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跃过山丘

我笔书我心

[复制链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早就有人怀疑“江郎才尽”的真实性。
 
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说自己才尽,这种情况不被后人了解,沈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就有这样的经历。
 
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也不敢显山露水,怕遭妒忌,故而推说“才尽”,死后只落得“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梁书.江淹传》)的盖棺之论。“江郎才尽”一语自此成为嘲弄文人才思枯竭的口头禅,江淹也受到历代文人的讥讪。
 
只有遭际相近的沈约看破机关,晓得江淹不是“才尽”,而是“要命”。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5: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武帝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
 
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朓、范云等。

范云和沈约助萧衍“代齐建梁”,是为梁武帝。
 
萧衍做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之辈。
 
后因猜疑心重和笃信佛教引发侯景之乱,萧衍被活活饿死在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2-8 21:56:01编辑过]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约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
 
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归葬蔺村(今浙江德清县新安镇群益村百子堂)。
 
沈约生前与名道陶弘景相交,沈约死后陶弘景悼好友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痛苦心境的写照。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声律、病犯说是南朝齐时沈约等人最早开始研究的。
 
《南史·陆厥传》云:“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
 
“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
 
根据元和韵谱和玉钥匙歌诀中的说法,推断出:平声可能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是一个促调。
 
八病八病:指作五言诗时,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
 
平头: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平头的毛病。
上尾:五言诗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
蜂腰: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
鹤膝:对于这一条各文献说法不一,拣录两条:其一:五言诗的第五字与第十五字的声调不能相同。其二是与蜂腰第二点正好相反。这一点,《杜诗祥注》中有简略的说明,不详尽。

大韵: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
小韵:五言诗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
旁纽:对于这一条不甚了解,只能将《诗话》中的大意写下来,用原例,且不知出处:指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
正纽: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

 

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成为人为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中国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才情留名,而让江淹名垂千古的却是因“江郎才尽”。但从江郎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不是真的才尽,而是恰恰相反。他搞了一出梦中还笔的把戏,以期从此罢笔。即使不得己而写,也只是写写“皇齐启运从瑶玑”之类的应景华丽篇章。为的是,博君王之欢心,能苟全于乱世。他把所有令人惊叹的文采都转化成了于乱世求生存的智慧,虽然这是一种苟且的当奴才的智慧。

 

如果说江淹的《恨赋》、《别赋》是千古绝唱,那么他的托梦还笔便是旷世奇谋。他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也不愿因文而引火烧身。江郎何曾才尽?罢笔后的江淹仍然智慧聪明着呢!

 

齐东昏侯永元年,崔慧景因拥兵自重而造反。叛军围困了京城,士族官僚纷纷投身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出。崔慧景失败后,众人对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萧衍又率兵起事,士族们有了前车之鉴,人人安之如素,而江淹却脱掉原来官服,投奔萧衍去了。萧衍获胜称帝,是为梁高祖武皇帝。江郎获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书左丞,权倾朝野。就在这一静一动之间,江郎显现了过人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这显然不是“江郎才尽”了。有意思的是,迄今为止也没有人觉得“江郎才尽”是误读了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社会问题一般有三种心态:一是无意为之而不写;二是有意写而不写透;三是知道不便写而不写。江淹无疑也历经了这三种心态意境,最终为了求得生活安逸而罢笔。今天总有人喜欢拉出一些古人来开涮。就像“江郎才尽”这句成语,看似后人在拿江郎嘲笑开涮,殊不知,正是江郎借托梦罢笔的把戏,把拿他开涮的人涮了一千五百多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6-3-11 11:26:36编辑过]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得意忘形》
 
语出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阮籍传》。原文:"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得意忘形"这句成语,形容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失去常态,或是用它来讥讽过分得意的狂妄态度。

魏、晋交替时期的名士阮籍博学多才、能诗善文、狂荡无羁,爱好喝酒,又能吹拉弹唱,尤其是在喝醉的时候,常常哭笑无常;有时在外面游山玩水,多少天不回家。当他快乐的时候,竟连自己是个什么样子都忘记了。因此史书中描写他时说是"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他的好友嵇康和他一样,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对司马氏家族的统治抱有轻蔑和厌恶的态度。除嵇康外,阮籍的好友还有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以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他们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经常在一片小竹林里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放声大笑,不高兴时就痛哭一阵。他们七人形成一个小集团,历史上称为"竹林七贤"。在这几个人当中,阮籍大概是最癫狂了。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2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嵇康,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幼年即十分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他常修炼养性服食内丹之事,弹琴吟诗,自我满足。


嵇康崇尚老庄,曾说:“老庄,吾之师也!”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


因为人作证之事触怒大将军司马昭,又遭钟会陷害而被处死。


行刑当日,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从前袁孝尼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说完后,从容就戮。海内的士人,没有不痛惜的。司马昭不久才意识到错误并深为后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6-3-11 11:27:12编辑过]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生之道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在他的重要著作《养生论》中,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形神兼养,重在养神。


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


二、养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三、指出若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


四、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


嵇康自己也身体力行,于他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曾说:“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6-3-11 11:27:51编辑过]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钟会身出名门,是钟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但是嵇康拒绝与其交往。但钟会对年长其两岁的嵇康,却敬佩有加。

 

世说新语中说: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显赫后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此记恨在心。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曹氏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2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嵇康回归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谊。
 
《文士传》里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
 
他在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其的精神特质的体现。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才高八斗的主人公及成语意思
 
