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网发此帖时,有一位大学老师回帖附后----
首先要大顶一把独特的视角,带来具有独特美感的作品!
说起带阁楼的房子首先就想到上海人讲的亭子间,穷人住的地方,虽说无论从外边看有艺术,从里面看也有风味,可住在那里边,就是不舒服,冬天冷夏天热,个子大了,一不小心屋顶还碰头,相信不是实在没办法是不会住在亭子间里的。说到亭子间,首先想到的不是大文豪郭老的名著“亭子间中”,而是一段国外的故事。
莫泊桑著名的小说“项链”,就写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个十分爱慕虚荣的女子为了出席一个舞会借朋友一串钻石项链戴,结果莫名其妙的搞丢了,为了归还朋友的钻石项链,不得不借了一大笔债,为了还债省吃俭用,还不得不放弃原来的住所,搬入了一所亭子间。
这是给我印象异常深刻的亭子间的记忆。
作家设计的结果是:夫妇二人辛辛苦苦挣扎了十年终于还清了债务,可是突然发现他们搞丢的钻石项链原来只是一个仿品!
相信大部分车友都知道这段故事,俺在这里不过是班门弄斧了。)
戈戈补充回复---- 说到“带阁楼的房子”,正如老师的真切描述。帖中提及的“亭子间”,与西式阁楼异曲同工,不过它是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上海石库门房子的组成部分。(结构如图)
据资料,亭子间一般位于厨房之上、晒台之下、正房后面、楼梯中间。阴暗狭小,大多用作堆放杂物,或佣仆住处。梁实秋在《亭子间生涯》里写道:“厨房里杀鸡,无论躲在哪一个角落,都听得见鸡叫,厨房里烹鱼,可以嗅到鱼腥,厨房里生火,可以看到一缕缕的青烟从地板缝里冉冉上升……”。
在1930年代的十里洋场,就有不少艺人、商贩、戏子,也有大学生、文化人等潦倒之辈在此栖身。在我的记忆里,赵丹、周璇主演的电影《马路天使》,主要故事场景也是在亭子间里演绎的,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天涯歌女》和《四季歌》等世纪金曲。
直到1980年代的上海,亭子间仍是许多普通人的生存空间。当时我出差曾探访一位上海同行,他家十来平方的小小亭子间里,竟蜗居了祖孙三代6口人,哥哥申请上深夜班,以便让妹妹正常睡眠。
可以说,方寸之间的亭子间,也承载了一部厚重的海派都市经济文化史,想要品味老上海风情,亭子间或许就是窥探它的第一章节。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6 14:29:1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