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望江兴叹

冬行

[复制链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为通,即可不论平仄。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缘于和朋友的聊天.有朋友问我,古诗词已经过时了,而且对现在的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多了,对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冲击太大,要多接受新鲜事物。把时间用于古典诗词的学习创作上,是不是太浪费了。

    我想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如同京剧吧,虽然现在受众少了,但是还是在传承和发展,而且我认为一直会流传下去的。它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古诗词,虽然盛极而衰,但是现在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现在古诗词的爱好者越来越多了。有的结合当今的时势,创作出了非常好的作品。许多地方每年也举行古诗词比赛,例如湖北的"第五届黄鹤楼诗词大赛"吸引了许多诗词爱好者的参与。我们平时写文章,仍然有许多优秀的诗句被引用.在教育孩子的课文中,古诗词占有一定的分量等。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可以这么说,诗词就是历史的写照,只是和《史记》等表现方式不一样,是诗意的历史记录。虽然现代诗现在占有文学中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我认为古诗词和现代诗是会共存的。

    当然,古典诗词由于格律的约束,制约了自己的发展,也让许多想学习它的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肯下工夫,掌握一定规律,是并不难的,而且其中的魅力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现在说古诗词,当然要继承和发展它的精髓,格律是要讲究的,不将格律就不成其为古诗词了。但是也要学习古人的变通精神,要形式服务于内容,不要因为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就是说要以诗意为重.古诗词还是可以表现日常生活的.本来诗词中许多就是对当时生活的写照.过去可以,现在也一样可以。当然,时代是发展的,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但是作为一个古诗词爱好者,我还是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上面,愿意对它的传承和发展做点努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相信,古诗词这朵奇葩会开得越来越鲜艳的。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明张綖:“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清王士祯加以补充道:“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见《花草蒙拾》)这些从宏观角度概括宋词中两川主要艺术风格,而以秦观、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为其代表作者。这几乎已成为宋词研究中的通论。前代论词者多崇尚婉约而以豪放为别调,近世论者则有独推豪放为积极而以婉约为低靡。那些硬把宋代词人划分为对立的两派并在其间强分优劣的,均不免有其片面性或属机械论,有些学者完全否论两种风格流派的存在,也似矫枉过正。按词中之豪放与婉约乃属艺术风格范畴,犹南宋严羽论诗“大概”有“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清姚鼐论散文风格之分阳刚与阴柔,近世王国维论美学之有宏壮与优美。两种概念本身有着相当的模糊性,两者相互关系也是辩证的,并非壁垒分明。宋代词人之分派乃后人参照其代表作品的主要特色而作大概的归纳,不是说其作品都是清一色,不妨碍他们创作或欣赏多种艺术风格,尤其大作家往往是多面手,更不是说婉约、豪放之外,词坛别无其他艺术风格存在。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南北宋之际《许彦周诗话》载女仙诗:“湖水团团夜如境,碧树红花相掩映。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并评云:“亦婉约可爱。”此诗情调一如小词。“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擅胜场,大体上都可归诸婉约范畴。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因之,形成一种观念,词就应是这个样子的。北宋中期时人曾说:苏轼的“以诗为词”为“要非本色”(见陈师道《后山诗话》);秦观“诗似小词”,苏轼“小词似诗”(见《王直方诗话》)。“本色”“小词”之论当属婉约派的主张。李清照“别是一家”说中认为只有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始能知之”(《词论》),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约一宗,虽然贺铸以至李清照都有并不婉约之作。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标举的作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说是对婉约艺术手法的一个总结。
    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及宋未周密、张炎等一些词章。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有些论者对原来也许并无专门寄托的委婉隐约之词,也深求其微言大义,如清代词论家张惠言《词选》评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句句为之落实时事,以为讽喻政治,那就不免穿凿附会,反而缩小这些词作的感慨万端而难以名状的典型意义。
    婉约词自有其思想艺术价值,已见上文。然而有些词人把它作为凝固程式,不许逾越,以至所作千篇一律,或者过于追求曲折隐微以至令人费解,这就走到创作的穷途了。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沙》),已见豪气。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五言”。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
