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人山人海,这几天去个僻静的地方转转 向来不愿意长假期间出门赶热闹,那些成熟的旅游胜地人山人海,景区里面摩肩接踵,不说购物,就是基本的吃、住、行……时时都要提防却又防不胜防的,是专门为你准备的屠宰的利刃。 其实除非是路途遥远不是长假不能去的旅游点,赶在节假日去遭罪真的是不值得。何况我们身边向来是不缺少美景的——美本来就在于发现。这个长假里,除了一些应酬之外,洒家倒是想去一个旅游者都不会想去的地方。 记得以前洒家驱车鄂东的时候,经常在路边看到田埂上一棵棵乌桕树或板栗树孤零零地立在田野里,那些有生命的树有时会让你感到热情,有时会让你感到孤寂……它们本身就是一幅幅有个性的风光小品。特别是在黄冈市团风县贾庙、杜皮一带的山区,那里虽然是十分普通的丘陵地带,没有奇峰峻岭飞瀑流泉,但是公路沿着陂陀蔓延,不时可以看到水库如镜,桃林如带,一个个静谧的村庄里,村民的瓦房前山花烂漫,在路边和山坡,经常可以看到倏地跑过的松鼠、黄鼠狼,也可以看到不惧路人的竹鸡、啄木鸟……于是就想过有时间的话,就在这里呆上几天,在水库旁的山坡上露营也好,在农民家里借宿也好,当然晚上最好是在附近的集镇上住下,那里集镇上的餐馆里有的是麂子、野猪、山羊、野鸡等野味,那种味道,大城市的酒店里怎么也烧不出来的。 嘿嘿,这么好的地方居然是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洒家就拿两天时间出来陪着家人去那里转悠转悠吧,带上点现金,带上卡片机,也带上单反和所有镜头:除了拍朋友家人之外,有景拍景,有鸟打鸟,没景没鸟就拍花草小虫……反正总有得拍,更何况还有得好吃的呢? 附:“贾庙”地名考 作者:方永先 贾庙,原设区,现设乡,将来也许会设镇。在七八十岁老人口中,不称“贾庙”,而称“贾家庙儿”,这“家”要读gā。在贾庙数万户口中并无一家姓贾,何以有“贾庙”之地名呢?这贾家何在呢? 原来,贾庙之意是“贾家的家庙”,庙在贾庙街上头河沿边,一进两重的大庙,内有巨大的罗汉菩萨几十尊,刚解放时还有香火,随即菩萨被农民协会所毁;后作为临时粮站,是贾庙最大的公粮仓库;再后来做了贾庙中心小学的教室,五、六年级的大学生在里面上课。64年拆毁,修了贾庙工人俱乐部,文革结束后又拆了俱乐部做了生产资料仓库,储存化肥、农药、水泥、煤炭、柴油等物。原先贾庙泉华、杨家畈、毛家山、鲁坳几条龙灯,每年正月十五上场之后必要进庙烧香,祈求菩萨保佑;现在庙没有了,但农民认为神气灵气还在,每年龙灯上场之后仍要进这生资院内烧香化纸,谟拜一番。 这贾家是明朝的宰相,称贾宰相。是不是《红楼梦》中的荣府宁府的那家?不得妄测;是不是贾似道?没有考证。地方志上怕也无此记载吧!但庙是真有(如上文所述),家也真有,在贾庙街西南五里,贾家塘。(家,gā)这贾家塘有几十户人家,全部程姓,房屋与别处一般无二,看不出一点府第痕迹,惟门前畈中有一口百多平方米的荷塘,永不干涸;大旱之年也不见底,农民挖塘泥做肥料,有时挖出一些花砖磁瓦来,还说塘底有宝贝,挖塘泥时发出金玉之声,这证明荷塘是贾家的花园的一部分,当年有楼台亭阁,有画舫,有九曲桥,小姐丫鬟游戏其间,有似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荷塘,有贾家塘村名,有贾家家庙,这些足可证明这儿住过一家姓贾的显赫人家,说他是宰相也是可信的。 那么,贾宰相是如何败落,贾家又是如何从贾庙消失的呢?人们对此有传说。当年贾家显赫之时,却有一个穷舅爷,读了诗书却未做官,生活潦倒。一日,宰相之母病了,穷舅爷出于礼节来看望姐姐,所受接待很是冷淡,更有甚者,舅爷告辞还未出大门,就有家奴佣人拿洗米后的涮水抹舅爷坐过的椅子凳,把舅爷喝茶的盅儿也扔掉了,说是舅爷带来了穷气,要用涮水把穷气洗掉抹掉。穷舅爷咽不下这口气,说,难道你富人总是富,我穷人就是穷?一张状纸告到衙门,说贾家谋反,证据是“坐三山,向飞洼,舞八侑,养老女,睡独脚龙床”——家宅占有龙脉地气;歌舞超越了规格;养老女(大约是“后宫妃嫔”吧)那是犯忌的;独脚龙床是御用品,你睡龙床不就是自称皇帝吗?——查证属实,满门抄斩。但有一长工发了恻隐之心,将一婴儿偷出去了,带到了马槽庙。——现在马曹庙姓贾的,其祖籍应是贾家庙儿。 有人去贾家塘看过地形,说那“坐三山向九洼”的地势,好象也是那么回事儿 。 网上下了张照片  [此帖子已被 红黑两道 在 2009-10-4 11:35:3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