时初有郑姓在设店而得名。1985年置镇。1997年更名为郑店街道。
安山镇
原名马鞍山,因镇南丘岗形似马鞍而得名。1949年后简称鞍山,后讹为安山。另一说此地曾建有煤矿,后因一次安全生产事故被关闭,安山因而得名。
湖泗镇
原名湖泗桥,历史上有4条小溪通过湖泗流入梁子湖,每个小溪建有一木桥而得名,后简称湖泗。1981年设立湖泗乡,1985年改设湖泗镇。
法泗镇
因处法泗洲而得名。传隋代以前,镇西是一片湖泊沼泽地,金水河携斧头湖、鲁湖之水从镇西而过,并在此拐了一个“之”形的弯,冲积形成水中之洲。由金口驶往嘉鱼、咸宁、蒲圻等地船只,上下水运行30公里经过此洲,靠岸停船,形成惯例,并取流水如泗,谓之法泗洲。1985年置镇。
山坡乡
原名山陂,传南宋有江西移民定居山垴,因地势倾斜得名。1918年粤汉铁路通车,改陂为坡,于此设山坡车站,镇名亦改称山坡。2001年由山坡乡、河垴乡、保福乡、贺站街四合一而成。
舒安乡
因舒姓和安姓先后定居于此,得名舒安垴,后简称舒安。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安地名的由来
 春秋战国属楚国,西汉建立元年(前140年)置临沮县,治罗汉峪口黄家台(今洋坪镇徐家棚村)。东晋隆安五年(401年)改名高安县。因原县治“地系沙砾,建置非宜”,治亭子山(今旧县镇东小丘)。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更名为远安县。据清同治《远安县志》载,因其以“近猺而远”而得名。意为邻近少数民族且距京城较远,取永远安宁之意。元朝治至二年(1322年),迁县治于亭子山下(今旧县镇)。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原县城慑于郧阳流民起义军(刘通、石龙)之威,县治迁至东庄坪(今鸣凤镇)。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县城被李自成起义军攻陷,迁往鸣凤山麓。清康熙五年(1666年)复迁东庄坪。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对县城进行大规模整修(城西古城墙至今仍保留较为完好)。1941年2月,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辗转迁至洋坪芦溪寺,抗战胜利后回迁东庄坪至今。1992年属宜昌市。下辖6镇1乡:鸣凤镇、花林寺镇、旧县镇、洋坪镇、茅坪场镇、荷花镇、河口乡。
鸣凤镇
以镇西南有鸣凤山得名。
荷花镇
该地原有东沟、南沟、北沟三水汇而成池,清澈见底,其形似舟,池中有荷花浮出,得名荷花堰。后改为荷花店。原称苟家垭,因地处沮河西河分水山垭,且苟姓集居较多故名。系合并而成。
洋坪镇
原名洋坪泛,地处沮河弯曲段,因河床狭窄,每遇洪水汪洋一片,后淤成坪畈,故名洋坪。明已成集。
茅坪场镇
位于九子溪中游弯曲地段。因所处坪坝地广人稀,坪上茅草丛生,故名。
花林寺镇
以寺庙而得名。相传此地从前为一片树林,一斋公在此修一寺院,雕墙刻壁粉饰花色美观,供朝鸣凤山之香客往返膳宿,故名花林寺。
旧县镇
为远安旧县治,故名。东晋隆安五年析临沮置高安县治于此,至明成化四年(1469年)迁东庄坪达一千余年。
河口乡
因坐落于东峪沟、高河冲、张桥三溪河汇合口而得名。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滋地名的由来
说松滋地名来源于安徽省,相信很多人会感到惊讶。
 史载东晋咸康三年(337年)豫州安丰郡松滋县(今安徽霍邱县东)流民避兵乱到南郡,侨置松滋县,治在今湖北松滋市西北,从此县名延续到今。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误,应为安丰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湖北通志》认为松滋建县于西晋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待考)。
 何谓“侨置”,指中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暂借别地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说白了,今湖北松滋县是公元337年由安徽省松滋县迁移过来的。
