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长城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长城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城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徒步长城,它的雄伟、刚健、宏大、粗犷的气势,远远超过我想象中的一百倍。
——题记——
到达偏关县城已经是下午三时了,在司机的指点下,找了一家宾馆,我们放下背包就直奔马路对面的餐馆,几天来的苦行憎式的生活,来到了县城第一件事就是决定先犒赏一下自己,去祭一下我们的五腑庙了。
点了几个当地的特色菜和山西特有的面食。其中有山西凉皮。
凉皮就是把淀粉调成糊,盛入金属凉皮箩上锅蒸制而成。吃时,把面皮切成半厘米宽的条,一般加辅料为时令蔬菜,调入盐、醋、酱、芝麻酱、香油、辣椒油等,吃时别有风味。
莜面栲栲——山西有名的风味面食,是将莜面搓成薄片卷成的小圆筒立放在笼屉里排列好蒸熟,在吃时一定要蘸上特制的酸菜汤,吃起来筋力可口,而且更有滋味。其实莜面制品还有莜面窝窝、河捞、鱼鱼、圪托、牙糕、拦拦子、磨擦疙瘩子、狮子大抖毛等。
油糕,是以黄米(即软黍米面)为原料,蒸熟后揉成一光溜的面团,挤成剂子,包上红糖、枣泥、豆沙等馅,入油锅一炸,吃时撒少许白糖。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绵软香甜,美味可口。吃着油糕就想起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里面唱的: “热腾腾油糕哎咳哎咳哟 、摆上桌哎咳哎咳哟 、滚滚的米酒快给亲人喝咿儿呀儿来吧哟 。”
不得不说的还是当地最有地方特色的“酸粥”。酸粥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餐馆里面是没有卖的。我们是在第二天早上过早是在广场上面看到的。据说做法是把米放入特制酸汤内,在15度至20度的常温下浸泡4~8小时后捞出,然后就熬成了酸粥。特点是味如北京的豆汁。要看你“会吃”“不会吃”了。酸粥一元钱一人,吃了还可以加。
我们有自知之明,小声与老板商量:“是不是可以来半份。”老板欣然同意。我尝了一口,觉得又酸又臭,好像是泔水汤味儿。虽然我们是仨人,尝完了以后,半碗酸粥还是半碗。而看看其他当地的人,跟抽大烟似的上瘾。好像一天不吃就难受一样,津津有味地吃着,佩服佩服!
相传酸粥的由来纯属一种偶然,李自成起义大军进京路过此地,当地老百姓皆大欢喜,家家户户泡米为大军士卒准备饭菜,谁知由于情况有变,大军临时改变路线,绕道而过,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一时半活儿吃不完,放的时间长了就发了酸,老百姓也舍不得扔掉,就用发了酸的米煮成粥吃,谁知意外地发现这用发酸了的米煮的粥并没有影响其食用价值,后来人们便故意将米泡酸做粥食用,地发现这种酸粥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妙不可言。
10月6日
“黄河曲曲涛西下,紫塞隆隆障北环。”明人崔镛的《偏头关》,形象地说明了偏头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在当时边防中的重要地位。“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里说的也是偏关,是古人对偏关的赞誉。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赵武灵王破林胡的战场,唐代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宋代杨延昭威镇三关。自从蒙古人于明成化年攻入河套, 偏关就成为与敌接战的最前沿,尤其是黄河冬天结冰后,蒙古人从河面杀过. 偏关就成了”外三关”中的要冲。
现存关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南门,一座雄伟的城门楼赫然地矗立在眼前。它是一个彩绘的三檐三层的雄伟建筑,朱红的柱子,雕刻着各种图案的横梁和栏杆,富丽而堂皇。虽然城关是原来故城关的位置,却是1997年的翻修之作。门楼上悬一有”偏头关”三字的木匾,落款为”胡富国”——一位前任山西省书记。偏头关城原先有四座城门,现仅存南门一座,其余三座不是毁于战火,就是后人因扩建而拆毁了。
