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糊涂书生

[原创]《书生闲话》致谢张简!45页888楼。

[复制链接]

45

主题

2366

回帖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6256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2-18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糊涂书生在2014-2-17 15:55:00的发言:
最近是真的有点忙,好久没来,论坛好冷清啊。
我发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写的书评,热闹一哈吧。
另外我想给在路上的朋友们奉送5本书,
希望送给真的喜欢小说喜欢文字的人,
希望我的小说可以陪伴你们在远行的路上!
根据报名情况送完为止。
我的QQ1010578506

是加QQ就有希望得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2218

回帖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56809

荣誉会员活跃会员现任版主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2-19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赠送俺一本,慢慢品味。

 

  看纸质读本比看电子版的书,更有韵味。我跟你同在东湖户外群。

Q号 369876757 微信 yangang6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2798

回帖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59404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楼外楼兄,你已经加了我,等我几天后回到武汉给你,最好来我公司拿,或者我快递给你。
带着我的小说去远行时,
你同时会有一场心灵自由的旅行!
相信我。
还剩下四本了。。。
微博7787739699 抖@地下商道书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2798

回帖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5940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忘却的记忆:王光林(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读《西十字街往事》感想

 

人的这一生缺了记忆还真是不够完整。

所以,在人类艺术史上激发人们无限遐想的文艺女神缪斯,说穿了,还是宙斯跟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Mnemosyune)私会的产物。根据神话,两人睡了九晚,效率很高,因为,他们给世人带来了九位优美的文艺女神,成为艺术灵感的代名词。

 

记忆与自传

 

谈及文学史,人们可以列举无数充满自传色彩的艺术经典。从《简爱》到《儿子与情人》,从《道林格雷的画像》到《追忆逝水年华》,人们都可以从中找到作者的影子。

所以有人说,一部英国文学史,就是一部自传的历史。

所以美国现代派作家斯坦因(Gertrude Stein)说: “一切皆是自传”。

问题是:如何理解自传?在西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读者和评论家对自传的兴趣越来越浓,这一方面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作家在探索自传的形式,或者说开始颠覆这种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评论家开始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方面去进行反思,这正应了英国作家王尔德在其名著《道林格雷的画像》一开始就说到的,“批评的最高形式和最低形式是自传式的批评”。

美国解构大师保罗·德曼在其一篇影响深远的论文《作为破相的自传》(Autobiography as De-facement) 中,谈及了他对自传的认识。在论文里,德曼对作为一种体裁来看待的自传流露出了鄙视。他认为,与悲剧或史诗或抒情诗相比,自传看上去总是名声不好,或给人一种自我表现或自我放纵的感觉。研究自传必然带来一些问题,如历史和分类问题。他认为,无论你写什么,你都会在作品里打下你的个性和经历的烙印,你无法控制。所有的创作都是自传。在德曼的眼里,自传不是一种体裁,而是一种阅读方式,它出现在所有的文本中。自传的人物就是一种拟人法(Prosopopia),一种虚构的从坟墓里发出来的声音,它再现了虚幻的人物、缺席者,或者已经故去的人物。比如华兹华斯的长诗《序曲》,我们可以把他读成自传,但是这跟阅读《简爱》之类的第一人称叙述的感觉还是不同,换句话说,虚构(fiction)还是写实(fact)是无法严格划分的。普鲁斯特的皇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在评论家热内特(Gérard Genette)看来,就是一部自传,因为经历了从巴特的“作者已死”,到福柯的“作者是什么”之后,作者与自传或传记之类的作品链接已经没那么密切了。

 

自传与文化

 

苏向明的作品,《西十字街往事》,也正落入这一反思过程。往事者,过去发生的事情也。汉语成语说,往事如烟。但是正如作家章诒和说的,往事并不如烟,有许多事情是抹不去的。读《诗经》时,我们永远难忘的是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了中年,人们对此感受可能更加深刻。物是人非,人们很多都只能停留在美好或难忘的记忆里。

但是,记忆也是有选择的。对于自传性的小说而言,最大的重构问题恐怕不在于是否曲解了历史真实,而在于对已发生了的故事的选择和认识。

是什么令《西十字街往事》的作者记忆深刻呢?作品开宗明义,毫不隐晦他的选择和反叛。年代:1985年,挫折:外婆去世,这还不算,南京大学勒令退学,为什么?读者会问,恐怕主人公自己也在反问,初恋情人自杀,就业碰壁,何处安生?何以安生?这种无助带来的心灵创伤伴随这主人公的成长,成了他挥之不去的记忆。