 松兹县据《太平寰宇记》引用《古今地志》,松兹一名祝松,古鸠兹地,因当地松树滋生而得名。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高后四年(前184年)建松兹侯国(今安徽宿松县),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国为衡山、庐江二郡,庐江郡“领县第十二曰松兹”。(一说汉平帝始元年五年即公元5年降松兹侯国为县,贬中散大夫张何丹为松兹县令)。汉献帝建安19年(214年),东吴孙权攻占皖城,改松兹为松滋。按《说文》解释为“滋,草木多益。”是说松兹这块地方松树生长繁茂。魏复置松滋县于今安徽霍邱县城东十五里东湖东岸徐郢(小圩子)一带。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因避战乱,县人迁徙过江,于浔阳(今江西九江)侨置松滋郡,412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南朝齐废;另外,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松兹县流民避兵乱到南郡,在今松滋侨置松滋县。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又在西汉松滋侯国故地设置了高唐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为宿松县。《太平寰宇记》宿松县条“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兹县,遂改为宿松县。”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松滋县于今霍邱县治西40里沣河西岸高家埠。武德七年(624年)废县。仅今湖北松滋县名留存至今。
附:松滋历史沿革
   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5年(前202年)始设县,名高成县。昭帝始元六年,县境封为“长沙顷王子梁侯国”,传三世,到公元九年,王莽建立新朝,将高成县改为言程县,但为时仅十多年。东汉建武6年(30年)裁高成县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安丰郡之松滋县部分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设县治于乐乡(在今涴市附近),从此县名延续到今。唐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清属荆州府。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迁松滋县治于瀼口(今老城东三华里)。宋孝宗乾道六年(1171年),县令滕琛将县治迁于今老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由县令石敏中修筑土城,周围五里,高一丈二尺,设东、南、西、北四门,置楼其上;挖护城河,宽二丈五尺,深八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土城渐坏,县令张家传砌以巨石。崇祯间,县令何志孟又用砖石重加修造。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因农民革命军李自成路过松滋,驻扎草坪(今魏家堤一带),是时土司(元明以来,管领苗蛮之地,其职由土人世袭者,谓之土司)亦奉令安插松滋境内,知县曹鸣鹤迁县治于三冈湖之铁嘴冈(今公安县大学公社天子庙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李子琰将城垣稍加复修后,自铁嘴冈迁还旧治。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二年,属荆宜施鹤道。三年,改为荆南道。四年,属荆宜道。十六年,又属省辖。二十一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二年(1933年)八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今老城镇)。二十五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九年(1940年)七月县治迁城南约八华里之车家冲,八月迁麻水坪。三十四年九月(1945年)迁新江口。1949后,松滋县人民政府仍设于新江口。1995年12月撤县建设市。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仙桃地名的来历
仙桃地名来源为当地百姓争相购买仙女所摘之桃敬奉双亲而得名。为此辅以一美丽神话传说加以佐证:传很久以前,一群仙女手捧仙桃前去为王母娘娘祝寿,行至此地,见下方一绿洲上人赶集,乃摆摊卖桃,以探民风。购者纷纷,或曰上敬双亲,或曰下慈子女。仙女感动,乃腾空撒桃。须臾,十里桃林,桃花灼灼,仙桃累累,香飘四方。“仙桃”之名由此而来。
