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热爱简.奥斯丁,爱她娓娓道来略带琐碎的生活细节,爱她作品里辛辣讽刺的风俗世情,更爱她笔下的绅士淑女们围着婚姻话题的一点世故。浪漫和现实始终是简.奥斯丁小说世界所搭构的“婚恋圣经”里的关键字。放眼望去,尽管时代已老,可这部“婚恋圣经”里的经验现在读来还是让人心有所悟。
......
奥斯丁热度不灭
只是在小说世界里创作出大团圆结局的简.奥斯丁,自身的经历或许更能说明她对于男女婚恋的态度。
简.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射手座(这或许可以解释她讽刺的天分和对生活的热情),是家中八个孩子中仅有的两个女孩之一。她的父亲是资深牧师,身为教区长学问渊博,德高望重;奥斯丁的母亲据说出身富有,教养高贵。六个兄弟,一个姐姐,她又有些小聪明,自小便成为家里的亮点,把自己写的小段子读给家人们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锤炼了她的写作。1800年她的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思,四年后因为父亲的去世,奥斯丁和母亲、姐姐搬到南安普敦投奔兄弟,1809年再搬到乔登。1816年初她得了结核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可是医治无效,不幸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她终生未婚,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
没人能解释清楚简.奥斯丁传世不朽的原因。她相貌平平,至多只能以“气质女郎”来形容;她终身未嫁,而不像夏洛蒂.勃朗特那样有供后世小说家津津乐道的花边;她的生活如笔下的主人公一般平淡,最大的事情不过是参加伦敦的舞会,而最毁灭性的打击是丧亲之痛……
放眼望去,只有奥斯丁,她既非男权社会下三从四德的样板,也非女权想象中无所不破的斗士,她只以她的平和、睿智和风趣,在小说世界中构建着最皆大欢喜的爱情结局。
今天,似乎只有奥斯丁才能令我们产生即便时代变迁也依然如故的共鸣。每一代的女孩子们钟爱她花好月圆的喜剧收场,每一代的小说家们激赏她超脱时代对人性的经典认知。连男性作家也深受其影响,爱摩.福斯特从不讳言自己的某些笔法的来源,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布里吉特.琼斯日记》也被认为是奥斯丁情节的改头换面而已。至于奥斯丁的六本著作,不但是学术界反复研读的“显学”,而BBC电视台的一大嗜好便是每隔十年把天更蓝草更绿鸟叫更悠扬的英国乡村风光嫁接在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上。格温尼斯.帕特洛、凯特.温斯莱特、《珍珠港》中的凯特.贝金塞尔、《琼斯日记》里的柯林.佛斯都是“奥斯丁女郎”或者“男郎”出身,连带着《Becoming Jane》捧红的James McVoy俨然成为新一代雅皮士的宠儿。奥斯丁生前“声名不出里巷”,却不料身后泽被数代。
......