《西十字街往事》讲述的并非西十字街故事,而是来自西十字街的这个人对西十字街的观察,更多的是他自身的故事。对于心灵遭受创伤的人来说,这种记忆,或者回忆,充满了想象性,碎片性,是种心灵分裂的开始。他的内心充满了选择的矛盾。西十字街理应讲述西十字街的各种故事,但是《往事》还是把在南京大学读书和发生的事情穿插了进去,这跟书名和体例似乎并不协调,为什么?这是因为南京大学读书的这段期间,时间虽然很段,但却实实在在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他不愿意将其从他的记忆中抹杀,而在南京大学发生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也帮助读者集体回忆了一下80年代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那个年代,听邓丽君歌曲,跳迪斯科,跟外国人交往,今天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当年都被视作离经叛道行为。人们不禁感叹改革发展的步伐多快。

不管这部作品我们是叫它自传,还是自传式小说,都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离不开作者编选的故事,那些令他印象深刻,并引发读者共鸣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80年代的故事值得不断反思。反思性的生活故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尤其是遭受创伤的心灵。阅读这种生活故事,你会发现其中的矛盾,十分丰富的矛盾。它有助于读者去探索挖掘个人和集体的经历,故事的选择和忘却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过程。《西十字街往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那些被边缘化,遭到历史遗忘了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了解他们的心里历程。而对于我而言,感兴趣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经历的那些事和心里分裂,还有老街那些老的房子,老的街道,老的风俗,老的生态环境,因为雾霾已经雾的连月亮女神都看不透人间了。

 

(此为王教授读《西十字街往事》感想,具体书评后续,敬请期待!)

链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7-04-07/28029.html

微博7787739699 抖@地下商道书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3

主题

-583

回帖

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963
发表于 2014-2-24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并遥祝书生一切安好!
像彩霞一般辉煌 像白云一般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2798

回帖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59404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1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长小说与自我救赎——读苏向明小说《西十字街往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 剑 

   苏向明小说《西十字街往事》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有人生的大起大落、有中国历史的转型、有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的兴奋与困惑、有新时期人们最初接触西方文化的腼腆和尴尬、有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的苦与痛。这些都足以使这部小说成为关心这一段历史的广大读者青睐的读物。小说以一个成长在60-80年代的年轻人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示了那个年代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思想,更触及到个人灵魂深处的善与恶、叛逆和追求、理想和幻灭。这部小说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然而它更是一个灵魂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


   “成长小说”在西方是一个成熟的小说种类,它源于18世纪后期的德国,后来在欧美流行。作为小说,它追溯主人公的精神、心理、社会、道德各个层面的发展历程,主人公在小说发展过程中,逐渐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个人,因此,有时候这种小说也被称为“成年”小说。西方主要成长小说有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马克吐温的《哈克·芬历险记》、塞林格的《麦田守望着》和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在这些小说中,主人公常常因为不满和失落而离家,进入了社会和生活的“大课堂”。然而由于主人公的幼稚和无知,他往往陷入困境;同时由于生活的艰难和复杂,他的生活道路并不一帆风顺。在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之后,主人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逐渐建立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某种意义上讲,苏向明的《西十字街往事》就是一部成长小说。小说追述了主人公周小明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和步入社会的人生经历,但是故事主要突出了主人公两个方面的成长经历:爱情观和人生观。小说以大量笔墨叙述了小明的三次爱情经历,他尝尽了这里边的酸甜苦辣,经历了痛苦的生死离别。作为一个少年,周小明像那个时代的其他同龄人一样,对性充满了好奇,《冰山上的来客》之类的爱情电影可以使他心潮澎湃,在读《红楼梦》时所留意的也是里边的爱情描写,以及与性有关的段落。如果有机会,他还会沉迷于《少女之心》之类的违禁书籍。作为恋人,周小明充满了爆发力,有火山喷发的激情,特别是对李茹的初恋,使他体验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极乐境界。


也许我们可以说,周小明在中学时候所产生的爱情,仅仅是情窦初开,根本算不得什么是爱情。作为一个少年,周小明的心灵是脆弱的,他的思想是不成熟的。他向往着全新的生活,希望开启新的人生,但是他也容易受到伤害,容易走极端。小学里的一次惩罚(抄写三遍一份长达26页的检查)对他来说就像是一次心灵的车裂、精神的创伤。他感到愤怒和无助,他开始逃避这个所谓的无耻的成人世界,想要逃出去,或者逃到书本里去找到安慰。从本质上讲,周小明的逃避是一种青春期的叛逆,就像许多年轻人在某个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叛逆一样。他有许多理想,但是他的承受力有限,在社会现实和重重障碍面前变得无能为力,或者变得异常愤怒。