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又其《与鲜于子骏书》云: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
歌子,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这了说明他有意识地在当时盛行柔婉之风的词坛别开生面。这里谈到的近作当即其《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词中抒写自己“亲射虎,看孙郎”的豪概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与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及“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壮词”先后映辉。
    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然而可以看到,苏轼的审美观念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淡妆浓抹总相宜”,“端庄杂流丽,风健含婀娜”。他是崇尚自由而不拘一格的。他提倡豪放是崇尚自由的一种表现,然也不拘泥于豪放一格。如所作《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即为王士禛《花草蒙拾》称为“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有些豪放词的作者气度才力不足而虚张声势,徒事叫嚣,或堆砌过多典故,也流于偏失了。
    总之宋词中婉约、豪放两种风格流派的灿烂存在,两者中词人又各有不同的个性特色,加上兼综两格而独自名家如姜夔的“清空骚雅”等等,使词坛呈现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还应看到,两种风格既有区别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上乘词作的风格即有偏胜,往往豪放而含蕴深婉,并非一味叫嚣,力竭声嘶;婉约而清新流畅、隐有豪气潜转,不是半吞半吐,萎弱不振。辛弃疾《沁园春》云:“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董士锡说秦观词云:“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介存斋论词杂著》引)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秦观、晏几道“谈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刘过词为辛弃疾词“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婉转”。可见峥嵘生妩媚、平易清浅而深致永味,乃辛弃疾、秦观等豪放、婉约词的极诣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择调,又称“择腔”,指填词对词调的选择。我们知道词调多达千种以上,不同的词调适合表达不同的声情。常用的约有二三百个,有的适合表达喜乐,有的适合表现哀伤;有的婉转缠绵,有的激昂慷慨;有的节促音繁,高亢激越,有的音曼声徐,从容悠闲。对此,填词者要有一般性的了解,动笔前要根据自己将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对词调加以选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4 16:38:06编辑过]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调之声情,与调之长短、句之奇偶配制、平仄安排、韵脚疏密等都有关系。如长调词《沁园春》,多用一字逗领起四言偶句,适于铺排,间以七言单句,疏宕急转;仄收上扬停顿,平收低抑押韵,富于起伏变化,流畅灵动,便于抒写豪迈气慨和壮阔襟抱,苏轼、辛弃疾、刘克庄等豪放派词人多喜用之。又如《满江红》、《六州歌头》、《念奴娇》、《贺新郎》一类激昂慷慨的腔调,宜用于抒写壮烈怀抱、豪放情感;《木兰花慢》、《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类和谐婉转的腔调,则宜叙写缠绵悱恻之情;而《寿楼春》虽含“寿”字,却与喜庆无关,其调哀婉,适合表达悲伤的感情,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多读前人词作,其调之适合表达某种声情,自不难体味。杨缵《作词五要》中说:“第一要择腔。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把择调列为五要之首。然而,实际上宋人填词大都并不顾及腔调声情,因为一般词人填词即如作诗,言志、抒情、叙事、状物而已,主要不是为了歌唱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词有不同的格调。这里说的“格调”是指所谓“本色调”而外的其他几种主要的语体风格,虽然不是“词律”上的要求,作为词的一种特点,也略作介绍。
    我们知道,词之先,早有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古体诗、近体诗和散文等文学体式,故词之作,在语体风格上不能不受到别体诗文的影响。加之宋代词风大变,“婉约”与“豪放”双轨发展,苏轼、辛弃疾等人有时干脆“以诗入词”或“以文入词”,因此,词具有不同的格调是很自然的。“本色词”而外,大体还有五种格调。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楚辞格调。此格肇始于豪放派大家辛弃疾。他模仿楚辞语体,句中或句末多用“兮”(xī音西)和“些”(suò音所去声)字(均语助词)。如:
辛弃疾 醉翁操·叙别
    长松,之风,如公,肯从余,山中。人心与吾兮谁同?湛湛千里之江,上有枫。噫送子于东,望君之门兮九重。女无悦己,谁适为容。
不龟手药,或一朝兮取封。昔与游兮皆童,我独穷兮今翁。一鱼兮一龙,劳心兮忡忡。噫命与时逢。子取之食兮万钟。
辛弃疾 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此去,流昏涨腻,生篷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路险兮,山高些,愧余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箪瓢些。
两词全拟楚辞格调。南宋末蒋捷也仿辛词写过一阕楚辞格调的《水龙吟》,“后遂无问津者”。
2.民歌格调。

