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很多啦,不必去外地 赤壁羊楼洞---因茶而兴 位于赤壁西南26公里处,为明清之际赤壁6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明嘉靖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极盛时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古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洞茶”远销海外,为“中国大茶市”,誉称“小汉口”。镇区现存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主街宽4米,长2200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东西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有3座长条石桥贯通港东。街道随松峰港曲折逶迤,别具一格。街东南松峰山下,有观音名泉,水质清澈甘醇,是历代精制名茶的水源。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199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赤壁新店镇---因铺而兴 赤壁市新店镇明清石板街始建于1557年,全长1700多米,现保存完好的有877米,街面上花岗岩大石板有21000多块。总体构架呈“T”字形,“T”字的一横沿新溪河排列着大小6座码头、6座寺庙,是古时水运及茶文化的真实反映;“T”字的一竖则是陆上商贸主干道,蜿延千余米。沿街设有几十家著名店铺商行。此外,新店横跨潘河的两座石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一座是坦渡桥,日军入侵期间被炸毁,于1978年改建为混凝土结构公路桥;一座是万安桥,石墩石梁保存完好,于1991年修正桥墩,将桥面宽度由原来的1米加到2米,伴原有石梁浇筑钢筋混凝土桥面。石桥历史为400多年。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祥张集 ---因岭而兴 张集老街始建于唐宋年间,小街长不足1公里,宽仅10米。房屋建筑风格独特,大都为青砖褐瓦。一律两层木楼,临街墙用木板装成。一条主街贯穿东西,“两关三巷四门”错落有致。东有朝阳关,北有小北门,阙平关,北山巷,南水巷,中间还有爬蹋巷;东为大东门,西为魁星阁,南为斗迎门。小街素有“一里三座庙,三步两座桥”之说。小街东边曾有座关帝庙,西边修的是财神殿,中间有座杜家庙。更为奇特的是南面的官桥与北面的石拱桥两座桥汇合在小街的中心,居民行走三步便过了两座桥。 老街的青石板路最为人称道,街面呈马鞍形,中间为一米风宽的青石板,两边砌着错落有致的鹅卵石,别有一番韵味。此外除老街外,还有“三寨十二景”(三寨即;九花寨、黑王寨和扁寨;十二景即:曾宪成旧居、王龙观、尚书墓、新四军印刷厂、抗战时期钟祥县政府旧址、万亩柑桔园、千亩板栗基地、沙河渡槽、斋公岭、唐末名将王元璋墓等)。 钟祥石牌---因邑而兴 位于钟祥西南23公里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有古建筑34座,包括古戏楼、崇果寺、文景阁、李氏民宅、明清民居建筑群等;古文化遗址有六处:龙子膀化石产地、万子田遗址、彭家台遗址、上陈坪遗址、乐堤城址、瓦瓷窑址;古墓葬有长岗岭墓群、石岗墓群、肖家冢墓葬群、冯家双冢墓等22处;古石刻有重修风台寺前后殿碑、重修崇果寺碑记、正气凌霄匾等3处;革命遗址及墓葬四处。 孝昌小河--因驿而兴 素有“小汉口”之称的小河溪,北宋时期即为驿站,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朴考究的“明清一条街”,清一色的木挑、木柱、木板门,长长的青石相嵌的街心,街道长达三公里.曾设有山西会馆、陕西会馆和咸宁会馆,这里的建筑是“同山共脊”,彼此相连。里屋结构典雅,从街道上的门面开始向里一重一重的加深,少则三、四重,多到八、九重,木质门窗、楼阁雕龙画凤,内容丰富,饱含浓厚的地方特色。 罗田胜利镇屯兵堡--因兵而兴(注:2008年11月2日游) 自明嘉靖年间屯兵设堡以来,已有500年的历史.又称滕兵堡。1952年,曾在这此设胜利县,故名。著名古迹有明清老街、滕家堡革命烈士纪念牌、熊家山革命烈士墓、曹剑影烈士墓、吴光浩烈士就义处纪念碑、金凤楼、铜锣关等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阳白霓桥--因桥而兴 明嘉靖年间(公元1561年)以当地卖肉人熊白霓捐资修了一座石桥得名.曾在此出土商代铜鼓和兽面纹提梁卣,据考证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而建于后唐和宋代的水利工程石枧堰、远陂堰,至今仍灌溉着万亩良田。尤其是建于明清年间的石板街见证着白霓古镇久远的商贸文化。街全長317米,青石底、马头墙、斗共檐、板门店、朱漆柜、深天井、古香古色。
监利周老嘴--因渡而兴 位于监利县北30公里处。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近400多年的历史,房屋均为前后多进的砖木结构民宅。屋面施盖小青瓦,山墙装饰各式墀头。街道宽不过三四米,铺设青石路面,街道两旁拾一、二级石阶,便是各家民宅。其建筑布局均为前铺后室,每幢房屋进与进之间设有天井、厢房,且均用木格扇门和格扇板相隔,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独具江南特色,此外周老嘴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府,现保存着原有风貌湘鄂西省委、省政府等相关旧址48处。主要有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委、红二军团总指挥部、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学校二分校、红二军军部、政治保卫局等旧址和湘鄂西第三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会址以及段德昌、夏曦、贺龙、周逸群等人旧居。