8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十字街”位于中国东部的一个古镇,在那个时代,这个传统文化的堡垒也逐渐吹来了西风,改变了那里的人们和那里的生活。在小说发展过程中,古镇逐渐商业化,已经没有了过去的淳朴,失去了那传统的童真。十字街就是全中国的缩影,随着市场经济全面进入中国,西方的思想、西方的人、西方的生活方式都在中国扎下了根,逐渐改变着中国的人文生态。


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新一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机会,为他们展示一个前景。那一代年轻人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努力,走出大山,走向大城市,甚至走向世界。周小明正是这种新动向的受益者,也是这种新潮流的弄潮儿。他满怀着希望,走进了大学,去学习外国语,接受西方带来的全新的思想。但是大学里的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那里教授的知识也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因此,一种失望的情绪又向他袭来,他又一次开始逃避,具体到他的大学生活就是逃课。他逃往自己的想象世界中,沉溺于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的文学创作运动。这一次他所遭受到的惩罚是退学。


在这一个时期,周小明逐渐了解了西方文学中的“垮掉的一代”,了解了西方社会的“边缘群体”。他意识到人类的队伍中有一群落伍者,这些人反叛、自闭、消极、颓废、甚至沦为罪犯。他视自己为这样一个被抛弃、被冷落、最终主动离世的人,开始了与主流世界彼此对峙的生存态势,甚至与之进行激烈的对抗。又一次,周小明显示出一种不成熟的人格,一种“愤青”似的叛逆心态。


然而,生活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打击所构成,应该说周小明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成长起来的。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进入中国,给当时相对封闭的中国带来了震撼的活力。西方人思想的开放,穿着的暴露,生活的灯红酒绿,对大学时期的周小明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逐渐混迹于外国人、留学生之中,出入夜总会,交黄皮肤的女朋友,沉浸在一种甜蜜和兴奋的狂乱之中。然而,小说也在反思,难道这就是爱情?这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情追求?


爱情对于周小明这个被社会抛弃、然后主动抛弃社会的人来说,只有一个意义:女孩是他展示叛逆和玩世不恭的途径。他与柳叶子和林睿的恋爱经历都没有给他什么真正的爱情,前者仅给他了伤害,后者仅是他对主流社会的报复。但是,他在与夏童的感情中逐渐找到了一种真实和真诚,他意识到他寻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抚慰和陪伴。风花雪月的爱情仅仅是一个掩饰,是一种逃避。在这些狂乱的感情生活中,他意识到只有灵魂的爱才是救赎。他意识到真正的爱情不在于有多么刺激,而在于它对灵魂的洗练,这也许就是他的成长。


周小明的成熟还包括他在人生观上的成熟:他不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他意识到,看破红尘、逃避社会的态度不是一个成熟的人生态度。正如小说作者苏向明所说:“个人的成长过程,在心理上、身体上、灵魂上,同时折射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彼此的反应、反叛等各种现象与本质的演变,这是我们人类历史的,自然界历史的,一部分”。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周小明逐渐从脆弱走向坚强,从思想走向行动。既然不能接受这个世界,就应该去改变世界。下海经商就是他积极参与社会和历史进程的一个举动,他意识到人生就是一场战争,只有奋斗才能创造出美好人生。


《西十字街往事》不仅勾画了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而且思考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重要的议题。它不但以生动的人物描写和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给一个时代进行了画像,而且使主人公在沉沦和逃避中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一个人的成长折射出一代人的成长,小说描写的经历有着它的普遍意义。

(此文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教授 博导)


微博7787739699 抖@地下商道书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2798

回帖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59404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十字街往事>,一个书评人的“陷阱”》

——谈苏向明小说的2点特殊性

                 作者:王小茨

 

 

前言:

一直受一位热心读者之托想给《西十字街往事》写一个书评,看着写着,最后意识到这是一个书评人的“陷阱”。

                        一

1957年,杰克·克鲁亚克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小说On The Road 《在路上》,演绎了一群对于社会规范和习俗的离经叛道者们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行为和追逐精神自由的故事。   