    此格语言自然、流畅、谐婉、通俗,内容多写情思。如:刘禹锡·竹枝(选二)
山桃山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浓愁。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牛希济·生查子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无名氏·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出日头。
    刘禹锡的《竹枝》词,格律上全同七言绝句,亦入唐诗,而格调全拟民歌。牛希济的《生查子》纯以词的形式写作,富于民歌情调,意境比较开朗,感情也比较纯朴。无名氏的《菩萨蛮》属于敦煌曲子词,其写法、语言与汉代乐府民歌《上邪》很相似。
3.古文格调。

    此格平仄灵活,全用散句,且模仿古文,语言简朴,多用虚字如“之”、“乎”、“者”、“也”、“矣”、“耳”之类。内容上多用来说理。如:苏轼哨遍·隐括陶渊明《归来去辞》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今年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例如刘克庄《哨遍》隐括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辛弃疾《哨遍》隐括庄周《秋水》等,均系古文格调。又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使杯勿近》、刘过《沁园春·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虽词调格律严整,但多用散文法,写对话,讲道理,亦是古文格调的词。
4.白话格调。

    与古文格调相反,有的词多用白话,亦备一格。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都有大量使用白话入词的作品。仅举一例,如:秦观·品令
幸自得,一分索强,教人难吃。好好地,恶了十来日。恰而今,较些不?须管啜持教笑,又也何须肐织?衠倚赖脸儿得人惜。放软顽,道不得!
    加着重点号的均为当时口语,当时人读来自然明白如话,与古文格调截然不同。这启发我们,当代人作词,也完全可以使用白话、口语,并不是非用文言不可。
5.书信格调。

    白居易曾作排律《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词中亦有代书一格。如:顾贞观·金缕曲二阕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籍?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竟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添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从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曰:“华峰《贺新郎》(即金缕曲)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此二词深得书信格调,故陈氏有“非正声”(即非“本色调”)之语,正说明别是一格。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的对仗,原则上无固定要求。如逢偶句,或对或不对全凭作者安排。有些词中有适合用对仗的语句,词人们习惯用对仗也便常常用之,但在平仄、用字和位置上比律诗对仗宽得多,不用亦可,不为违律。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1.对仗不限平仄。

    律诗的对仗,平仄必须相对(对立、相反); 词则不拘,亦可以平对平、以仄对仄。如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为对。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以“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为对。晏殊《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以“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为对。多以平对平,以仄对仄。
2.对仗不避同字。

    古体诗偶尔可以以同字相对,近体诗除“掉字格”(以同字当句自对)外,是不允许同字相对的。词则不拘,同字相对亦可。如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两个“如”同字为对。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是”同字为对。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两个“有”同字为对。
3.对仗位置不定。

    律诗以中间两联全用对仗为正格。词多为长短句,所以必须是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才有可能配成对仗。词人们往往习惯于每阕开头两句用对仗。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晏珠《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又《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是上片或下片开头两句用对仗。
    也有其他位置上用对仗的,因可以构成对仗的位置而不同。如《满江红》一调中的两组七字句,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浣溪沙》一调中下片前两个七字句,周邦彦的“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朱敦儒的“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成酸。”都习惯用对仗。
以上所举各调,有人用了对仗,有人则不用;有人同调此词中此两句用了对仗,彼词中此两句却不用。或出于修辞需要,或出于相互模仿。总之,词的对仗,随意性很强。
有一种“隔句对”是律诗中不曾有的,而词中却常用之。如《沁园春》调“一字逗”下四个四字句,词人们往往喜用“隔句对”。此类用例比较普遍。