城楼向北不远有一段200多米长的的城墙,是在嘉靖,万历年间进行增修的,并以青砖包砌,是仅存的明朝城墙遗物了。史书上说:偏头关城墙“周五里十几步,高三丈五尺,东西南三门,上建重楼。” 明洪武二年(1369)设太原五卫,镇西卫置偏头关;明宣德四年(1429),偏头关更置总兵官,辖营堡二十九个,设兵万余;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此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直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太原镇总兵移驻宁武关,100多年间偏头关一直处于军事上的鼎盛时期。
可是如今的关墙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失去了当年的作用,成为历史遗迹,古老的城墙现在却忍受着人们对它的破坏。古城墙被随意挖断,坼毁,让位置与现代的建筑。还有的人随意在墙面上面打洞建窑,让古城墙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了。
我们在路边拦了一辆环城小巴,上车每人一元,招手停。围着城转了半圈,来到偏关东南路边的一座山下,因为这里有称为偏头关之一景的凌霄塔,塔系为明代建筑,据有关碑文记载,塔创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始为七级。崇祯八年(1635)加高四级。清康熙十八年(1679)、咸丰七年(1857)均有维修,为砖石结构、八角形楼阁式空心雁塔。基座二层塔底部周长29米,塔高35米,外观形似文笔,故名“文笔凌霄”塔。从二层开始,每层四个窗洞。由内壁隐筑楼梯,现在保存完好。
站在山上,偏头关的全貌一览无遗:它西邻黄河谷地,东倚芦芽山脉北端的黑驼山,地形东仰西伏,因称偏头关,亦称偏关。
偏头关城城周近3公里,四面环山,形若覆盆。关外有四道边墙:第一道称大边,在关外60公里处,东起平鲁县崖头墩,西抵黄河,长15O公里,无墙而有藩篱。第二道称二边,在关外30公里,东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南至河曲县石梯隘口。这道边墙实际上是外长城的一部分。第三道在关东北15公里,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公里。第四道在关南1公里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今在黄河岸边桦林堡地段,尚存边墙约30公里,全部砖砌,高耸于河岸之上,甚为壮观。其余大部分夯土犹存。明时这关的防备严密性,比宁武、雁门二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下得山来,只见山下的县政府大楼门前的广场,有一群工人正在施工,原来是在安装广场的音乐喷泉。想想在如此缺水的黄土高原,形象工程还是无处不在啊!无语!
中午时分,我们离开了偏头关城,坐了去河曲的班车。沿路的两边不时有烽火台从车窗掠过。我也慢慢想明白了:长城的建造不但使当时的农耕民族精神上有了安全感,而且能够有效地遏制了游牧骑兵灵活快速的作战长处,使他们不得不弃马步而失去自己的优势。同时占据关内的统治者为了扩张领土和防御,在长城险要地段建筑关城,作为进出的必通之道,所以长城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有效的、必要的军事工程。
在晋北这片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土地,数不清的征战与杀伐曾在这里上演。李广、卫青、霍去病、周勃、李牧、郭子仪、李自成等名将都在这片土地上运筹帷幄,演绎过凯旋也演绎过铩羽。数风流人物俱往已,尘埃落定,只留下数不清的战争遗存,让后人凭吊扼腕。
我们是去离偏关县城十公里的桦林堡的。它位于偏关县天峰坪镇附近。曾经因拍过“啊!摇篮”而名声在外的桦林堡,据说是偏头关现存边墙最好最多的地方。
我们在公路上远远地就看到了城堡的样子,桦林堡犹如黄土高坡上的皇冠,屹立在远远的山梁顶上。四方形的台座保存完好。原来是它是河曲重要的一明代的屯兵堡,1949年3月,从河曲县划到了偏关县。