《在路上》成为了美国beatniks圣经般的经典读物,这部“注定属于年轻人的小说”,描述年轻人放浪不羁泡妞吸毒追逐梦想和自由的小说,最终普及为美国大、中学生几乎人手一本。克鲁亚克也因此,与金斯伯格等,成为了美国社会学史上和文学史上“beat generation”的著名代表。

“在路上”,成了一种远离世俗、追随内心、回归自然,甚至是实际上的“被通缉逃亡”的喻示象征。

2013年,苏向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On The West Cross Road——《西十字街往事》。

这个英文书名,是他自己翻译的。


这两个人,在国情社况、个性经历、文学天赋和创作手法上,相互间,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相同的是:两个人都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都以“自己糟糕、浑浊和痛苦的个性生命体验”,以极端虔诚的文学信仰方式,呈现了一代人的“懵懂、迷惘、沮丧、叛逆、被主流文化排斥抛弃坠入社会底层,或主动选择避世而独立的灵魂和身体自由,甚至沦为坏蛋或罪犯的行为事件和精神分裂状态”,表达了共同的对于当时社会规则和习俗的责疑和反叛,表达了共同的对于人性原始欲望的追逐和理想。

 “On The Road”——“在路上”的体验,对于克鲁亚克,是几年的放荡流浪,对于苏向明,是精神上一生的颠沛流离,更有具体而长达13年的身体上的极端的“在路上的状态”。

《西十字街往事》里有一句被作者重复了很多次的句子:

肮脏而活着。是我的宿命。


克鲁亚克,早已死了。而苏向明,这个中国大陆第一代留披肩发穿喇叭裤跳迪斯科舞的家伙,这个如今每天至少抽5包玉溪纸烟的家伙,依然在他的黑暗世界里,孤寂而优雅地燃烧着忽隐忽现的火光。我忽然明白:给他的小说做学究式的比较、归类,绝对是徒劳的。他的经历,太另类太离奇了。

                     二

“一个遗世独立,桀骜不驯的家伙”。这是苏向明的一个大学女同学的评说,在《序》里。

而苏向明本人的人生拼图,也确实是零碎散漫,甚至低贱和灰暗的:

七岁,大班因为自带桌凳,做四组的组长。

十岁,小学三年级全校大会做检查,进行他的“人生最后一次讲演”。

二十一岁,初恋情人自杀、外婆病逝、南京大学勒令退学。

二十二应聘屠宰工政审不通过,失业流浪,乡村代课老师,跳舞谈恋爱最后坐牢。

纸箱厂临时搬运工数月。

外县郊区中学英语代课老师数月。

本县海边农场乡村代课老师,教课英语、历史、地理、唱歌长达6年……拿着一半的工资,没有奖金没有补贴没有医保没有分房没有任何福利住在老鼠成群的破屋子里的6年。

三十岁,服装厂翻译,跟随意大利人做生意,纵横全国。

三十三岁,成品油公司执行经理,公关一座口岸城市里所有管理单位驱除所有商业竞争对手。

三十五岁,独闯上海滩赤手空拳做成品油生意。

三十八岁,牵涉到一桩官司,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在路上”生涯:流浪期间,做过家教老师、工厂出口部经理、外商驻华代理商,独立做汽摩零部件和辅助件的国际贸易。

“在路上”的第二年妻离子丧。

第三年2000年在郁达夫曾经栖居过的杭州,开始用钢笔一字一句地写《西十字街往事》,

2011年完成四部曲长篇系列小说《我的爱,无所相依》,共约200余万字。重病缠身,生活艰辛。

五十岁,自首。

……

他的一生,就是失业、流浪、“在路上”、临时工这些零散的状态组成的。

一个典型的郁达夫笔下的“零余人”的缩影。

这样一个命运多舛遍体鳞伤,却对于文学抱有一份近乎虔诚信仰一直在努力着的家伙,一个字一个字完成了他的四部曲系列长篇小说。

第一部:On The West Cross Road——《西十字街往事》。


托尔斯泰说过:Art is not a handicraft, it is the transmission of feeling the artist has experienced(艺术,不是一桩手工活儿,却是艺术家经历的感觉的传递),而司汤达是这样界定小说的:A novel is a mirror walking along a main road(小说,就是游走在大街上的一面镜子)。

所以:经历,是一个小说家的基础。经历,是一个小说家的资格。

《西十字街往事》后记里,作者这样说:

小说,是我们关于我们自身存在并经受着的这座世界的画像。小说,是我们给予我们同类的生命体们分享的经验、慰藉和希望。小说,是我们要给我们的孩子们讲述的一些传奇趣闻和笑话。小说,是我们期望传达给其他人的一个愉悦的氛围和一份真诚的善意。小说,是我们用自己生命的牺牲对于人类表达的一个虔诚的敬意。

后记的题目是:《半个小说人资格》。

这样的题目,看上去似有一种冒犯着的挑衅性,好像是这个生命历史一塌糊涂的家伙,故作谦逊的姿态给出的一个考题。我相信,这些不是他的本意。不是说他有多么宽容,而是他对与其他人竞赛似乎不感兴趣。

女人,他要追求最美的。小说,他要写出最好的。

恰恰是他这种与主流文化疏离或对峙着的“实际距离感”,是他这种狂傲而孤独的生命体验过程,使得他完成了独特的充盈着原始生命力的文字讲述。

一个生命体对于人类的讲述。一个关于女人和金钱的讲述。

                   三

“郁达夫式的文字,《教父》般的情怀”。

这是作者博客上自己的一句话书评。他还说过:他喜欢美剧《盾牌》和《黑道家族》。

郁达夫被尊为中国白话文小说第一人。擅长具有丰沛意像的精雅词句,以及情欲意念、行为表现和近乎颓废愉悦氛围的描述,细腻而撩拨人心。

Godfather,则演绎了一种人类边缘人群的凶险、悬疑、却也充满智慧和担当的家族道义精神和温馨的人文情怀。《盾牌》与《黑道家族》的情节演绎和情怀渲染,却是喧腾呼啸而下瀑布般庞杂而淋漓的视觉画面感!

作者在他的后记里这样说:“我在具体写作时,奉行着自创的“post-naturalism”三要素:

——“粗砺的真相感”

——“丰沛的影视画面印象”

——“怀有救赎企图的心灵和行为”

苏向明在他的58万字的《西十字街往事》上下部分(前卷、上卷;下卷、后卷),分别做了文学意义上的典型尝试。


上部分(前卷、上卷):有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卷。

作者自信而大胆地用一种近乎白描的讲述,一帧一帧画卷铺展开来的古镇周城的街景地貌,风俗人情,一个一个童趣美食故事,鲜灵魅惑的情境里,直接而不动声色地呈现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厉的发生:一个幼童的精神撕裂。

迷人的湛蓝的天幕下,贫瘠的古镇上,大人们单调而顽强地作息、劳碌着,孩子们懵懂而踉跄地行走着,体肤完美,内心沧桑!

选择一个7-10岁的孩子,作为小说的讲述视觉,选择用一个孩子的视觉,体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性的残暴和幼弱心灵的分裂,对于哪怕是一个成熟的世界级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挑战。然而,我们的作者却是从容、自信而语调温和的。

从容温和的白描语调,在宁静恬美的画境里,一个小孩子面对着整个大人世界的画境里,呈现出那些变异的人性的弱点!这种让人措不及防的震撼力,让阅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类生命的博爱、提醒和怜悯。而“外婆、小天井、石板巷、鸽子、小猫、雨天、文昌阁”等亲情、自然界、建筑物、小动物生灵们给予那颗孤寂心灵的抚慰,展示了贫瘠的世界里,生命体自身内在的以及生命体彼此之间的伟大的救赎力量。

作者没有一处在呐喊、指责,却更多呈现了一种特有的幽默用词和语调。然而这样宁静里的从容,鲜灵生动的幼弱生命本能的懵懂、幼稚,而又如野草般的强韧生命力和憧憬欲望,这种无声中的激烈跌宕的冲突、挣扎,让人潸然泪下。

作者是痛苦的,他用一张一张漂亮的膏药撕扯下来的方式,让人看见他鲜血淋漓的内心,提醒和劝诫着他的同胞们。

作者,用他优雅而从容的温情讲述,呈现人性的最恶:精神“车裂”!呈现出生动的小说人物心理分裂异化的精神分析过程;同时用舒曼画卷般的街景趣事,还有他连连遭遇的情事,表现了对于人性弱点的体谅和包容。


下部分(下卷、后卷):有如劈面泼洒下来的番茄酱。淋漓、惊悚、紧张、悬疑丛生。

作者完成了上部分的“灵魂情感篇”后,突然开始了他的“事件行动篇”——商战!

其实,这个下部分,才是作者作为小说家真正的野心!