     沈义父《乐府指迷》指出:“遇两句可作对,便须对。”王骥德《曲律》指出:“当对不对,谓之草率;不当对而对,谓之矫强。”词之是否作对,全在作者应用之妙。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

主题

4811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3024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哥辛苦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的对仗,原则上无固定要求。如逢偶句,或对或不对全凭作者安排。有些词中有适合用对仗的语句,词人们习惯用对仗也便常常用之,但在平仄、用字和位置上比律诗对仗宽得多,不用亦可,不为违律。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1.对仗不限平仄。

    律诗的对仗,平仄必须相对(对立、相反); 词则不拘,亦可以平对平、以仄对仄。如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为对。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以“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为对。晏殊《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以“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为对。多以平对平,以仄对仄。
2.对仗不避同字。

    古体诗偶尔可以以同字相对,近体诗除“掉字格”(以同字当句自对)外,是不允许同字相对的。词则不拘,同字相对亦可。如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两个“如”同字为对。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是”同字为对。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两个“有”同字为对。
3.对仗位置不定。

    律诗以中间两联全用对仗为正格。词多为长短句,所以必须是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才有可能配成对仗。词人们往往习惯于每阕开头两句用对仗。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晏珠《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又《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是上片或下片开头两句用对仗。
    也有其他位置上用对仗的,因可以构成对仗的位置而不同。如《满江红》一调中的两组七字句,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浣溪沙》一调中下片前两个七字句,周邦彦的“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朱敦儒的“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成酸。”都习惯用对仗。
以上所举各调,有人用了对仗,有人则不用;有人同调此词中此两句用了对仗,彼词中此两句却不用。或出于修辞需要,或出于相互模仿。总之,词的对仗,随意性很强。
有一种“隔句对”是律诗中不曾有的,而词中却常用之。如《沁园春》调“一字逗”下四个四字句,词人们往往喜用“隔句对”。此类用例比较普遍。

     沈义父《乐府指迷》指出:“遇两句可作对,便须对。”王骥德《曲律》指出:“当对不对,谓之草率;不当对而对,谓之矫强。”词之是否作对,全在作者应用之妙。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的平仄——说说写诗填词之十五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或三言、四言,或五言、六言、七言,也有杂言的,如杂古,近体诗主要为五言、七言两种,句式整齐。词则不然,少则一言、二言、三言,或者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多则八言、九言、十言,最多十一言,多种句式,富于变化。有些调比较整齐,如《生查子》五言八句、《玉楼春》七言八句,形式类同五律、七律,而绝大多数则为参差不齐的长短句。近体诗全用律句;词产生在近体诗之后,受近体诗影响也多用律句,但也常用拗句。近体诗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平仄是按对粘规则安排的,一般不可改变。词因其句子长短不一,又可用拗句,故其平仄是由调决定的,不同词调有不同的字数、句式,平仄安排也不相同,是固定的。因此,词的平仄,相对比近体诗的平仄还要严。其句法特点,分述如下: 
1.一至四字句。
    一字句。用平声。如《十六字令》首句。蔡伸《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
    一字句很少见。但有一种特殊的句法——也是词的特殊句法——“一字逗”,则比较常见。从完整的句子来看,一般出现在五言句,或是八言句中。诗的五言句,语义节奏通常是二二一,如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或二一二,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而词中有的五言句则不然,有时其语义节奏可以是上一下四,首一字之后加“停顿”,这就是“一字逗”。八言“一字逗”则为上一下七,由首一字领起下面七字。故“一字逗”的首一字又称“领字”。如苏拭《水龙吟》:“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其中“念”、“有”都是“一字逗”句式中的“领字”。有的词调规定某句必须用“一字逗”。如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上片)“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下片)“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可以看出:“一字逗”句中的“领字”都属仄类,且以专用去声为正例,是其特点。
八言句中的“一字逗”,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正\江涵秋影雁初飞”等,“对”、“但”、“正”也都属“一字逗”。
2.二字句。
    “平仄”式。如韦应物《调笑》叠句:“胡马,胡马,远放燕文山下。”李清照《如梦令》叠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平平”式。如周邦彦《满庭芳》:“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满庭芳》中二字句一般押韵。周词中“年”与“椽”相押。李清照《风凰台上忆吹萧》:“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休”字亦押韵。
3.三字句。平仄格式常见的有三种:
    “平平仄”。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蔡伸《苍梧谣》:“人何在?桂影自蝉娟。”
“平仄仄”。如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又《醉桃源》:“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仄平平”。如李清照《摊破院溪沙》:“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还有“仄仄平”和拗句“仄平仄”、“仄仄仄”,不再举例