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用来比喻人富于文才。

谢灵运是南朝晋宋著名诗人,居住在乌衣巷谢府,因为沿袭康乐公爵位,世称谢灵运为谢康乐,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与文章冠绝当时的另一个文人颜延之齐名,并称为"江东第一"。谢灵运为人恃才傲物,常邀集族弟谢惠连、颖川荀雍等文友游山玩水,诗词赏会,描景状物,不乏名句,开创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被后人尊为"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
 
谢灵运对自己的才思和文才,感到自豪、自负,很有一种成就感,故不无矜持地自称,天下的文学才能假如以一石(十斗)来计算,除去有"七步成诗"之才的曹植(子建)独占八斗,我谢灵运自然分得一斗,那么天下有才的人才共享剩下的一斗,似乎也有点文学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味道了。表面上是推崇曹植的文采之高无人能及,实际上则是暗讽世人所有的才学加起来,还不如自己一人。后来"才高八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某人才学极高。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西南数十米,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旧日桥上装饰著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对此处的感叹。寥寥数笔,便描绘了乌衣巷自六朝到中唐的沧桑变化。从此乌衣巷便名播中外,游人不绝。


dsc03088_副本.jpg


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而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朓,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6-3-11 11:28:43编辑过]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乌衣巷名人  
 
首先是王导,东晋王朝建立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大臣。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西晋王朝的统治一朝内土崩瓦解。王导审时度势,认为天下大乱,能振兴晋室的唯有司马睿。遂倾心推奉,为之谋划。是他劝司马睿把都城移到了建康(就是东吴的建业,今天的南京),为东晋打下了立国之本。是他依靠北方士族的力量,团结到江南士族,协助司马睿建立了偏安江左的东晋政权。
他历任晋元、明、成三帝的宰辅,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针,保持东晋的安定局面。作为晋室中兴的元勋,王导功大无双,一时风光无限。据说司马睿登极那天居然要把王导拉到他身旁同受百官朝贺,民间更是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可见其权势薰天。
这位东晋的开国元勋,他的府第就在乌衣巷。
 
其次是谢安,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曾隐居东山,以诸葛自喻,直到四十多岁才赴任丞相,从而创造了我们词汇中“东山再起”这一成语。上任之初就成功阻止了桓温的篡位之举,太元八年更指挥了中国历史上奇迹般的一场战役:淝水之战。以8万精兵击败前秦苻坚100万大军,从而奠定南朝300年的安定局面。在这场被认为是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中,谢安挥洒自如,尽显风流。
这位挽狂澜于既倒,救东晋社稷于将倾的人物,他的府第也在乌衣巷。
 
可以想象,乌衣巷作为当时权倾朝野的大臣的宅邸,作为贵族士大夫的集居地,该是怎样一副热闹繁华的景像!高门大宅,宝马香车。白天画檐若云,晚上灯花如雨。更重要的是,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豪族的院落,这里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线。今天当我们回头去看的时候,我们都会惊叹那时候王谢两族子弟的文彩风流。在我们的记忆中,恐怕再没有哪两个家族可以涌现出那样多的人物在文化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恐怕再没有哪个地方会像乌衣巷那样,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集中了那么多的史笔留名的身影。人们常说千古风流,首推魏晋人物晚唐诗,东晋南北朝的乌衣巷里,哪怕我们只轻轻一瞥,也已是星光满眼。
 
谢道韫,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有名的才女。曾经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来形容雪,传为名句。后来嫁给王羲之之子王凝之,对其平庸感到不满,感叹:“实不知天壤之下,竟有此王郎”。成为成语“天壤王郎”的出典。
 
谢灵运,谢安的孙子,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山水诗流派的鼻祖。其诗被誉为有如芙蓉出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流传千年,不知倾倒过多少文人墨客。
 
谢惠连,谢灵运的族弟,南朝宋的诗人。当时颇有文名。
 
谢眺,又称小谢,南朝齐的诗人,高祖为谢安之兄。山水诗的发展者,极负诗名。据说梁武帝萧衍就曾说过:“三日不读谢眺诗,便觉口臭。”唐朝诗仙李白对他极为推崇,诗文中屡屡提及,赞颂不已。后人甚至有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说法。与谢灵运谢惠连并称“三谢”。
 
王族方面,书圣王羲之名满天下,他是王导从弟之子。作品《兰亭序帖》向来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亦是书法名家。有“小圣”之称。与其父合称二圣,都是书法史上一流的人物。
 
王氏中的王徽之,王凝之也都不是无名之辈,各种故事流传至今。另外,当时在建康的名流还有著名的诗人颜延年、沈约、鲍照,编《昭明文选》的萧统太子,著《文心雕龙》的刘勰,《诗品》的作者钟嵘。成语“画龙点睛”的主角画家张僧繇。如果把范围再放宽,更可以举出数学家祖冲之,天文学家虞喜,化学家葛洪,医学家陶景弘,哲学家、著《神灭论》的范缜以及高僧法显等等。
dsc03103_副本.jpg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若静,风奈何。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物长宜放眼量,浮云不用费思量。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927

回帖

5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禅:唯有放下,才能得自由快乐。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很多时候很多事求之不得,不如放下。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唯有放下,才能得自由快乐,才能真正得解脱。

 

放下是一种方法,不得不为之,因为担着太累。

 

放下过去相对容易,不执着现在也能办到,不担忧未来可能办到吗?我办不到,所以若想真正达到心静,是不可能办到的。

 

我的脑子无时无刻不在思想,从不停歇。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15 02:27 , Processed in 0.06835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