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蓦然回首 于 2020-9-15 11:52 编辑
2019.7.10 23:19 刚才我又重看了1995年版的电影《理智与情感》(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李安导演,当时36岁的艾玛·汤普森编剧并主演三姐妹中的大姐埃莉诺,当时才20岁、还没出演1997版的《泰坦尼克号》的凯特·温丝莱特主演妹妹玛丽安娜,当时35岁的休·格兰特饰演爱德华),这是我定期重看的经典电影之一,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情绪波动。
不过,看完后我脑海中却一直回放着电影中的画面——玛丽安娜,因遭受爱的重创而心碎,在大雨如注中凝视着爱人的房子,痛苦地背诵她与他一起背过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16首,一遍遍呼唤着他的名字……为受寒她差点生病死去——她纯粹就是因绝望而在求感冒、求重病、求死呀!
海水又漫过来了……我又心痛如绞……
不过简·奥斯汀的小说,主人公的结局绝对不会是日本作家那样哀伤凄美绝望的。所以,最后,玛丽安娜慵懒地半躺着,爱她的男人坐一旁为她读书(那时的娱乐方式真少!),那样的画面,真的只能用“岁月静好”四个字去形容。这样的结局,还是很令人欣慰的,哪怕她眼中依然有浓浓的忧伤。忧伤以终老,又如何呢?哪个认真生活、认真热爱的人,不是遍体鳞伤、忧伤终老的?
在爱与被爱之间,绝大多数女人在“爱了、伤了、冻僵了”之后,都是有意无意地选择在“被爱”中回暖、复苏。人的求生欲,顽强无比,压倒一切。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he said.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终往往是选择与失败和解,对人生的各种不如意妥协,却不愿意被毁灭呢。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生死这样的大事面前,爱情,最终,只是,一件小事,而已。
还是读诗,在诗中做梦吧。无论如何,艺术和自然,永远不会遗弃一颗真爱的心。
Sonnet 116
--by William Shakespeare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
Love's not Time's fool, though rosy lips and cheeks
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
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16首的一个翻译版本:
让我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是阻挡不了的。爱算不得爱,
若是人家变心了,它也变得,
或者人家改道了,它也快改;
不呵!爱是永不游移的灯塔光,
它正视风暴,绝不被风暴摇撼;
爱是一颗星,它引导迷航的桅樯,
其高度可测,其价值却无可计算。
爱不是时间的玩偶,虽然红颜
到头来总不被时间的镰刀遗漏;
爱决不跟随短促的韶光改变,
就到灭亡的边缘,也不低头。
假如我这话真错了,真不可信赖,
算我没写过,算爱从来不存在!
(屠岸译)
————————————————
电影里是这样翻译的: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心灵契合,突破障碍
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说变心就变心,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哪能算是爱!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哪能任凭抹灭,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不,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纵有狂风暴雨 也永不动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行诗》在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诗集收有154首诗(我在开英诗赏析课程时斟酌良久后选的是第18首)。十四行诗是源于意大利民间的一种抒情短诗,文艺复兴初期时盛行于整个欧洲,其结构十分严谨,分为上下两部分(sections),上段为提出问题的八行节 (octave),下段为解答问题的六行节 (sestet),每行都是五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韵脚排列:abba abba, cdc ded (后六行节韵脚会有变动,比如cde cde 或 cdc dcd,)。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结构则分为三个四行节和一个往往做结论的两行节对子 (3 quatrains and a final couplet),每行十个音节(五音步,抑扬格),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
本诗中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暗喻(metaphor),比如直接说爱是the star——指引方向的北极星。“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 whose worth's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 ”“wandering bark” 指迷失方向的船。对于船只来说,在海上迷失方向是极其危险的。但如果他们找到北极星并按它指引的方向前进,那他们就能得救。迷失的船只象征着恋人们,指引他们前进的就是伟大的爱情。只要心中有爱,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爱是恋人心中的“北极星”,有它的指引,爱之船就不会迷失方向。
海的汹涌澎湃和变幻莫测象征真爱道路上的艰难险阻:“it is a ever-fixed mark/that looks on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它让意志薄弱的恋人迷失爱的方向,但海上的灯塔(ever-fixed mark)却是真爱的象征,只要有真爱在心中,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rosy lips and cheeks”,玫瑰的特征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用带刺的玫瑰象征美中不足。
这首116诗是歌颂“爱”的主题。诗人强调爱必须真诚、忠贞,不能三心二意、见风使舵,经得起考验的爱才是至死不渝的爱。爱能征服时间,爱情不随短暂的岁月而改变,而是坚韧直至终老。不管风雨,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才是最爱你的人。
电影截屏图:
今天上午在轻博客涂鸦的第一段: 这两天我又重读简·奥斯丁的《劝导》和《理智与情感》,并看了同名电影,心情宁静。即使想起一些往事,我的心灵都是波澜不惊、风平浪静的,而不是如过去那样海水漫过来,一浪接一浪地惊涛拍岸,break, break, break……
————————————————————
分享几张美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