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笔记》
提到蒋勋,翻出手边他的书来看。谈到有关民间美的渐渐消亡,有种挽留不住的怅惘。那些古老的悠缓的美,是否与现代的迅捷的便利的经济的,有效率的一切是对立的呢。
为历史与社会发展淘汰的东西,不一定是有用的,可不一定是不美的。美经常无用,它具有一种无目的性和无功利性。
周璇唱过一首歌叫《月圆花好》,范烟桥作词,严华作曲,是电影《西厢记》的插曲。其中有一句我觉得特别美:“浮云散,明月照人来。”还有句古语颇喜欢,“筚路蓝缕,以启山水。”(<<左传?宣十二年>>)这里面有一些朴素的爱,一种近似平淡平静的奋勇。觉得力量还是发乎自身,最为可靠。
“筚路蓝缕,以启山水。”是什么意思呢?是说驾着柴车穿着旧衣裳去开辟山林。与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说烟雨任平生”一般皆有一股子砥砺之志,豪迈之气。
“筚路蓝缕,以启山水”与“浮云散,明月照人来”,这两种看似杳然无关截然不同的大美,都为吾所爱。若再深想静想,几乎可落下泪来。
再想一下,是否必得“筚路蓝缕,以启山水”,才终得“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呢?另有王维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似恰好又在二者之间了。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的明月相照,并不等于“浮云散,明月来相照”的相照。前者是寂寞不为人知,明月相慰,而后者是历经红尘,是蓦然回首淡然一笑的超脱之感,血刺荆棘而无声,倒达成步步生莲花的美。
虽则前者是名诗,后者只是一句通俗歌词,但范烟桥这句真是灵慧深萃,哪怕他可能只是无心的。 蒋勋的书里,说他一个学生在日留学,看樱花时写花开花谢“就是死给你看的样子”,觉得这句形容惊心动魄。
的确日本的民族气质与此近似,如自杀的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皆是同时创造着美与悲剧。
中国呢,若真要寻找具代表意义的花,恐怕还真是牡丹与梅。前者是盛世之风姿,后者是忧患之风骨。纵喜爱千百种花,看到牡丹也不能不叹,那是真正倾国色。
国人向来喜爱兰(春)、莲(夏)、菊(秋)、梅(冬)这些君子花,不单为其色更为其风骨,而其中魁首当举寒冬盛放的梅花。牡丹如唐梅如宋,这种气质比拟真是很像。牡丹与梅应算是联袂国花。
蒋勋讲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颇为动人。他讲陶渊明也好。在《富春山居图》的辗转奇遇中,逢着位怪人吴问卿,痴爱这画可到以性命殉之的地步。
他不要别的,只视此画为知己,相见永不厌。待他辞世时,怕是忧虑世间再无人如此爱惜,便想携了此画一起离去。还好被他的后辈于火中抢救保存下来。
吴的友人形容他是“目空一世,胸绝纤尘。”虽不赞同其举,但也能理解。
【附注:《富春山居图》为元朝的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看蒋勋讲洪昇《长生殿》白居易《长恨歌》,真的好。这次添了男性角度,从一个建立开元盛世的皇帝的角度(初遇时,李隆基56岁杨玉环17岁;道观七年后,他们相守相伴过了十年)去看这个故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与感谅。
再加上同一时代的李白杜甫王维颜真卿郭子仪这许多人构成的风起云涌,确是大景观。
蒋勋:“然后我就觉得哲学里仁字的含义,其实是生命应该得到生长。那是善最好的本义。”忽然地,特别理解、喜爱这一句。
大的慈悲,其中会含着一种大的谅解。因此,当我再读起《长恨歌》,仿若画面流动,双眼经常是湿润的。对不同人不同阶层不同场景的默默怜惜与体谅。
也想起儿时在父亲的办公室里抱着《唐诗三百首》读诵的样子,那时颇大的一个挑战,便是背下《长恨歌》这首长诗。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觉得这句好美。说的是杨贵妃死后在蓬莱岛做了仙人,名号仍叫太真。听说明皇思苦,派人上天入地的寻她,她开始是有点惊疑徘徊地起身,身在梦中的样子,而后忽醒过神来,赶着去见使者,心中急切不禁越走越快,宽大的袖子飘舞起来,仿佛当年在宫中跳霓裳羽衣舞一般。 又补:有人说李白的《清平调》是拍唐玄宗马屁,觉得还好啦。别说人家夫妻的确感情不错,杨玉环更是紫禁城内乃至大唐“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其中有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蒋勋也评过,说尤其后句写得特别好,的确,你想想看,一个男人常忍不住笑看着身边的女人,眼里该是几多欣赏,几多温存!
蒋勋评《长恨歌》,其中几句当时看着,仿若滚滚惊雷,似乎头一回从男人的角度去理解唐明皇的感情。
他说,一个男人,活到五十多岁,做了半辈子明君,每天四点多上朝处理国事,日日如此,忽然遇上一个那么美那么年轻的女孩子,还是自己的儿媳,然后就像疯了一样,什么也不顾了,一定要为自己好好爱一回!
所以虽有后来的安史之乱,战祸连连,民间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也更多是理解与同情。日本人像更为珍惜,硬是说把自缢后未死的贵妃接到他们东瀛去了。又别提一首白居易《长恨歌》下来,赚得多少眼泪!嗟乎!生亦如死,死亦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