现建有革命旧址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监利程集镇---因集而兴 位于监利西北3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距今800余年,为典型的江汉平原风格的民居建筑。现存老街东西走向,1000多米长,宽不过4米,有明清建筑110余栋,约有70%保存完好。这些建筑临街的多为商业铺面,中进是客堂或作坊,侧有账房,后进则为货栈或晒场。每幢房屋进与进之间设有天井(或报顶)、厢房,均用木格扇门和木格扇板相隔。门窗一律镂格,登楼推、街景尽收眼底;木板排门居多,石质门框较少,刷桐油而不施彩绘,保持原木本色,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独具江南水乡特点。 枝江董市镇---因滩而兴 位于枝江城西3公里。原名董滩潮,三国时期,蜀将魏延驻守此地改为董滩口,后因商贾云集,半于邑城,遂而演变为董市,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集镇上共有四条街道,从东至西为三条直街,分别为正街、河街和背街,正街西头还有一条横街。其中正街一段青石板街,两侧旧式民居十分古老,保留明清时代建筑风格。 巴东野三关---因农而兴 位于巴东县城94公里处。因北宋宰相寇准任巴东县令时曾在这里劝农弃猎从耕而兴。清世宗雍正八年曾在此设巡检司。镇内有亚洲松王巴山松,五样树,天生大石桥,鸳鸯洞,棺木岩悬棺,铁厂荒森林公园,高阳寨,劝农亭,故县坪旧衙遗址等。
洪湖瞿家湾---因族而兴 位于洪湖市区西北31公里。明弘治九年(1496年)为江陵瞿文暹所建,初名“打铳湾”。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名为“瞿家湾”。有明清建筑21栋,大多集中在古镇东部。此外这里还是第土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保存有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会、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等革命机关的旧址和其他革命遗迹20余处。 大悟双桥---因市而兴 红安七里坪---因地而兴 位于红安县城25公里。七里坪是在南北七里平地上形成的古镇。其中长胜街是七里坪的一条主街,原名正街,1930年曾命名为杨殷街,全长400米(解放后又续建了290米)南北有城门楼,花岗石条砌成。街道两边房屋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木格窗户、木板门扇,每间房屋山墙或隔火墙有龙蛇鸟兽造型装饰,街道宽约7米,地面用花岗石条铺成。此外七里坪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现保存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革命法庭、工会、银行、黄麻起义会场、中共黄安县委驻地、红军经济公社、列宁小学等四十余处革命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新龙港---因埠而兴 位于阳新县城西南50公里。龙港老街座落在龙洪河畔。街道长800余米,宽5米,青石板路面。两旁全为青砖布瓦二层楼房,一进数重。店铺前均砌有2级石台阶。店面为红漆门板和地板。据《阳新县志》载,始建于元代末年;明代鼎盛,称龙川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55年)改称龙港市。有“小汉口”之称。土地革命时期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心,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鄂东南特委、鄂东南政治保卫局、鄂东南总工会、鄂东南工农兵银行、鄂东南红军招待所、红五司令部等17个党政军机关均设立在这里,被称为“小莫斯科”。现存中共鄂东南特委、鄂东南苏维埃政府、鄂东南工农兵银行等70多处革命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利川谋道镇 位于利川.谋道镇原名目磨刀溪,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晋代古南浦县遗址,有保存完好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土家第一山寨”的鱼木寨;有“南方第二大草原”之称的齐跃山;有黄中土司遗址-----船头寨;有白莲教遗址---女儿寨。其中鱼木寨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土家山寨,民居、民俗、青石文化、墓葬文化堪称国内罕见,为中国最大的的青石博物馆所在地。它包括青石建筑、古墓群、古炮楼、牌楼、匾联、浮雕、刻在青石板上的“训子篇” ,凿在青石悬崖上的古栈道,还有古城墙、石井、石磨、石缸、石桌、石凳、石盆、石碾、石瓢、石路等。 竹山县秦古镇 麻城市歧亭镇 吴氏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后毁于火灾,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重修,不幸再次失火。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吴氏家族再次重修,历时两年方才建成。文革时期,吴氏家族誓死保卫族祠,才得以幸免于难。今天我们所见的吴氏祠,为砖木结构的清朝民居建筑,是一组深3进、广5间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10平方米。祠堂坐北朝南,庭院相间,廊庑相连,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据《吴氏宗谱》记载,吴琳(吴氏三世祖)在明朝做官,官至国子监博士、吏部尚书等职。明太祖朱元璋为陡山亲笔题写了“开国天官里”,赐吴琳建牌坊,树双旗杆。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穴市梅川镇 梅川镇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发展历史的古镇,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设永宁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广济县(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因明蕲王朱仲良植梅千株于河旁,遂得名梅川。 