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伶春的故事也是非常感人,一位退休的摄驴,人民网有个报道:
http://www.people.com.cn/h/2011/1020/c25408-3210406279.html
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熹
做一个走走看看的“背包客”(摘录)
人物:王伶春,江汉大学退休教授
生活态度:追求生命的广度与深度
从云南游人罕至的村落到黔东南的苗寨;从祖国西部的喀什到最北边的北红村;从最接近太阳的拉萨到海边的厦门……2006年开始,王伶春背起背包,独自一个人四处走走看看。
那一年,她53岁。在此前,她是一位忙碌的大学教授,除了偶尔节假日跟团旅游,从未独自一人出游,更别说到那些游人罕至的角落。
虽然还不满60岁,但王伶春已享受多年退休后的旅行生活,“女同志58岁也该算是‘60后’吧”。
说起“驴友”(网络语言,意为旅游爱好者)之乐,她神采飞扬。
2003年,王伶春和同事们一起去了一趟黄山,看到很多背包客都是老外,很潇洒,她十分羡慕。然而,当时在江汉大学实验示范学院担任工会主席的王伶春,整天忙于工作和家庭,当背包客对她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2006年,王伶春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她松了一口气,独自浏览了怒江大峡谷。
奔放的自然山水深深震撼了王伶春,她要做一个看风景的背包客。当年春节后,王伶春办了内退,经营自己的新生活。“以前都是为了工作、家庭、孩子,现在终于是为自己生活了。”上网查攻略、制定出行线路和计划、约“驴友”或是独自一人……王伶春走向祖国的山山水水。
她背着包,步行30公里,到云南游人罕至的村庄,“村里的人特别纯朴,村长和书记接我住在他们家,他们村的壮劳力年收入平均只有300元,却还特意杀鸡给我吃,特别感动。”她曾在贵州的路边遭遇倾盆大雨,遇到好心的卡车司机带她回县城,多年旅游的经历让她感受到“还是好心人多”;她看到步行几个小时上学的孩子,心疼地掏钱给他买了辆自行车,并一直资助他上学;她一路走,一路结识朋友,常常一个人出行,一群人回来,并相约下一次;她也被偷过昂贵的相机镜头,在偏僻小镇深夜独自搭车时和司机斗智斗勇,而啃干粮、被跳蚤臭虫咬更是提都不用提。
如果说,退休前的生活给王伶春带来的是荣誉、满足,是对家人的责任和照顾;那么,退休后的背包客生活,则让她体验到更加充实和广阔的人生。“不出去走走,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眼界开阔了,心情更开朗,身体也变好了。”
慢慢地,喜欢拍照的王伶春渐渐觉得也要为社会做点什么。她每到一处都会关注当地的农民工,拍成专辑。她和驴友关注环境,蹲守神农架和武当山,拍摄金丝猴生活图片,并自费筹备展览,以呼吁社会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王伶春的背包客生活,影响了周边不少人。“我的一个同学,听说我的故事以后,也成了忠实的‘驴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4 19:47: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