4.四字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平仄”。如曼殊《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仄平”。如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矾》:“扁舟去作江南客,放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两种句式,“一三”可以不论,可作“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力避“仄平仄仄”;可作“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偶亦可作“仄仄仄平”(尽量避之)。以不拗为宜。
其中“仄平平仄”式,第一字以用仄为正格,偶可用平,第三字必平,不可仄。如李白《忆秦娥》上下片末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灞”、“汉”用于第一字,均仄声;“伤”、“陵”(后一句)用于第三字,均平声。此调上下片末四字以“仄平平仄”为标准格式。
    还有拗句格“平仄平仄”和“仄平仄平”式,不再举例。
    四字句常常连用,还往往构成对仗。如《沁园春》调,后文将专门谈及。
5.五和六字句。
    五字句。通常就是五言律句。
    仍“平平仄仄平”。此式词中罕见。
    “平平仄仄”,如温庭筠《菩萨蛮》:“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又“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仄平平仄”,如牛希济《生查子》:“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仄仄平平”,如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五言句“平平仄仄”式应予注意,如果属于“一字逗”,则第一字必仄,而第二、第四字却可以灵活处理,即变为“仄平仄”式,可将后四字视为一个四字句,四字句则可以“一三不论”。如《沁园春》调中的五言“一字逗”句。
    五言句“平平仄仄平”式为罕见。但是,其变格“一三不论”后可作“平平仄平”(第一字宜仄,第三字必平),则是词中特有的句式,如温庭筠《菩萨蛮》调上下片末句:“弄妆梳洗迟”、“双双金鹧鸪”;“雁飞残月天”、“玉钗头上风”;“暂来还别离”(“别”,入声)、“月明
    花满枝”;“雨睛红满枝”、“玉关音信稀”;“觉来闻晓莺”、“镜中蝉鬓轻”等共十五阕,每阕两个“平平仄平”句,无一破格,且第一字基本上用仄声,可见词的平厌比近体诗还要严格。
    五字句还有拗句“仄仄平仄”。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式多用于《水调歌头》首句。
    近体诗五言变体律句“平平仄平仄”,词中亦有所用,但不常见。
6.六字句。
    基本上是在四字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平起的加“仄”,仄起的加“平”。
“仄平仄”。如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合”、“缺”入声)此式多作“仄平平平仄”,即第五字多用平声。
    “平仄平平”。如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好古《清平乐》:“柁楼才转前湾,云山万点江南。点点尽堪肠断,行人休望长安。”
    “仄仄平平仄”(第三字宜仄,第五字必平)。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如否?应是绿肥红瘦。”陆游《谢池春》:“曾是气吞残虏。”这是一种特殊的常见的六言律句。
    “平平仄平仄”(第三字必平)。这是一种特殊拗句,常用于《念奴娇》上下片的结句。如苏轼《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杰”入声)陈亮《登多景楼》:“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场。”还有“平平仄仄平仄”式,也较常见。
    六字句也常常连用,如《如梦令》、《清平乐》、《西江月》、《水调歌头》等调。连用时,往往配成对仗。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六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上二下四,或读成上四下二。也有的可作上三下三。如晁补之《水龙吟》:“高歌下、青天半。”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更吹落、星如雨。”也可以断为两个三字句,多作“仄,平平仄”。
7.七字句。
    词的七字句最常见的就是近体诗的七言律句。有四种句式: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含有七字句的词中随处可见,不一一举例。
    与五字句类似,七言变体律句“仄平平仄平仄”,词中亦时有所用。如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无数杨花过无影。”贺铸《青玉案》:“彩笔新题断肠句。”
七字句的节奏大都作上四下三,也有的可作上三下四。如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辛句读作:“更能消、几番风雨”。张句读作:“怅秋风、连营画角。”秦句分别读作:“便胜却、人间无数”;“又岂在、朝朝暮暮”。节奏均为上三下四,这是与近体诗中七言句所不同的。
8.八至十一字句。
    八字以上,一般都是由两句复合而成的,其平仄形式前面均己谈到。八字句有的是上三下五,有的是上一下七。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为上三下五式(三字逗)。刘克庄《满江红·迭宋惠父入江西幕》:“向\幼安宣子顶头行,方奇特。”为上一下七式(一宇逗)。
八字句也有上二下六的句式,很少见,兹不举例。
9.九字句。
    有上三下六、上二下七、上六下三、上四下五等句法。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为上三下六。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上二下七。周邦彦《虞美人》:“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为上六下三。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为上四下五。
10.十字句。罕见。
11.十一字句。

