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淘房网 taofang.com.cn 时间: 2006-4-10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无意间看见珊驴友贴的资料,引发老纳兴趣——
中国古代为什么建材以木头为主,这问题其实很大。
土木之工,传承千年,但秦砖汉瓦之历史亦有千年,据老纳考证,并非古人不懂砖石技术,而是有以下原因:
一、王权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思想下,百姓的居所若是高过皇宫,或者在装饰上使用龙凤花纹,至少也是“大不敬”,如果刑罚严酷,那是足以夷平父、母、妻三族的罪名;这决定了民间建筑在多方面的硬性尺度,因此民间盖房子必然以木材为主,而古代中国的森林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在没有人为破坏的古代,树木到处可以砍伐,之后架梁起柱,以土为基,以石为础,础就是木柱下面的垫脚石头;至于斗拱多寡、飞檐尺度,五脊或者八脊,在古代都是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制度,不可逾越,建筑毕竟也在等级制度之内,所谓“礼”的成分之一。
老纳也因此感叹,一朝兴起,很多时候就把旧朝的宫殿付之一炬,然后再重修宫室,大兴土木,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禁不起楚人一炬。浪费啊浪费。
二、经济
直到今天,求田问舍依然是国人追求,在农耕文明的文化传统下,全用石材的建筑基本属于政府和宗教祭祀所用,而民间的夯土墙、木梁、瓦顶的基本结构现在在中国农村还可见到。
其实,土、石、木、砖、瓦、漆,中国古代建筑基本上是由这几种主要的材料构成,古代建筑一般沿袭的是木匠掌墨、开好间杆,石匠按棒杆尺寸铺筑基础,再由泥匠砌筑墙体的施工方法。
宋朝苏轼的《思治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夫富人之营宫室地,必先料其资材之丰约以制宫室之大小,然后择工之良者而用一人焉。必造之曰:吾将为屋若干,度用材几何?役夫几人?几日而成?土、石、竹、苇,吾于何取之?其工之良者必告之曰:某所有木,某所有石,用财役夫若干。主人率以听焉。及期而成。既成而不失当,则规矩之先定也。”
其大意是说,当有钱人想建造房子时,根据自己有的建筑材料的多少来决定房子的大小,然后再选一个技术好的工匠来,问他,我想造几间屋,需要用多少材料,多少人工,多少资金。土、石、竹、苇这些建筑材料哪里能弄到。工匠就回答说,哪里有木材,哪里有石材,需要人工,资金。然后主人听从这位工匠的话,房屋就按期完成了。
在古代来说,石材的开采、打磨、运输费用极其高昂,而礼制也决定了这种大规模的建筑只可能出现于政府工程,专门替皇家建筑宫殿的专业人才自然不会很多,而大部分官职还很可能是世袭匠作,就算王朝更替,皇家的建筑方法民间还是不敢随便采用,因此技术也基本秘藏无法普及。如果资料随王朝一起被毁,匠人被杀,那又是一个如文革般的文化断层。
三、舒适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可以说,中国把木制建筑发展到了世界的巅峰,恩,我们从唐朝时来中国集体留学,懂了点皮毛的倭人国家里还有大量的遗物风貌也可以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