 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有关资料记载,古时汉水之南,有一支流名曰“锦瑞河”,河水由老矶头处入口,绕龙华山(实为汉水之滨三角洲上一突起土台,宛若一高山得名。)南流后折向东,形成“凤颈分流”的三角洲地势,名鸡公滩。后因汉江水至此流速减缓,使得水上过往舟楫渔船在此停泊,形成码头,由此得名“尖刀嘴”(伸向水中的尖形陆地叫嘴)。明嘉靖年间,船民认为“尖刀嘴”不吉利,于是根据它的桃形地势称之为“仙桃渡”。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府派官驻此统领船运事务。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驻军防匪。自此商贾云集,日渐繁荣。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逼近沔阳,官府增兵驻守布防,取名曰“仙镇哨”,继而设行政机构于此称“仙镇公署”,形成集镇。后谐音为仙桃镇,沿袭至今。1952年,沔阳县治迁入仙桃镇。1986年撤县建市,以县治地名为仙桃市。据说因沔阳县“沔”字难写之故。
 仙桃市前身为沔阳县。夏、商、周时期为荆州域,春秋、战国属楚,秦隶南郡,汉、晋为云杜、竟陵地。南朝梁天监二年 (503年) ,始置沔阳郡。隋大业初年(605年)改建兴县(西魏置)为设沔阳县,因城在沔水之北而得名。据《沔阳地名志》载,沔阳之名,始见《资治通鉴.晋纪永嘉六年》:“(周)顗(时任军咨祭酒)始至(荆)州,建平流民傅密叛迎杜弢(湘州起义军首领),弢别将王真袭沔阳。”,可知当时有沔阳这个地名,前提是如果不是唐人编晋史杜撰的话。但《沈约志》(沈约是齐梁之际人)称“陶侃为荆州刺史,初治沔阳”,说明这时候已有沔阳了,但考证沔阳或沔阳城为一个村落而已。唐、五代、宋为复州,元改为沔阳府,明为沔阳州,1913年改为沔阳县。1951年析沔境南部分置洪湖县。1986年撤县设县级市。1994年列为省直管市。辖3个街道15个镇,即干河街道、龙华山街道、沙嘴街道、郑场镇、毛嘴镇、剅河镇、三伏潭镇、胡场镇、长埫口镇、西流河镇、彭场镇、沙湖镇、杨林尾镇、张沟镇、郭河镇、沔城回族镇、通海口镇、陈场镇。
沙嘴街道:原为沼泽地,后淤积成陆,每逢雨季,土墩龙嘴上流淌含泥沙的浊水。传明朝年间成集,故名沙嘴。
干河街道:原有一条河流经此地,后因干涸,得此地名。
龙华山街道:因龙华山(并不是山)而得名。龙华山实为汉水之滨三角洲上一突起土台,宛若一高山,故名。
沔城回族镇:因城在沔水之北而得名。
剅河镇:古称地下河为剅,因系地下河出口,后发展成集,故名。
毛嘴镇:原名三槐地,因地有古槐而得名。1705年毛姓在河滩沙嘴设店,故名。
杨林尾镇:因处古堤岸杨树林带尾端得名。
三伏潭镇:原名三伏垸,因三伏酷暑围垸种田得名。后渍水成潭,故名。
西流河镇:昔每值长江汛期,河水向西倒流,故名。
长埫口镇:原名长淌口,传汉江渍口成潭,经此需淌水而过,后淤积,改淌为埫得名。
通海口镇:传昔有地下水涌出,谓来自大海,故名。
沙湖镇:隋已建镇,曾为玉沙县治。后成湖沼,遂名沙湖。
此外,仙桃多因大姓形成集场命名的有彭场、胡场、郑场、陈场、张沟(张家沟)、郭河(郭家河)等镇。
彭场镇:昔为白泥湖,清乾隆初成集,因居民多彭姓,故名。
郑场镇:原名大有街,因清咸丰四年(1854年)为祭奠一名叫李姑的江湖女侠建大有庵而得名。
陈场镇:因明朝末陈姓在此开店铺而得名。
胡场镇:清初成集,因胡姓居多,故名。一说传早年名吴家场,因吴家中举而得名,后吴家衰落。光绪年间,胡家连续出了三个举人,更名为胡家场。
张沟镇:据嘉靖年间《沔阳志》记载:此地名沧浪,并建有沧浪馆一座。清乾隆时,外来人日多,中有江西张某依小沟定居,张家沟因此得名,后来形成集镇。
郭河镇:地处通州河两岸,原为沼泽地,无人居住,明初有郭姓来此围垸子造田,后外来人增多,形成了集镇,故名郭家河。
附:仙桃属古云梦泽,地势低洼,长江、汉水(亦名襄河)、东荆河(亦名南襄河)汛期,经常洪水泛滥成灾,有“十年九水”之说。因而仙桃地名有着鲜明的地域、地方特色。
 1.江汉水乡
   仙桃古今地名绝大部分与水有关,光叫“沟”、“河”、“湖”的地名就不知其数。村子沿河而居的叫“湾”、“滩”;河中土岛叫“洲”;两河之中叫“夹洲”;伸向水中的尖形陆地叫“嘴”;淹水溃口之处和江河交汇处叫“口”;洪水冲成深坑叫“潭”;低湖锅底叫“蔸”、“塌”、“埫”、“海”等,较形象地刻画出地名的水系、水面、水形、海拔等方面的特征。如西流河、郭家河、剅河、张家沟、排湖、沙湖、里仁口、毛嘴、沙嘴等。
 2.平原地貌
   位于江汉平原中部的仙桃,总体地貌平坦,具体地貌不平,正所谓“大平小不平”。高出于平地的叫“台”、“岗”、“岭”、“山”(实为柴林荒洲)、“峰”等;湖边叫“岸”;高地的头叫“垱”、“脑”;民垸叫“越”、“垸”;垸堤叫“堤”;堤斜面叫“坡”;拦河筑坝叫“坝”等,以地貌所命地名也多如牛毛。如金家台、张湾、磨盘洲、坡子场、杨树峰、渔泛峰等。
 3.经济生活
    仙桃为鱼米之乡,以手艺为业的地名不胜枚举。此外还有与水利、建筑、特产等有关的地名。如杨林尾、莲花池、油榨湾、槽坊湾、牌楼湾、魁星阁等。
 4.宗族宗教文化