——在和平时期的人类战争形式“商战”故事里,展示生命的智慧、境界、决断和行动力量。

“商战小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小说形式和内容,而一个亲历20年商战过程的人来写商战小说,却是罕见的。克鲁亚克、金斯伯格、还有郁达夫,他们与苏向明一样做过20多年的生意有过“商战行动者”的实际体验和本能吗?

在文学写作领域里,这个自负而骄狂的家伙,在做一个他要完成的挑战。

作者的这个野心,基于他手里握着的一件武器:他浸淫挣扎过的20年商战实践,拥有了具体而可触摸的“行业特性及技术细节”,这些“行业特性及技术细节”支撑着成为他的独特的商战小说的又一个讲述框架,一个“钢性的框架”,在于常见的家长里短的柔性的“情感框架”之外的。由此产生的小说事件的氛围和逻辑,是那些枯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的所谓“上市公司、房地产行业、勾结银行利用公关小姐贿赂官员”的“想象性言情性商战小说”难以企及的。

大批流行的商战小说家们会目瞪口呆:“哦,商战原来是这样的!”

而身为商战人的阅读者们,必定是如久旱逢甘霖了,因为里面有他们期望着的格局、境界、智慧、魄力、行动力和独创的商战手筋。他所展示的商战体验内容和手筋(危机处理手段),足可以成为大部分生意人当做必读的经商bible!

他的“商战”呈现着一种“紧张、残酷的战争格局”!

                       四

作者的文学野心昭然若揭了:

他期望用幼童的清澈的视觉,懵懂而幼稚的行为和人性本能欲望、再用商战人的智杀、悬疑、惊悚而庞杂的故事,形成“幼童”与“商战”的格局:

在这样两个极低和极高的生命维度之间,充盈地展示着人类生命过程里精神和肉体的极度体验、演绎着“人的存在”领域里的欲望和行为丰沛而灿烂的现象和本质!

作者施展了他小说能力上的文武两手:情感(上部分)与行动(下部分)。

情感抒情渲染与行动事件讲述,很难有人能做到横跨这两界而皆有成绩:既兼顾到文字、细节,也用力在情节和故事性上面。更要处理好氛围建立与讲述节奏之间的冲突等要素。但是,这位作者,他就那么霸道地干了。

人类生灵们,在他设置的“灵魂和商战的街巷里”,摸索、奔逃、挣扎、撕咬、和呻吟着。我们看见了他笔下的“灵与肉之舞”!

小说的结尾,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诗意的救赎”:他用毁灭性的失败来呈现他的无助和绝望,呈现“人性和事态的不可逆转的残酷性”。在这种形式上的戛然而止的失落感里,让阅读者自己领悟他展示的“真相感”,在黯然神伤的氛围里,点燃人们内心深藏着的那盏救赎的灯火。

                    五

文学,即是人学。

作者,用他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心灵和身体的实验,然后写出了他的小说。

   这样一个拥有成为小说家理想现实里极端倒霉的家伙,何其幸运!他经历了读书与商战两个领域,承受了中西两种文化的磨砺,他有天赋的观察和体验的敏锐度,又碰巧诞生和成长于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下!他承受过那个特殊时代的肆虐和摔打!

   时代、天赋、经历,三个因素偶然地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使得他的小说后记的篇名熠熠生辉:《半个小说人资格》!

他在后记里这样说:我曾经有这样一个理想:有那么一天,养一群鸽子,养一条狗,写一本很长很长很长好看的小说……

他黑暗的一生,可悲得好似左拉“实验小说”里的“样本”,他孤零零的肉身可怜地承受着他的征程里可能犯下的过错或罪过!他不在乎金钱、女人。他只在乎他的小说。

而让我们瞠目结舌的是:他,竟然真的写出了这些小说!

在暗淡孤寂的夜里,在这些缠绵、清丽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听到了他那凄厉的一声呐喊“我的爱,无所相依”……           

“时代、天赋、经历”,三个因素偶然地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暂且假定:他是缺乏所谓的文学天赋的。而且,他少年青年时期的文学修养也忽视不计。于是,我们遭遇了2个问题:

第一:谁有他这样的“洋派”?

他进入南京大学学过英文读过英美文学。这种学养经历并不鲜见,然而,成名的文学大家们,有谁身在激烈而残酷的商战里搏杀20余年?大部分又是直接与西方人交道亲历中西文化影响着,由此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的他,体验和观察世界的视觉是怎样的呢?

“生意人”,让他与大部分小说家们,有了一个区别。

第二:谁有他这样的“另类”?