据说奥斯丁一生曾经有两次被求婚的经历,对方都是知书达理的男子,有一次奥斯丁甚至答应了求婚,只不过后来又反悔。这两个罗曼史片断被编剧加工,成为《成为简.奥斯丁》和《简.奥斯丁的遗憾》两部电影的主线。有趣的是,两部片中的奥斯丁分别为二十岁和四十岁,恰好是她两个黄金创作期的年龄。
二十岁的奥斯丁拥有着文艺女青年的典型面貌,蓬乱的头发,半旧的晨褛,眼睛闪闪发亮,她口中念念有词,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抓耳挠腮,优雅的斜体字不时划破纸张,桀骜不驯地拒绝与一切顺理成章妥协。像不像伊丽莎白?或者在遇到威洛比之前的玛丽安?还有那个根本不给讨厌的人以任何机会的凯瑟琳。前期的奥斯丁,黑是黑,白是白。对于爱情,她的答案相当肯定,那便是那对样板夫妻伊丽莎白与达西——有个性的相投,口舌的交锋,更有物质的保障与骑士般力挽狂澜的实力和热情,伊丽莎白作为大女人的自尊心与作为小女人的依赖感都被满足了个十足十。而奥斯丁告诉我们,要获得这样的幸福,需要有伊丽莎白那样聪明的脑袋和自控能力。
四十岁的奥斯丁依然幽默风趣达观,她薄有文名,足够在亲戚朋友间获得一定的敬意。然而生活对于一个成年人总是显得冷冰冰,她“要做姐姐的丈夫,母亲的丈夫,甚至有时候,要做自己的丈夫”。作为一个不幸有些思想的女人,她要为自己做主,尽管这条路已经走了很多年,但似乎从来不曾平坦过。讥诮的笑容固守在她的唇边,深锁的眉头证实了某种压力。但是身为一个文艺女青年,从来不会因年纪而放弃情感的想象。于是我们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看到她感情上新的转变,《傲慢与偏见》中韦翰是个完全的反角,但这本书中的克劳福德先生却亦正亦邪。和书中四平八稳的正义化身埃德蒙比起来,我们有时候甚至会为克劳福德先生鸣不平。《爱玛》与《劝导》都是为一份爱情守候多年的故事,尽管奥斯丁没有拙劣地煽情而依然不疾不徐,但我们分明能在奈特利的表白与安妮和温特沃斯的重逢中获得抚今追昔的感动——什么样的男人值得爱?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还是过尽千帆只识君?我们该进取还是静候?理智与情感哪一样可以帮我们获得幸福?此时的奥斯丁却并未给出一个答案。
理智还是情感
小说里皆大欢喜的结局,现实里却是简奥斯丁孤独终老的实情。《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是她笔下最不知妥协的一个,却也是因为被安排了好运气而无需妥协。
奥斯丁无疑是有标准的,她在那个冷静与热情、人品与情趣兼具的达西身上寄托了她最深的热情。然而现实会教育所有人,于是就有了接下来创作中相对懦弱的爱德华、道学的亨利……
然而怎样的抉择才是对的?事实上简.奥斯丁总在不动声色道尽自己的看法。她作品里的女主角们大多都走过弯路,都曾遇到过花花公子,也曾意乱情迷。想想《傲慢与偏见》的韦翰、《理智与情感》的威洛比、《诺桑觉寺》中的索普、《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克劳福德、《爱玛》的邱吉尔……真是无一幸免。然而就在她们行将堕入深渊的时候,总有仿佛道德训导师般的男主角以各种方式出现,道清感情,申明利害,于即将失财失色之际力挽狂澜,让女主角心服口服。其实除了《傲慢与偏见》,男主角们大多数只有形式上的完美而已,无疑是做丈夫的好人选,但是用来谈恋爱?却未免有些无趣。
简.奥斯丁无疑是在浪漫和现实的两端徘徊着,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婚姻,这些问题她虽然在小说中做出了安排,可是现实中的自己却并未能完全得到解答。于是,她如同她笔下的爱玛曾表达过的态度,选择了独身。电影《简.奥斯丁的遗憾》对她独身承受的社会压力有着客观的描写。
简.奥斯丁做出了最固执的坚持,可是在找不找得到Mr Right这件事情上,大多数女人们都选择了妥协。从最开始的羡慕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完美理想的爱情,到发现其实夏绿蒂的婚姻完全可以理解,她所做得虽是无趣却也是最安全的选择。
料想着在小说里歌颂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简.奥斯丁也一定会犹豫一定会神伤。漫长而黑暗的人生,感情之花不曾为谁盛放过。看着身边的女友一个个缴械投降,也曾有一两次顺势而为的开放,却因为没有发自内心,开到一半就蔫蔫地收了场。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她作品中那些微妙的变化,那种从《傲慢与偏见》里不知天高地厚的桀骜情绪到《劝导》里中年人重拾旧爱的淡淡忧伤——于是我们忽然发现,其实一直以来我们所患得患失心有不甘的话题,奥斯丁早在200年前就曾经碰到过。理智还是情感,她一早看得透彻。并且,她比我们更加勇敢、更加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