    姓氏合族而居,以姓氏命名的村湾名是仙桃地方显著特点之一。历史上各种宗教在仙桃盛行,如儒教的“庙”、“阁”,佛教的“寺”、“庵”,道教的“宫”、“观”,基督教的“堂”,伊斯兰教的“寺”等遗址地名,各地都有。如文庙、红庙、白庙、珠玑寺、观音堂、文昌阁、三官殿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9 23:36:37编辑过]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5.历史事件
    沔阳自古楚以来,历史事件颇多。如:周昭王率兵伐楚时,在毛嘴东北角乘坐当地人用胶粘拢的渡船过汉江,船在中流瓦解,昭王等溺水身亡,尸体打捞上岸后横排在江边,此地初名横丧口,后改为横口。陈友谅是元末生长在沔阳,与朱元璋争夺江山的农民军领袖,足迹遍布沔阳境内,与他行军作战有关的众多地名、传说十分精彩。沔阳是“辛亥革命”著名策源地之一,也是“老苏区”,后成为白军、红军、日军及地方武装“拉锯战”地区,与这些历史有关的地名也相当多。如横口、救王台、跑马岭、下查埠、屯甲山、擂鼓桥、徐鸳口、红军坝、红区、赤岭、军堤、受降桥等。
 6.神话传说
    仙桃人敬天尊神,崇巫重祀,富于想象,以致于与神话传说故事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如仙桃镇、禹王宫、仙女山、青龙湾、龙寺潭、八条汉(属西流河)、石土地(属杨林尾)、祖师沟、等。
 7.祈福心理
    因“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导致一个个趋吉避邪、祈求福祉与五谷丰登的垸名、村名应运而生。如大兴垸、永兴垸、永丰垸、千秋垸、福星台等。
                    资料据《仙桃地名网》编写           
相关链接
仙桃历史沿革
 夏、商为荆州域,周为郧国州国地,春秋战国属楚,秦隶南郡,汉、晋为云杜、竟陵地。梁天监二年(503年)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以后历代多为州、府、郡治所。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沔阳县郡为复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复州为沔州,改建兴县为沔阳县。改沔州为沔阳郡,郡县治所均设今沔城。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阳郡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沔阳县属复州。贞观七年(633年),州治迁回沔阳。天宝元年(742年),改复州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废竟陵郡,重置复州,州治沔阳。宝应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阳为属县。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分沔阳南境设白沙微科院。属江陵府。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升复州为址隶防御州,领景陵、沔阳二县。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徽科院为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县改属复州。宝元二年(1039年),降沔阳县为镇,属玉沙县。熙宁六年(1073年),废复州,降玉沙县为镇,属江陵府监利县。元右元年(1086年),置复州和玉沙县,沔阳镇仍属玉沙县。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复州为复州路,以玉沙为附郭县。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辖景陵、玉沙二县,府治和玉沙县治沔阳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阳府改属湖广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阳府为州,州治沔阳城。并玉沙县地入州,直属湖广政司,领景陵县。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天启元年(1621年),沔阳州降为散州。清顺治三年(1646年),沔阳州改属安陆府,分州南境置文泉县,县治新堤镇。三十年废文泉县,并入沔阳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属湖北省江汉道,直属湖北省。建国初设沔阳专署。