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滩,重庆历史文化第一古镇,地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部,是澄碧如玉的阿蓬江与乌江的交汇处,现在,由于乌江彭水水电站的修建,龚滩古镇将集体搬迁至现址下游1.5公里处的白水洞。 据史书记载,龚滩镇古为巴人之境,是土家族先民“巴蛮”生息劳作之地。明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酉阳山洪暴发,凤凰山垮岩,堵塞乌江河道而形成此陡滩,又因此地龚姓人家居多,故得名“龚滩”。 自古以来,龚滩就是乌江上的水陆货运转运中心和重要集镇,历史上曾经有数百家各类商号、客栈,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故有“钱龚滩、货龙潭”之说。民国时期,川、黔、湘、陕的商贾、脚力、纤夫云集于此,运出土特产,运入工业品,江面上船只如梭,商贾集市繁荣。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的发展,龚滩当年的繁荣已不见了,但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却保存下来,成为千里“乌江画廊”上独特的风景,被著名画家吴冠中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山地古集镇”。 古镇南北全长1.5公里,一条青石板路贯穿其中。古镇的建筑以土家族吊脚楼为主,均为木制结构,一路行去每一处建筑都各有特色:有的青瓦飞檐,檐角用精美雕刻装饰;有的回廊婉转;也有的依地势而建,以石头垒成地基,上面盖房,下层作为贮藏室,上层作为人休息的地方;更有的就建在江边悬崖旁,十多根木头是房屋的唯一支撑,从下往上看,颇似“空中楼阁”,加之房屋的地板也是用一块块木板拼接而成,走在上面总会发出“吱吱”的声响。 古镇人是安逸的。时间在这里仿佛过得特别慢,慢得像要会停滞似的。这里客栈、商店的老板都不会向你兜售他们的东西,而是静静地坐着,静静地等待。而古镇人的厨房又是热闹的,他们通常会在灶台上挂满腊肉,在红火的炉光映衬下古镇人的生活显得更加火热。 青石板街、纯木质吊脚楼,街巷、石桥纯朴古拙,寺庙、阁楼、牌坊、碑刻……古镇拥有44处文物及景区景点。据龚滩镇政府工作人员杨小波介绍,搬迁后的古镇南北全长1.1公里,整体抬升约30米。新址起始处有一平坦地方,政府将把那里作为集中摆放文物的地方,古镇将集体搬迁进丛林中,整个工作06年6月前结束。 乌江画廊,乌江,古称黔江、枳江、涪水,源于贵州高原,自西南向东北奔腾于大娄山系和武陵山脉之间,全长1050千米,流经渝黔46个县、市,至涪陵注入长江。
乌江的山有剑门之雄,三峡之壮,峨嵋之秀。远山神秘,近山雄奇,沟壑清幽、秀丽。其中著名的山峰有插旗山、弹子山、仙女山和白马山等。
乌江的水,碧若琉璃,畅游乌江,有“船在画中行,人在画幅中”之感。清代诗人翁若梅赞赏道:“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
乌江之美,在一洞、两江、七峡。一洞为芙蓉洞;两江即芙蓉江、大溪河;七峡有三门峡、边滩峡、盐井峡、关滩峡、中嘴峡、门栓峡、罗家沱峡。其它景观还有巴王陵、鸭江小三峡、白马古镇、羊角镇、观音古洞、烈女岩和关滩等。
乌江景观有“九堰十三峡”之说。“九堰”是指九座古代所修的旨在提高水位的拦河大堰,包括白涛堰、白马堰、巷口堰、江口堰、铁碛坝堰、罗家沱堰、三洞碛堰、万足堰、洪杜堰。“十三峡”即:三门峡、边滩峡、盐井峡、瓢儿峡、中嘴峡、咸山峡、鲁居峡、门栓峡、罗家沱峡、磨寨峡、马蜂岩峡、龙门峡和半边峡等。 龙潭古镇,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时设州同佐理州事。民国初年州改为县,设县佐。民国二十年(1932年)实行商团合一,设总正。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镇。 龙潭古镇至今仍保存有距今已200多年的石板老街、四合院、封火墙是其独特的建筑。 镇上以火砖砌成的围墙,高达十几米或二三十米不等,再用铁或木料砌成约1米高的楔子护墙,内修房舍。一层楼名“印子屋”,其形像一枚方印,此即独具特色的封火桶子。 龙潭古镇,离县城东部约30多公里,因镇上两个氽水潭,形似龙眼,再加上一口大潭而名“龙潭”。面积7.2平方公里,是3.5万土家、苗族、汉族等民族聚居地。清雍正13年,(1735)被一场大火烧毁,才迁往龙潭河(古称湄书河)旁重建。凭借龙潭河、酉水河之便,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集镇,古称:龙潭货、龚滩钱。 石板街从瓦厂弯(牌坊)经永兴街、中心街、永胜街至永胜下街的梭子桥(垮纸厂沟)全长约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的青幽如玉,光可鉴人。