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着的中国》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书的内容有趣,购买过程亦有趣!
所谓“藏着”,一是指写的内容,是博物馆,为收藏历史片断之地;二是这本书的作者们,也是藏着的。
这本书购于一年多前,那时刚看完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大是喜欢余先生举重若轻的风格,以及字里行间的雅致与轻灵,所以找到这本《藏着的中国》,看到作者为余先生,翻了翻内容,毫不犹豫便买了下来。
读了几篇文章后,觉得如此宏大广阔的画卷,若是先生一人所为,可能会花上先生几十年的光阴,于是再翻回封面,才发觉原来“藏着”许多猫腻。
封面为灰白色调的西安兵马俑,藏在黑色底色里,“藏着的中国”与“余秋雨”为竖立的两行白色大字,在黑色里显得分外醒目,而在黑色与灰白色中,另外两个灰白色的“主编”两字,藏在“余秋雨”的名下!
确实是好设计,与书的内容相符,又突显了余先生的名字……
再仔细看下去:这是从中国1800家博物馆中,选出优秀的一百家,基本上是一家一集,拍摄成专题片,这是项浩大的工程,而这本书,只是这一百集专题片解说词的再编辑。
这一百家博物馆的集合,远丰富于《中国通史》之类干巴巴的书箱,估计解说词,首先来自于选中的博物馆,再经影视公司加工,最后经余先生润笔。
集体的智慧,是远远高于个人的智慧的!
我还是喜欢文字间浓郁的余式风格,如同一抹悠远的山,淡淡的山影,被轻轻勾画出来,带着从容和优雅……
至于藏着的“主编”,只能是现今极度恶化、劣质的出版行业,无奈下的欺骗之举,如果不假借余先生之名,这本三倍于余先生著作的优秀之书,很快便会淹没于市场……
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把这些集体的智慧,挤至一个尴尬的境地。
读完这本书之后,一段时间,我一直想收集到这套百家博物馆的电视片,只是和电视台的朋友联系,根本找不到这套资料,其它的途径,也寻找不到。
也许只有中央电视台的相关部门,才能寻找得到这套资料吧?
想起有一次,游荡三峡,经过宜昌,在吴刚的旅馆里,深夜看过一部资料片,英国BBC拍摄,内容是旧石器时期至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对澳洲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博物馆以各种实物为基础相近,他们建立了许多供推理的模型,一步步演示各种变化。
当我们还在纠缠中华文明,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理出文明的源头时;别人,已在近百年前,把目光投向了文明之前:一万年、三万年、五万年、十万年地,把历史的目光向前推进!
BBC的这套资料片,才是真的值得收藏、用来震撼自己大脑的好资料……
思考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安排未来,我一直以为:这才是对人类文明负责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