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一把歌词翻译(似乎错得不少,慢慢查慢慢改吧)。这首歌实际是很难翻译的,牵涉了太多的宗教知识。查了半天,现有的中文译文既少又不尽人意,实际英语母语的听众也颇有争论。
有所明白,但不明白的仍多。至少题目不好笼统译成“艺者之舞”,Mummers应是哑剧演员。哑剧(mumming)植根于古欧洲树木崇拜的民族中,那时哑剧演出时多由一群戴面具或化妆(如扎彩带)的人,拿着绿树枝,唱着歌,到邻居家里去,是对春天和丰收的祈祷。由此联想到土耳其和希腊的皮影戏,甚至中世纪的道德剧。
第一段描写春天里的自然景色,大概就是4月末5月初的时候吧,乔木和灌木都绿叶满枝了。我小时候在农村,就是割木叶的时节吧,把灌木嫩枝叶割下来放稻田里做肥料。中世纪的欧洲有崇拜自然的民族,春耕之前举行庆典,手拿绿树枝跳舞,或许是祈祷土地肥沃,粮食丰收。因为喜欢“树树梧桐叶落完”的歌词,还有“山山秋色,树树落晖”的诗句,所以把trees译成“树树”。
第二段描写春夜之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猫头鹰对着没气息的月亮呼唤,很有让死者复生的执着决心。没有呼吸,自然可说是“沉寂”,死了的月亮总该是冷的吧。热切地呼唤死而冷硬的东西,大有杜鹃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气概。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树影婆娑。这首歌似乎着重讲“影”和“舞”,两者都是庆典风俗的主要内容吧。很有些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里的元素:月,舞,影。
第三段写人的活动。我们整夜地逛,大概是作为哑剧演者,拿着树枝走家串户地跳舞。日以继夜,最后带回一个戴着花环的同性恋回来。garlend gay费了我很多心事和时间,难求甚解。问了一个在加拿大留学的朋友,给出了高雅而又符合历史的解释。原来古罗马,男同性恋很盛行,一度是贵族的特征,如在《红楼梦》里,贵族女人有丫鬟,男人有跟班的小子,宝玉和秦钟也有同性恋行为,估计并无贬义。这个头戴花环的人,应是上帝的使者或侍者,他是纯洁无瑕的灵者。这一段是副歌,反复唱。
第四段和第五段想象那位天使的作为,不过具体所指则不是一目了然。他会去荫蔽的小树林或果园中,把树的影子召唤出来。他会在那些遮天蔽日的树枝上扎上彩带(大概是指让它们长出树叶)。似乎是某种仪式。
第五段,天使(?)会用小提琴演奏民乐,会引来小鸟在林中唱。
第六段,舞蹈是真的,因为用的过去时。但不知道是人,是鸟,还是婆娑的树影? 应该是人吧,他们翩翩起舞,一会聚成环,一会排成行。或许是因为天使那么有能耐,大家围住他跳舞。天亮了,没了影子,曲终人散。
最后一段是对上帝的歌颂吧。他们把天使带到他的住处,那里有上帝造物的见证,春天的生机是主的杰作。这里的天使更多是一种象征,一种自然的力量,或许就是春回大地的力量:让树枝发芽吐绿叶,所谓彩带也是指枝繁叶茂的景象,让小鸟歌唱。最后的歌词,似乎是说天使就是那绽放的芽孢。在某种仪式中,会有个男子戴上花环扮演天使,然后大家围住他跳舞?
回过头来看题目,Mummers似乎不止是指哑剧演者,也包括万籁俱寂的春夜世界,是树影,是想象中的小鸟,是芽孢的开放,是叶的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