有谁被名牌大学扫地出门从此在世间没有获得一份正经的职称和工作?有谁与这座世界有过实际上的长达13年的“在路上”的对峙状态?那样一种孤寂而绝望的心灵和生存体验是怎样的呢?

“在路上”,让他与绝大部分小说家们,有了一个区别。


“时代、天赋、经历”,这三个因素同时都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了?

仅仅是面对他个人经历的这两点特殊性:“洋派”和“另类”,尝试比照、归类等学究式分析方式,我们的书评都注定是失败的。  

我们只能面对和亲近他的作品本身。

On The Road,到On The West Cross Road,我们面对着这样一部小说——《西十字街往事》。以及这样一位怪诞的作者。

他是一个社会的坏蛋。

他是一个文学的英雄。

微博7787739699 抖@地下商道书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2798

回帖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59404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1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朗诵:外婆的汤圆——《西十字街往事》节选文字版 原书P135


《外婆的薄脆园子》

 

  我八岁的那个年节里,吃了一碗八个“薄脆圆子”,外婆亲手包的糯米汤圆儿。

 

  童年年节的印象,总是伴随着阴霾灰沉的天气,巷子口上时而传来的炸炒米的嘭嘭闷响,有时一两声突兀的鞭炮,好似一下一下刹那间把天空撕扯成了条条的丝缕儿散开去;偶尔横掠过小天井上方的鸽群,在无垠的干寒清冽里发出尖锐飘忽的哨音,才让蜷缩在堂屋门后的我,稍感到一丁点儿兴奋的活气。

 

  这样年末冬深的寒假里,小院落已然是冰彻寒浸的天地。

 

  东南角文昌阁的楼下,孤零零的梨树枯干再没有了那一树瑟瑟的白艳;黄龙雕刻的荷花缸蹲伏在墙角,几张黄叶覆盖着一池黑泥;对面围墙上再没有丝瓜葡萄探头伸脑那一颤一颤的枝蔓轻灵;天井中央四棵并立的泡桐有如高矗光秃的电线杆子,冷瘦得栖息不了一只麻雀;西南墙下,苦楝树的枝桠,失去了蓬蓬郁郁的绿意,余下单调的苍黄,再无湛蓝天幕下曼妙多姿细碎的剪影图景,间或有枯枝在风中折断的脆响;花圃里残败断茎的一串红的根子,仿佛扎在皮囊上的一排排断针;唯有壮硕疯长的一株玫瑰和一株月季的枝头剩余了几朵花蕾,红艳艳粉嫩嫩裸露在冬寒里。

 

  满院地面上的小砖儿,也冻裂成一道一道青灰的口子,有如撕开的伤口在肆虐的北风下浸淫而无助。

这样的寂静苦寒里,我会躲在堂屋的门后,守在煤炭炉子的旁边,听外面的鸽哨风音,听身侧嗤儿嗤儿悠然而起的水壶声响,听东厢房里外婆不紧不慢吸了水烟咕噜咕噜的动静。

 

  忽而小花猫跳到我的膝上,我便顺势捋着它温软的皮毛,看它懒洋洋惬意地伸长了腰身趴伏下去,看百年老屋窗棂上雨痕浸染的白纸被风吹得鼓鼓的样子,看幽暗的东厢房里,外婆手中细长的草捻子一明一灭。

这样漫长的日子里,我很期盼过年。

 

  大年初一,天天远行上班的妈妈,夜夜开会不归的爸爸,会安稳地呆在家里一天。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会吃到外婆包的“薄脆圆子”。


  外婆做的汤圆,与寻常人家的自然有些不同。

 

  外婆的娘家原是开烟行的,算是周城的大户,后来嫁给了先是国民党中将后来退役行商的外公,往来于沪上苏杭。小脚的外婆是周城少有的读了私塾学堂的女子,读书知礼,竟然还识得一些洋文。如此的渊源,我们家,也便有了几种美食的传承。

 

  “薄脆圆子”,是其中之一。


  “薄脆圆子”,其实很费一番功夫和财力。

 

  首先需要了我的站功,和外婆的零花钱。南校右侧进去的巷子往裤裆巷的半途,便是杵米的小坊,在那个剃头店的后门。

 

  黑黢黢狭窄的小屋里,我要去排队,往往是一站,便是一整天。

 

  一般是头天下午排队到翌日的黄昏,我傻愣愣站着,脚下夹着个米桶,不敢离开。半步半步地往前挪动,怕人插队,中途上了厕所,也是一路狂奔好像逃命一样。

 