另一条街起自福兴桥、下抵江西潭顺河街、全长0.5公里,主街宽约5米,全用方块青石铺成,因年代久无,历经行人步履,石板光滑,行走其间,尤须格外小心。 古建筑,由南向北河作长形分布,房屋总建筑面积86473平方米,宅基阶沿多为细钻条石砌成,大街小巷均为石板路,其多梯坎。如名古建筑,禹王宫、万寿宫、祠、庙宇、天主教学、经院、书院等,公共建筑均以巨木作梁柱,院落间常见青砖花墙盖瓦,以石灰粉檐,沿街一面全为店铺,开间大小不等,但庭院幽深,内有二、三重天井,后面作主宅或仓库,部份富裕商家内设亭阁花园,水榭戏台,廊廊回环,很有气派。50多座土家族民居建筑----吊楼形态美观,翘角飞檐。150余堵封火墙把古镇隔离出200多个古朴幽静的四合院,其中有著名的赵世炎的故居,丁铃笔下的酉阳中学(龙潭中学)和好友“梦柯”(王剑虹)的旧居都在这里。 龙潭,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龙潭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清代就设立了公学。1925年,四川省立第五中学就设在这里。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王勃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赵世炎,老一辈无产阶级教育家赵君陶,原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第二 书记刘仁,原华北区军委书记张朝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等,都诞生在龙潭古镇。 龙潭历史悠久,依山傍水,砖木结构的民居鳞次栉比,用火砖砌成的风火墙到处可见,其中以户为主体,高约十多二十米或二三十米。木结构的房屋,一般人家是“三柱四棋”、“三柱六棋”、“五柱八棋”,大富人家有几个“四合天井大院”,院内有一间叫“中堂”,是作为祭祀祖先、迎接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的地方。用木板铺成的楼板,是读书楼、绣花楼或陈放楼。临街用木板装修或以砖泥砌成的柜台,是主人出售货物的地方。特 别是蜿蜒两公里多长的石板街,全系青石料铺就。多数为五行石板,最宽的有九行石板。如遇高低不平处,就垫成梯形阶坎,七至十余级不等。古镇上,文昌宫、天后宫、轩辕宫、禹王宫、万寿宫、龙王庙、火神庙等古建筑窗棂门楣,画栋雕梁,飞檐翘角,秀丽壮观。在春秋阁的关公像前,河北一位诗人题有:“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的楹联,字迹有力,铁画银钩。1939年抗日战争时镇上兴建的“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由国民党陆军第二军103师师长何绍周题词“唯我将士,民族之光,牺牲热血,固我金汤,勒石纪勋,百世勿忘”的碑刻,现已由当地政府修葺一新。 龙潭,风景如画,美在天成。境内的黄龙上滩、猫儿镇潭、仙人挂榜、懒蛇下山、罗汉岩像、二龙滚江、九桥溪泛、龙洞堡山等名胜,景色优美,风光迷人。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中,春节的灯会,火树银花,鸭子龙、脱节老龙、火龙与狮子灯、篷篷灯、花灯、牌灯并驾齐驱,翩翩起舞,热闹非凡;小端阳的龙舟竟渡与大端阳陆地上的干龙船过街,独具特色,妙趣横生。 龙潭古镇,民族风情浓郁,是专家、学者、作家及诗人采风的好地方。苗族著名作家沈从文,在龙潭写过18岁古怪“女匪首”王幺妹的故事;著名女作家丁玲,也描述过古色古香的龙潭中学,戏剧作家田汉,在他离别龙潭的时候,吟下了“酉阳孤塔隐山岚,巨石撑天未可探,闻道鲤鱼多尺半,把竿何日钓龙潭”的七绝诗。1931年,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兄长张善子的学生关元琨,在龙潭古镇江西潭畔的中山公园,举办了两次“虎画展”。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躲避日寇侵略,龙潭成了国民政府金融、纺织、汽车、军工之搬迁地,镇上居民猛增到五万人,当时被誉为“小南京”而美名远扬。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龙潭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关注。保护龙潭,开发龙潭成了世代生息在这里的人们的共同愿望。 龙潭古镇上的《赵世炎烈士纪念馆》是重庆市政府指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