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关注山里的人怎样年复一年含辛茹苦地守望着家园,
如何通过走出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一直是热爱大山的旅行者关注的命题。
大的途径大家还是比较明确的,古来也一直有之。
最传统的方式是通过读书做官,也可以通过从军升官等。
当然,现在走上仕途还可以从村官做起,有突出表现的,再去读个党校本科什么的,也一样可以走上仕途。
生意做得好,可以在外面生存下来,当然也不必回山里!比如潘石屹。
还有一些奇特的模式也是可以有的,就是三个代表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那种。
动静闹得比较大,在外面的世界也是可以有很广阔的生存空间的,比如我们鼎鼎大名的本山赵大叔。。。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山民,他们能够走出去,多半还是通过去外面打工谋生。
这种模式运作得最好的就是浙商和福建的山民了。
他们通过一带一或者一带多的模式把一个个老乡从山里带了出去。
在江苏的太仓沙溪古镇,偶然的机会发现在古老的拱桥上袒胸露乳纳凉的很多四川口音的乡民。
交谈中得知,这里有很多的四川村,住的多是四川在太仓打工的山民,有的人甚至把父辈也接过来养老。
向他们核实了一下此前的人生轨迹中是否有贵人相助走出深山,他们多说,确实是跟着先出来已经站稳脚跟的亲戚出来的。
所以,这种先出来的开拓者,也算是那种先独善其身,再兼济乡亲的带头人。
这次从菖蒲溪和山民们一起坐班车出来,再次谈及这个话题,他们也是说跟着亲戚出来的。
而且和乡亲们一起,早晚会有个照应。比如生病、缺钱以及春节返乡买车票,都可以一起想办法。
巧的是,这个走出去的老哥也是在江苏的太仓打工,他居然能够说出菖蒲溪的具体海拔,
而且,他还能够详尽地描述高山反季节蔬菜的交易和经营之道,
所以,茬认为他一个月在太仓能够赚5000元,是有他的内在道理的。
尽管山民都很纯朴,但是,从能力上而言,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这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选择命运的行动。
当然,有很多山民有思想也有能力,可是,为了尽孝道,选择了留下。
这一留下,可能就是一辈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