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奥运年,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总能看到奥运奥运,真是“普天同庆”啊 奥运,充其量只是个体育活动,或者确切的说,是一场全世界的体育赛事将在北京举行。但是不知怎么国人就把它和“爱国”,民族崛起联系在一起。或许在这个舆论氛围比较不宽松的环境下,大家通过观看电视,翻开报纸来“参与”奥运,都自我感觉混个爱国主义者的名号吧。中央赞成支持这样的舆论氛围,以此来消解和转换国内其他矛盾;媒体一举而上,欢天喜地的报道奥运,因为,第一体育赛事远离政治社会问题,媒体处在相当安全的意识形态领域,政府不会限制,第二这样以爱国和崛起的名义,既赢得了媒体的“上帝”——消费者的喜爱,又博得了媒体的“老板”——广告商的欢心,大把大把钞票收入囊中,何乐而不为呢? 什么媒体的社会责任,什么媒体掌握的资源应该为谁服务,统统靠边站,靠边站。 还有,为个奥运会,国家财政花了多少钱,有人知道吗?我不知道,但肯定是个不小的数目。为什么作为纳税人的我们不能决定这笔开奥运会的钱是应该开个奥运会呢,还是花在救助弱势群体或者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上?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资金缺口是多少,有人知道吗? 媒体,作为奥运的最大舞台,奥运,作为商业的舞台,就这样喧嚣着。奇怪的是,鲜见对此的批评和反思。 终于,终于在《读书》上面看到了批评的文章,文章这样说: 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奥运会商业化和运动员职业化的转型,比赛选手的竞技水平越来越高,奥运会的比赛越来越激烈,比赛项目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奥运会越来越成为职业精英的事业。与此同时,对大众而言,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使得人们的身体离运动越来越远,电视媒体的日益普及使得人们的眼球离比赛越来越近,肢体的尝试正在被视觉的欣赏所替代。这种局面正是奥运会的商业化所期待的,其中的逻辑是,奥运会的商业化推进了比赛选手的职业化,职业选手的比赛远比非职业选手的比赛精彩激烈,精彩激烈的职业比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带来越来越多的奥运会门票收入和惊人的电视转播费用,奥运会的商业价值便越来越大,奥林匹克五环标志也成了全球卖价最高的品牌。包括奥运会在内的体育商业化运作在把运动精英变成演员的同时,把大众变成了观众;在把运动精英变成可出售的商品的同时,把大众变成这种产品的消费者。 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分离的状况在众多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总是有限的,用于精英体育的越多,用于大众体育的自然就越少。有的国家越是落后,就越是希望能在奥运会等国际体育比赛中胜人一筹,寄望于在体育比赛这种“仪式化的战争”中挽回面子,不拿到奖牌就誓不罢休,大众体育利益受损也在所不惜。更为可悲的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体育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生存空间日益狭窄,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自己的东西不想玩,别人的东西不会玩,这种状况自然会影响到大众对体育的参与。 (对于上面这段话,我的理解是,我们固然要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一切西方先进的东西,但是我们必须警惕先进=西方的思维习惯) …… 这里显然涉及了文化一元论与文化多元论的问题。文化的单一化或同质化是全球化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奥林匹克运动就存在着把全世界的体育都“格式化”为西方体育的倾向。在一元文化论看来,是西方的奥运,还是世界的奥运,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西方的奥运就是世界的奥运,奥林匹克一直就是由西方来主宰的世界性的运动,西方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谁要是想参加进来,就得接受既定的规则、条件和模式。而事实上,奥林匹克运动只是世界体育中的一种民族形态,不过是因为诞生于工业革命以来的欧洲,伴随着西方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的全球扩张,不断向全球扩展和渗透,逐渐被赋予了强势的、标准的体育文化的地位。而强势并不代表唯一真理,标准的也不一定就是最理想的。 …… 奥运会是不是已经被商业机构劫持,沦为商家的广告发布者,被铜臭腐朽,被商业异化的奥林匹克究竟关心谁的利益,这是当前一个非常值得反思和警醒的严肃问题。 此外,真正的奥运精神是什么?是“神圣休战原则”,今天的奥林匹克还保持了这样的原则吗?显然没有。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显然被丢弃。 (本文来自本人博客) [此帖子已被 春树流苏 在 2008-4-14 12:25:1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