桦林堡和我们沿路看到的长城上的城堡一样,古老而荒废,只有南门上镶在门楼上面的“桦林堡”几个大字,在向我们说明了这里久远的历史。
靠北面的地方,还有保留下来的一座城门。从外面看,觉得还好,可是从城内看,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现在桦林堡的位置是在一个高台上,过去的偏关河从这里注入黄河,沿河道可以直驱偏关城下,所以桦林堡的战略意义,是为了防止河套匈奴的进犯。每年黄河上冻时节,桦林堡左近的长城便加强防务,防止匈奴骑兵踏冰渡河。
在村子里面遇到了一位村民,十分好客,站在高高的城墙上面,指点着周围的沟沟卯卯,向我们讲述过去桦林堡的历史。
他的家就在城墙根下边,是一个独立的小院,里面除了新做的房子外,还有一栋有2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院子里面种满了各种蔬菜;令我们惊奇的是:院子里面铺的青砖缝中间竟生长出一株株玉米来。
南门现在已经是一段残垣了,两边的城墙早已不见踪影。我们由保存着的马道登城观望,现在的南门楼的位置上是一座观音阁了。
村中原来有城隍庙、老爷庙和龙王庙,我们没有克意地去找,也没有看到,想必已经被废弃了。但是我们还是看得了两处古戏台和一处照壁。在它们身上,还是可以看到保存有大量完整精美的瓦当和砖雕。
从桦林堡到寺沟不远。下一个长坡就是。寺沟有一个护宁寺,当地人称大寺庙,简称大庙。我们是在接近黄昏的时候来到这里的。
寺沟大寺庙位于山西省偏关县城西25华里的寺沟村南,又称护宁寺,属元代建筑.寺庙坐落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据出版于1994年的<偏关县志>记载,护宁寺"面临长城,长城下是万丈悬崖,崖下滔滔黄河,恶浪翻滚.南有深涧,涧水潺潺,浪花飞溅.悬崖上长城蜿蜒曲折,山梁烽台成行排列,护宁古刹别致典雅,苍松翠柏,景色迷人。"
大庙在一条小路边,荒凉、破败、没有院子,长满了齐腿的茅草。
庙的面积不大,但十分精致,只有一进院落,左右严格对称,建造得十分紧凑。
寺院内原来有两株虬张的参天古柏,枝叶扶疏,亭亭如盖,一株尚存,可惜有一株近年则毁于雷电,被烧毁的一存躯干现在还残留在院子里面,一些树干也还留在附近。
侧殿旁有两通碑,一为道光时刻,一为咸丰时刻。道光碑上面说:“护宁寺者,河曲之古刹也。其地东踞桦林长城之巅,西眺麟州之野,下看黄河中流,仰瞻紫塞穹隆,俯临龙口雪浪,所谓天堑地险,此其会也。”可见古刹的地理位置的险要。
从实地来看,大殿、配殿、东厢、西厢,左文昌庙,右关帝庙,还有观音殿、地藏殿、瘟神庙、孤魂庙、龙王庙、山神庙等。正面大门的对面还有一座戏台。
在正门的两边分别对称地发布着钟楼和鼓楼,再两边是两间阁房,没有门窗,三个方向大墙上是彩绘的壁画。有的地方已经剥落了,露出了土墙上的砖。
残破的庙宇殿宇里面佛像泥胎已经荡然无存,但从这里我们不难想像当年一代一代的守边将士,一边警惕而忧惧地守护着烽火台,一边把自己对生活的期盼、对神的敬仰融化在这渺渺佛烟,晨钟暮鼓之中。是啊!当年神佛同聚,香火鼎盛的场面也只有存在历史的记忆中了。
望着寺外荒凉、空旷、单色调的黄土地,西边的落日正在把最后一抹余辉洒在黄河边上夯土长城遗址和烽燧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幅古朴雄浑而又精美绝伦的油画。
晚上,我们在黄河岸边的一处高台上扎营,前面是深谷幽幽的黄河大峡谷,河水喧哗着从谷底流淌着;悬崖下面的狭长的河滩地上面有一片田畦整齐的庄稼地。后面是夯土的长城残垣和一个个园锥柱体的烽火台,我们就夹在长城和黄河中间,放眼望去,看不到任何一个其他人。
当天正逢中秋佳节,晚上我们仨人坐在高高的山坡上,看着对面的内蒙境里的一个远远的小山村上空升起了一团一团的焰花,好久好久才能听到爆炸声传来。
头发mm把特意从偏关买的几样的月饼拿出来,掰开成三份、每人有一块。我细细地品尝着,顿时无语;此时此刻,有一番无名的滋味在心头慢慢蔓延起来……
请看其它各集:
徒步山西古长城(一):新广武城堡和旧广武城堡
徒步山西古长城(二):徒步猴儿岭长城
徒步山西古长城(三):阳方口、宁武关、利民堡
徒步山西古长城(四):口内外歇头场、南西口的古长城
徒步山西古长城(五):从利民堡到老营堡
徒步山西古长城(六):柏杨岭长城上遇毒蛇
徒步山西古长城(七):从清水河到老牛湾
徒步山西古长城(八):偏关、桦林堡、寺沟
徒步山西古长城(九):正在慢慢消失的长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