    有上六下五和上四下七两种句法。如《水调歌头》一调,苏轼《丙辰中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王以宁《呈汉阳使君》:“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以上二例,亦可视作十一字为两句。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的格律——说说写诗填词之十四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词的格律比诗的格律更复杂些,但也有比诗更宽的一面。

    词有声律、韵律和结构的要求,并有其独特的规律。《钦定词谱》在其御制词谱序中有如下叙述:“夫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可以说这就是词律的精辟概括。所以,词的格律大体上都体现于各词牌的词谱中,因为词谱就是按各种词牌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制订的。词的格律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每种词都属于一定的词牌;

    2.按一定节奏用韵;

    3.每种词牌都有一定的句式和字数;

    4.每种句型有一定的平仄安排,有的字还要讲究四声;

    5.词的对仗有其独特的规律;

    6.每种词牌都分别隶属于各种调名中,这一点现在可以不论。


二、词牌、词调、词谱

    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菩萨蛮》、《忆秦娥》。今已演变成词格律,是填词必备的工具书。

    词调。词的音乐谱式,如“黄钟宫”、“越调”。

    词谱。辑录各种词调工尺谱的书。工尺是中国乐谱上各个记音符号的总称。
在南宋前,词牌、词调、词谱三者不可或缺,因为那个时代的词是要唱的。宋亡后,有些精通音律的词坛高手流落民间,做了道士,谱亦慢慢失传。但是,今天的道教音乐中仍有许多曲牌是宋遗留下来的。

    词牌。词既是由音乐和诗结合产生的,所以最初的曲子词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名称。被梨园奉为祖师的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年就设立了左右教坊,专门集中管理、培养音乐歌舞人才,编制了许多曲子词谱,如李白的《清平乐词》三章,名重一时,蜚声中外。在这里说一下这三章《清平乐词》产生的过程:开元盛世某一年的谷雨前后,沉香亭前,诸色牡丹繁花似锦、雍容华贵。三郎(唐玄宗李隆基)乘“照夜白”(也叫照夜狮子白,乃名马),玉环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擅歌,名倾一时,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三郎笑道:“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词》三章。李白承旨,然宿醉未醒,竟能援笔赋之。可见古人即席赋诗的功夫何等了得!龟年捧墨尚未干的词进,三郎命弟子略约调调合声,抚丝竹,遂促龟年歌之。玉环持玻璃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辞,意甚悦。三郎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妃饮罢,敛绣巾再拜。三郎玉环甚欢。
    从隋唐到清代,词牌已多达近千种,有些词牌如《临江仙》、《少年游》也多达14种不同的体。
    词牌的名称与来源,据吴丈蜀在《词学概说》中归纳为13种。大体上可归并为以下几类:

