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拉开话匣子:
有人说我是路盲,的确,每当我走出家门,不到2里路就晕头转向,甚至找不着回家的路。在路上只是朦胧的感受,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我想我应该有所认识,以便在路上一帆风顺,畅通无阻地行进。于是,我开始关注在路上的情形与内涵。现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浅谈一下。纯属聊天,一己之见,如有同感,恳请攀谈。
浅谈《在路上》
《在路上》看似简短的三个字,但这个命题却被很多人用各种方式从侠义和广义的不同角度,描写出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历史等背景下所处的人和事。
人自从呱呱落地时起,用第一声啼哭告诫世人,旅途的坎坷与艰辛,用一双赤足印证不屈不挠的雄心和壮志,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将会遇到变幻莫测的各种情况,有的地方一马平川,有的地方荆刺丛生,有的地方却是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有的地方则是枪林弹雨.战火纷飞;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令人迷惘的岔路口,使人踯躅徘徊不知何去何从。
走在路上,会看到不同的景致或遇到不同的人和事或产生许多感想——上路的时间不同,看到的风景也就会迥异,所处的路段不同,遇到的人和事也就会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思维不同也就会反映出不同的情感。高尚与鄙俗.振作与颓废.伟大与平凡,睿智或愚蠢.高雅或庸俗。将会从你的付出和修养中显现。
来看一部1957年最早发表在美国的杰克.凯鲁亚克的成名作《在路上》,也是“垮掉一代”的奠基作。
《在路上》这部沉睡长达约7年之久的长篇小说,是杰克.凯鲁亚克在1951年4月2日到22日,用20天的时间和一部打字机在120英尺长的打印纸上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最终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1955年举行"第六画室诗歌朗诵会"后,金斯堡和斯奈德成了旧金山的地下知名人物后,由于他们和他们的朋友常常提起,杰克.凯鲁亚克是他们中最有天分的人)被出版商从凯鲁亚克的背包里拿出来有所感兴趣后,终于在1957年发表了。
杰克.凯鲁亚克习惯用第一人称:“我旅游生活中堪称最伟大的一次经历即将开始,一辆后部拖有平板挂车的货车上,躺着约六七个小伙子.......我跑上前去问到:‘有空位吗?’他们说:‘有,快上车,上车的人都有座’还不等我在车箱里坐好,货车便开了。我的身子摇晃着,一个乘客扶着我,我趁机坐下。有人递给我一瓶劣质威士忌酒.......。”“内布拉斯加的天空中的细雨一直不停的下着,然而,别有一翻诗意,我猛地将酒喝完。.....‘啊哈,咱们又上路了!’一个头戴球帽的小伙子叫起来........。”“他们说这个夏天要搭车走遍美国。‘我们现在去洛杉矶’......去干吗?干吗?我们也说不准,这不用操心......”。“如果走在公路上,人们一定认为他是个‘发狂的怪人’。在西部他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赌场,三分之一的时间蹲监狱,三分之一的时间进公共图书馆,人们常看到他光着膀子匆匆忙忙在冬天的大街上行走,有时夹着书去赌场,有时爬树上去找一个空心的洞,为了潜心读书,或是逃避警察......。”“姨妈曾说过:‘除非男人统统跪在女人脚下,请求饶恕,否则,这个世界永远别想太平......。”“他在信中写道:‘亲爱的爸爸,我星期三回家,我一切都好,也衷心地希望您万事如意,理查德。’他对自己的父亲是那么的礼貌和温柔。......”“我要同一个姑娘结婚,我们俩老了的时候,我的灵魂就可以在她的身边得到安宁,不能老是过现在这样东跑西颠的日子。........”“他们也是些时值青春的疯子。........”就抄录这些节选吧。
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达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吸大麻.玩女人.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过着几乎无休止的横穿北美大路的游历生活,一个又一个的加油站,一间又一间的廉价旅馆,一个又一个容易上手的姑娘,他们沉溺其中,乐此不疲。
恰是在那段时间,美国的青年经历了一个不需要寒暄客套,就可以直接进入性爱程序的快餐爱情时间,而在满篇看似荒唐的性爱和错综复杂的感情表象下,他们每个人又都有着对信仰的追求和对真爱的向往。
小说把自称是“最邪恶.最聪明的杂种”朋友多次横穿美国大陆的真实经历:酒精.大麻.烟草.性爱以及没完没了的旅游充斥着的生活,表现出苦难和疯狂的真实写照糅合在一起。
美国人喜欢把同一阶段人们的思想.行为倾向反映在对他们的称呼上,比如一次大战后的“迷惘的一代”和二次大战后的“垮掉的一代”以及后来出现的“雅皮士”等,而战争的结束让人们的眼光从战争转向了世俗生活,物资上的空前丰盛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空虚,工业化高歌猛进也将全社会进行了重新排序,人们需要再次定位他们的生活。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青春期的精力过剩和对世俗社会的反叛,构成了质疑和否定传统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笃信自由主义,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如:酗酒.纵欲.吸毒.漫无目的的旅游等)。藐视传统的道德观,疯狂地热爱生活,许多人的行为已经超越了道德的底线,甚至触及法律的边界。因此,公众用“垮掉的一代”来表达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并且将凯鲁亚克强行推到“垮掉的一代”代言人的位置。而当人们拨开时光的尘土,回到弥漫着的革命激情和浪漫主义的六十年代,掀去戴在凯鲁亚克头上一顶顶不合时宜的帽子时,就会发现他和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一样,只是一个曾经梦想过.表达过.争取过.一个真正活过的人。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追寻精神安宁的路上,以敏感柔软的心灵去触碰坚硬的社会人生。
《在路上》1957年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
该书出版不久《纽约时报》刊登的书评这样写到:“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
当《在路上》出版五十周年之时,上海译文出版社重量级人物王永生先生于二00六年翻译并出版了国内的N+1个中译版。
看了《在路上》很受感触。不禁浮想联翩。
在国内的五十年代,人民劳苦大众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在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后,努力摆脱过去贫穷落后的生活,掀起大办钢铁.大跃进.人民公社.提倡人人平等.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进入到六十年代人们则为生存努力地试图分清左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变论.汹涌澎湃,成为主题。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让无数个热血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再走万里长征路——大串联运动。经过了十年动乱之后,曾一度三起三落的一个人,在南海边挥手一指,打开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转变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万元户.个体户.暴发户。发展到企业家.港商.富豪。以及名人.明星.名牌。开拓和创新层出不穷。30年的改革开放不断地敲打着人们的思维,感慨油然而生。在长期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一成不变的刻板秩序;一成不变的刻板管理;一成不变的刻板环境;一成不变的刻板方式;一成不变的刻板空间。或许世界与我们的距离,已经不是一份年轮可以填补的空白了。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人们的心脏慢慢的开始加快搏动,想象空间开始放大,不在仅仅是“工作狂”.“一家之主”.“一名公仆”。而是把隐藏在深层的能量释放出来,解脱捆绑.放纵自我.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来到户外.走向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步入人们的日程。就连艺术家们的创作素材也琳琅满目,以《在路上》为题材的歌曲.电影.电视剧.小说等蜂拥而至。于是《在路上》则成为了一句时尚,很多人涌入这股洪流中,推波助澜,抢先享受超越时空的生活。
一剪梅 2010年11月18日
摘自空间日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