兴山宝坪村 有许多处纪念昭君的名胜古迹,如昭君祠,昭君院、楠木井、梳妆台、绣鞋洞等。现在经过整修的只有楠木井、梳妆台两处。楠木井就在村口,因井中有古楠木而得名;楠木年久不朽,传说是昭君时期的文物。新建的昭君宅座落在梳妆台旁,房屋为砖木结构,仿明、清时期的样式,古色古香。 利川大水井(大水井古建筑群) 位于利川市柏杨坝镇水井村,始建于明末清初。由“李氏宗祠” 和“李氏庄园” 两大建筑组成,宗祠与庄园东西相距200米。宗饲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占地3800平方米。建有大殿3个、厢房4排、天井6个,共房屋69间。三大殿均宽17米,进深10.5米,四厢房中分别设有讲礼堂、仓库、银库、财房、族长住房及客房等。祠堂正面东侧有口小井,砌有围井石墙与柯堂围成一体。水井围墙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祠堂四周围墙高耸,左、右、后三方为依山势逐步升高的石墙堞垛,高6-7米,厚3米,总长为390米,全用麻条石砌成。东西侧分别有“承恩门”和“望华门”供出入。庄园修建于1924年。占地4000多平方米。共有天井24个,房屋多2-3层的楼房,其中有大厅、套房、客厅、客房、小姐楼、帐房、仓房等。李氏宗词及庄园建筑宏伟,修饰华丽。柱头及穿梁皆有雕花,飞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镶嵌成各种图案,彩楼、门窗都刻有工艺精巧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天井内还有水池和各种精致的花坛,此外,还有各种浮雕和楹联等。均保存完好。 咸丰唐崖土司村(唐崖土司城遗址) 位于咸丰县城西北30公里的唐崖司镇。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唐崖司。现在土司城遗城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着"荆南雄镇",反面刻着"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南耕读"、"云吞雨雾"、"哪咤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牌楼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马各两尊,石人仪态庄重肃穆。土司城前临唐崖河,后傍玄武山,地势险要,风光独具。
鹤峰五里坪(五里坪革命旧址) 五里坪革命旧址位于鹤峰县五里乡五里坪老街中段,布局整齐,保存完好,街道全长150米。旧址分别排列于街道两则,均系悬山式穿斗结构木房,共117间,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分别有联县政府,共青团湘鄂边特委机关、区苏维埃政府、合作社、会场、关押提审犯人处、医院、驻军等旧址。其中联县政府在五里坪老街中段南侧,共六大间,目前尚剩三大间,分上下两层,旧址现略向东倾斜,但基本保持原貌。 咸安向阳湖村(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 位于咸宁市境内,原名“斧头湖”。“文革”期间的1969年9月,文化部下属单位一批干部开赴那里建“五七干校”,围湖造田,改名为“向阳湖”。从1969年到1974年,包括沈从文、冰心、冯雪峰、张光年、楼适夷、陈白尘、萧乾、郭小川、李季、臧克家、冯牧、邵宇、范曾、徐邦达、王世襄、周汝昌、崔道怡等在内的6000多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博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云集此地,接受此后让他们终生难忘的“劳动锻炼”。这也是国内“五七干校”第一次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陂区大余湾村(注:2007年11月18日第一次游,2008.6.15二次游) 位于武汉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共有近40幢房屋为明末清初建筑,其中古民居保存完整的有10户,约139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有33户,3228平方米,这些房屋外墙全用规整的条石砌成,而很多内墙却用夯土筑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山王名璠村 王明璠府第有“楚天第一大夫第”之誉,面积1.5万平方米,是我省唯一保存较完整,拥有天井32个、房屋84间的单体规模最大的清代晚期封建庄园式建筑,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山宝石村(宝石民居群) 宝石民居群始于明万历时期,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代,数百年历史,遗有明代、清代早、中、晚时期建筑和民国时期形成的各式风格民居130余栋,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4.5万平方米,是鄂南最大、历史面貌最完整的民居村落。 南漳板桥村 板桥民居位于板桥镇冯家湾村4组,是一处庄园式的建筑,为辛亥革命国民临时政府内务部长、国务总监冯哲夫所建。冯氏民居小地名为鞠家湾,始建于明朝崇祯(公元1628年)。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后高,建筑群占地8100平方米,房屋五栋有大小房间105间,分正门、中门、侧门,呈严格的中心对称,每个大门内又有两道小门和一个小院,为三间三进宅楼结构。老宅用了10万块石条作墙,石条之间相互咬合,并用桐油石灰浆砌。 谷城老街 位于县城,有近4平方公里。其中以“三神殿”为代表的米粮街、五福街、中码头街、老街、新街等明清古建筑群。这里沿街的楼房一般为二层楼房,每层楼都有一道屋檐。第二层过去主要用于储存货物或外来客商临时住宿之用,所以比第一层要矮。整个老街上的建筑,多以黑色调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