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武汉老城区,留存很多老式的建筑。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老房子即将消逝,其中也不乏很多优秀的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
9月18日上午,尽管天气炎热,一行爱生活拍生活的“疯子”来到北京路一带扫街,用手中的相机留住老武汉的那些记忆。。。
此次,我们目标为北京路咸安坊一带。
咸安坊,位于南京路与胜利街交界处,是武汉市确定的历史优秀建筑。它是汉口早期的高等里巷住宅建筑,两层砖木结构,约建于1915年以后,由兴汉昌等四家营造厂施工建造,是当年华人的高级住宅区。居住着洋行和银行职员、实业界人士和富商、当红艺人等社会各界名流。轮船巨头卢作孚、药业大王陈太乙、汉剧大师陈伯华都曾居于此。 1915年初春,汉口英租界边缘,一块蒿草丛生、水塘交错的无名之地上,走来了一个西装革履的商人。商人名叫黄少山,刚刚在监利老家卖掉棉花厂,举家来汉口打拼。 眼前的这块地往东走五分钟是长江,往南走三分钟是太平路(江汉路的前身),离汉口商业繁华区仅一步之遥。这位34岁的乡下棉商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买地,盖一批高档住宅,卖给附近洋买办和华人白领。他的这一想法仿照的是上海流行的石库门居民区的操作模式。 黄少山建起的第一套样板房面积为255.5平米,上下共有三层,前后有天井,客厅装有四扇华丽的落地彩色玻璃门,配上暗红色的磨石地板,既实用又洋气。样板房一建成就受到众人青睐,于是又盖了第二栋、第三栋…… 他为这片小区取了个吉利的名字“咸安坊”,寓意富贵咸安。5年后,当时的地皮大王刘歆生将太平路买下,铺成柏油马路,改名为歆生路,渐渐的,这里成了汉口的商业中心;后来,咸安坊的旁边又添了同仁里、德永里、启昌里,四个里巷合成了一条长320米、宽6米,东南口通鄱阳街,西北口通胜利街,巷道纵横交错,拥有64个门牌号的汉口顶级住宅区。 那套样板房,黄少山留给了自己,它就是咸安坊15号。 在咸安坊15号旁边有一个叫芙蓉宫的会所,规模不大,但内部装修奢华,配有佣人和保姆,专门为汉口富商巨贾和政界要人聚会聊天提供服务,是汉口最高档的会所之一。
“钢窗(金属窗户)蜡板(打蜡的木地板)”是咸安坊“高级身份”的象征。3月15日中午,咸安坊的老住户、82岁的胡石桥老人指着门口的雕花钢窗激动地说,这里所有临街的窗户都是钢制的,所有的房间都铺有木质地板,过去的住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地板打蜡,使地板始终光洁如镜。
关于咸安坊的起建时期有数种说法,见著报端的最多的一种说法是“咸安坊建于1915年,由汉口棉花商人黄少山投资请兴汉昌等四家营造厂施工兴建。”访者在武汉市地方志办查到的资料则是:“北段房屋由业主王奇峰等七人合建于1932年,称同仁里。南段房屋于1933年由业主张韵轩等投资兴建,称咸安坊。” 王奇峰、张韵轩是谁?访者查到;王奇峰(1876~1962年),汉阳(今武汉蔡甸)人。11岁入天主教主办的武昌崇正书院读书。光绪十九年(1893年)到天主堂医院学护理。曾任汉口慈善会筹办的中西医院副院长。张韵轩虽未能查到资料,但张有后人还住在咸安坊,遗憾的是,其后人不愿透露只言片语。
今后,我们将陆续走向:即将拆迁的精武路、花楼街、昙华林、胜利街。。。敬请期待!
武汉市小桃园煨汤酒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创办于1946年,由于它集民间煨汤技术之精华,加上选料严格,精心制作,所煨之汤馨甜纯美,风味独特,汤清而不淡,汁浓而不滞,质肥而不腻,味和而不寡,比民间煨汤更胜一筹,享有楚乡风味“煨汤专家”的美称,曾多次接待过国家领导人和海内外嘉宾。一九九三年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如今的小桃园经过改造,一楼经营传统风味汤品和各地方名优小吃,中式快餐等;二楼设有雅厅及KTV包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5 23:25: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