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品观彝族人文风情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属汉藏语系。有自已的文字,是最早的音节文字,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记载着历史、文学、医学等珍贵文献。传统工艺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彝族服饰,凉山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脚长裤。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头上缠包头,围腰带穿长裙。佩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凉山是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间大凉山和小凉山的总称。中国东部湿润亚热带气候和西部干湿交替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彝族最大聚居区。因山高气寒,故称凉山。以四川省美姑县境内的黄茅埂为界,以西称大凉山,以东为小凉山。大凉山位于安宁河和黄茅埂之间,南北纵贯数百公里,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以上。其中高达4000米左右的山脉有小相岭、碧鸡山、大风顶和螺髻山等,尤以小相岭最高,海拔达4791米。山原上各河流均由中部向四周辐射,分别注入大渡河、安宁河和金沙江。山间多断陷盆地,如昭觉、布拖、越西、竹核等,有“凉山十坝”之称。其中,布拖坝号称凉山第一大坝。小凉山指黄茅埂以东的雷波、马边、峨边和屏山一带山地,由锦屏山、分水岭、茶条山和五指山等组成,东西长百余公里。山脊海拔2000米左右。由于金沙江、马边河等的切割,山峰陡峻、,岭谷高差达500~1000米,故有“大凉山不高,小凉山不矮”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