    1.词牌本来就取自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是唐玄宗时教坊为波斯胡旋舞女而作的歌舞曲。《西江月》、《天仙子》、《浪淘沙》、《何满子》、《蝶恋花》等等都属这一类。

    2.词牌取词的首尾句而命名。如《秦楼月》、《忆江南》、《酌江月》等。

    3.词牌按意取名。如《渔歌子》、《欸乃曲》、《更漏子》等。

    4.词牌用人名、地名命名。如《西施》、《虞美人》、《师师令》;《南浦》、《甘州》、《扬州慢》等。

    5.词牌中还有一些自度曲。如周邦彦的《六丑》、《侧犯》、《红林檎近》(檎音qn。左思《蜀都赋》:其园则有林檎枇杷……);姜夔的《淡黄柳》、《凄凉犯》、《暗香》、《疏影》等。

    6.词牌取字数为名。如《十六字令》、《三字令》、《一七令》等。但是,据我所知,今人多不作此小令了,这是一种趋势,这类词牌有淡出的可能。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那是他白描功夫了得,他的神来之笔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的乡思图。你们看:夕阳西下,鸦雀已经归巢,路旁桥边村舍的人也已归家,而曲中的主人公还在苍凉的古道上和瑟瑟的秋风中,骑着瘦马踽踽独行。旅途劳顿,马尚且瘦,人以何堪?今夜投宿何处,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乡呢?全曲写尽了深秋萧瑟肃杀之景,未用一“秋”字;全曲又将游子的浓浓乡愁写得淋漓尽致,未下一“思”字。正所谓:未著一字,尽得风流。
    词调。关于词调,你们可以看书。有音乐造诣和对此感兴趣的不妨精读。因为,古代的词调与今天词的创作已没有多大关系了。
    词谱。现存最早的词谱要算明·张綖(音“延”;义:覆在冠冕上的饰物)的《诗余图谱》了。虽遭到一些非议,但为词谱的研究开了先河。清·康熙26年,万树编了《词律》;康熙54年,王奕清等人奉命编辑了《钦定词谱》,虽非尽善尽美,还是由史以来比较完善的两部词谱。1978年,龙榆生编辑了《唐宋词格律》,选调分类注疏也比较恰当。1998年,姚普又编校了《新编实用规范词谱》,收词牌400个。
    但是,我说一下,靖江陈明源先生前后20年,遍校1000余曲,对于词牌异名、异谱,努力作全面搜求,揆音度理。字数小异的、同调的作变式加以处理;异曲同名的,则用不同的曲调加以区别,力求保存了宋词的旧貌。他的《常用词牌详介》虽收了88调,却有800多个变式,很适合诗词爱好者学习。
    词在早期一般不另书词题,但是到宋以后,词牌、词意多数形成了分离。所以,就得另书词题,以达词意。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元夕就是另书的词题。辛弃疾与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并称苏、辛。辛弃疾生于1140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现山东济南市人。金·完颜亮南犯,他聚众两千,投河北耿京,任掌书记官。绍兴3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改江阴签判。官至浙东安抚,加宝谟阁待制。晚年归隐江西铅山,殁于1207年,享年68。
    姜夔《暗香》·仙女宫,序中的石湖是范成大。范生于1126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苏州市人。绍兴24年进士。孝宗时,帅蜀,继帅广西,复帅金陵。进资政殿学士。殁于1193年,享年68。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主题

1万

回帖

8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86395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4 1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哥,辛苦了!

你一点点的教撒,教多了我们吃多嚼不烂;

太高深了我们一哈也接受不了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5-7 16:00 , Processed in 0.0626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