  满屋子白粉飞扬,呛得我鼻子眼睛好似遭了雪崩。僵硬麻木地站在严寒里,看裹着围布的人手扶着栏杆踩踏了圆滚滚房梁一般厚重的圆木杵,轰隆轰隆一下一下砸进米臼里去,一震一震把泡湿又晒干的糯米碾成了粉末。

 

  我尚年幼,却是懂得这个一夜是很值得一站的。

微博7787739699 抖@地下商道书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2798

回帖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59404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1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日里,难得有一顿好菜。

 

  虽说是每个礼拜便有半斤的红烧肉,而且添加了许多毛豆或青菜叶子,极大地扩大了那个肉味。可到了下午,我家也从未有过剩余的肉汤剩菜去吃一顿炒饭,更多的时候是用酱油把包菜炒得焦黄发出一点类似肉的香味儿。

 

  我知道这个“薄脆圆子”,值得期待。

 

  外婆做这个汤圆儿,是很费了一番心神的。美食,既是一种讲究的好吃食,也算是一种文化吧。

 

  “皮”“馅”“皿”,三讲究。

 

  外婆解放后,做过周城小学的教员,所以有一份12块6毛的退休工资。她习惯抽烟喝茶,倒也不是很够用。时常见得她老人家坐在东厢房的书桌前噼噼啪啪打着算盘,工工整整记了日支。

 

  月头上吸了飞马黄金叶,中旬和月末,只能是劳动和恒大了,逢年过节才抽上几包大前门。茶叶大多是便宜的绿茶末子,甚或间杂了细末的树枝儿,只是那个泡茶的水肯定用天水。一点含糊不得。小天井里的两座大水缸,便是承了那屋檐下的滴水竹,专门用来泡茶的。

 

  外婆后来吸上了水烟,时常又用荷叶替代了茶叶,为了省钱。

 

  可为了这顿大年初一的“薄脆圆子”,外婆坚持用纯纯的糯米,不掺小米。

 

  汤圆的皮儿,擀面杖一擀,薄薄柔润白嫩细滑,一点也不艮糙,下得滚沸的水去,波上波下“养”上几分钟,不易破损。绵韧细腻,入口融化。

 

  汤圆的馅儿,自是从西街深处那个副食店买来的麻糕制成的,周城人唤作“麻切”。

 

  麻切,有点类似桃酥,只是呈了方形。有时候也加上一点圆圆的麻饼儿,那个麻饼上面有黑黑的芝麻,一起用擀面杖压碎了碾磨成碎末,再加上红糖和猪油,放进锅里小炒一会儿,揉捏成肉圆一般结实的样子,包成汤圆后,犹如扬州红烧狮子头的大小,直径有半只烟盒那样的规模。普通人家的汤圆馅儿,总是随意搅合了塞进去,或是少油,或是少糖,更是没有经过一番小炒碾熟,总是干乏易散,少却了那种甜润和韧韧的咬劲儿。

 

  汤圆的盛器,一律是外婆从东厢房里间的漆皮黑箱子里拿出来的,白瓷青花鎏金的小碗。

 

  这样的一只小碗,盛满白嫩如玉的“薄脆圆子”,“养”在热气腾腾的汤水里,在清冽孤清的早晨端到面前:一咬、柔薄、酥软、喷香!

 

  平日里与外婆没有什么言语沟通的爸爸,也忍不住连连说“好吃!好吃”!

 

  我八岁那个春节的初一早晨,吃了8个那样的“薄脆圆子”,成为了我们家的一段美谈。

 

  “我孙子欢喜(喜欢)吃糯米,八岁就吃了8个“薄脆圆子”,能吃!”外婆后来逢人便那样夸赞我。


 

  我抹了嘴巴,站到小天井里,直挺着腰身,浑身暖融融的。忽而联想到西街上一溜手推车木板下睡卧在地上卖生姜的山东人,耳听得巷子里,有讨饭的安徽人挨家挨户在敲门。

 

  “为什么年关大节总是在阴冷萧杀的冬寒里?”

我多么想自己刚才应该少吃几颗,省下来给上门讨饭的人,给卖生姜没回家过年的人。

 

  可是,家里已经没有了,我一年里也只吃了这么一碗!一时间,我有些恍惚:我不知道应该是欣喜,还是应该伤悲。

 

 


 

 

微博7787739699 抖@地下商道书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5-22 05:50 , Processed in 0.0655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