1949年10月,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指示,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更名为沔阳县人民政府,县治由彭场迁往沔城。1951年6月析县南境置洪湖县。同年撤销沔阳专署,沔阳县改属荆州专区(1970年改为地区)。1952年4月,沔阳县治由沔城迁往仙桃镇。1968年3月,成立沔阳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沔阳县人民政府。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10月正式挂牌成立。1994年10月,根据国务院批复,仙桃市改为省直管市。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0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咸宁地名的来历
“咸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万国咸宁”即天下都安宁的意思。
 咸宁县建置较晚,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一说大历2年即767年)析江夏县南境金城、丰乐、宣化三乡置永安镇。即永远安宁之意。五代时,吴杨溥乾贞二年(928年)改永安镇为永安场。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一说十三年即955年)升永安场为永安县。至于咸宁这个名称,这是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为避宋太祖永安陵之讳改称,取《易.乾象》“万国咸宁”之意命名。咸宁即大家都安宁,与永(远)安(宁)意思相近。《咸宁县志》载:“明初,咸故无城。”城池是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96—1499年)创建。后数代重修,始具规模。今古城已毁,仅存残基数段但仍保有东、南、西、北各门之称。至于咸安,因咸宁县驻地为永安镇,乃各起一字组合而成。
 由此可知,咸宁、咸安、永安,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
 有意思的是,咸宁、咸安、永安都曾作为帝王的年号。咸宁为有西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年号(275年-280年)和十六国时期后凉灵帝吕纂年号(399年-401年)。咸安为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年号(371年-372年);永安则有三国吴景帝孙休(258年-264年)西晋惠帝司马衷(304年),十六国前凉张寔(314年-320年)北凉沮渠蒙逊(401年-412年),北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528年-530年)和西夏崇宗赵乾顺(1098年-1100年)均用它作为年号。
 咸宁市咸安区现辖3街道9镇1乡,其中以“桥”命名的乡镇就有七个即汀泗桥镇、贺胜桥镇、高桥镇、马桥镇、官埠桥镇、横沟桥镇、双溪桥镇。向阳湖镇以向阳湖而得名,驻甘棠阁。桂花镇以境内多桂花得名,驻柏墩(原有土墩八座,名八墩,后讹为柏墩)。大幕乡以大幕山(因山体远眺似大幕低垂而得名。原名太母山和大墓山,因唐李靖之母葬此,故名。后讹为大磨山。)得名,驻常收(原称常收畈)。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主题

1073

回帖

6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5450
发表于 2013-1-30 1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shafaxinsha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016

回帖

26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2590
发表于 2013-2-27 15: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详细地介绍湖北、介绍武汉,学习了。
金光大道通世界 佛手飞扬走四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21 07:14 , Processed in 0.0946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