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侗族乡记忆
一个人行走在只剩下钢筋和水泥的城市里,时间久了,心也许就慢慢地累了。每逢遇到这样的日子,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怀恋起记忆中的芭蕉侗族乡。
芭蕉侗族乡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从恩施城区到芭蕉侗族乡,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车子穿过喧闹嘈杂的市区,越过老城的青石板街,这就到了芭蕉侗族乡的地界。人坐在巴士上,打开车窗,一缕缕凉风扑面而来,一簇簇绿树和一脉脉山峦的影子,蒙太奇般在眼前飞掠而过。这样的刹那,即使再短暂,也会让为生活而累的城里人倍感心旷神怡。
芭蕉侗族乡是绿茶的故乡,一进入乡镇,满眼都是茶的绿。勤劳能干的侗家人把茶园修剪得像地毯那样干净、整齐,让人看着舒服。那一片片绿幽幽的茶,可是侗家人的心肝宝贝,侗家人靠着这些茶,发展生态茶园,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绿色产业品牌,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慢慢地,芭蕉侗族乡的茶远近闻名起来,乡镇也随之享誉省内外。
芭蕉侗族乡茶园外,有一条弯弯的小河穿绕而过,清澈见底的河水哗啦啦地流淌,在河边时常可见到洗衣的少妇,玩耍戏水的儿童以及歇脚洗脸的老伯。茶园周围铺盖着一片片翠绿的竹林,一群群鸟儿在林中不停地穿梭歌唱。竹林外的泥屋子里,还关着几头长着弯角的老牛,在那里悠闲地嚼着青草,也像是在欣赏芭蕉侗族乡的宁静、美好。
再往前,弯弯曲曲的小河上,横跨着一座座古色古香的侗族风雨桥,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既可避风雨,又可乘荫凉。行人来到风雨桥,总会不经意地停下匆匆的脚步,卸下沉甸甸的背篓,坐在长长的板凳上,背靠桥栏,望着青山绿水,在安静美丽的斜阳下,小憩。
过了侗族风雨桥,就到了侗寨的吊脚楼群。被绿色包裹的吊脚楼,显得格外古朴、典雅。侗家的吊脚楼很讲究,全用清一色的麻石奠基,黑瓦盖顶,木梁木柱木板墙,木门木窗木地板。而且,一石一瓦,一木一板,都是精心挑选、加工的。整座木楼,后板壁落在实地,其余部分用木柱支撑在半空。二楼和三楼,是长长的走廊和宽敞的木梯相连,楼内的墙面地板,收拾得一尘不染。
每一座吊脚楼的房前屋后,或种芭蕉、芍药,或植香樟、翠竹,楼房愈久,绿荫愈浓。浓浓的绿荫丛中,隐隐约约露出了吊脚楼的飞檐翘角。
再往上,只见一个巨大的茶壶立在道中央,壶口不停地流着茶水,代表着芭蕉侗族乡悠久的茶文化。侗族人崇拜“茶圣”——陆羽,所以专门给他刻了尊雕像,并熟读《茶经》以悟茶道。顺着石木栏杆、沿着竹林再往上,就是侗家农家乐。古朴典雅的侗家竹楼,里里外外都充满田园气息,竹林掩隐,时常会有侗家小孩嬉戏其中。
农耕区是一个旅游休闲体验区,在这里,你可以尽享田园农耕生活之乐趣。在农耕体验区中央是侗族的鼓楼,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雄伟气派。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
芭蕉侗族乡鼓楼上面就是踩歌堂。侗家人不分男女老少,个个能歌善舞,而且出口成歌,动步成舞,随手摘一片树叶,也能吹出千百种曲调来。人们在家里打油茶要唱歌,去山野里劳作要唱歌,婚嫁喜庆要比歌,逢年过节要赛歌,谈情说爱更是要对歌。清清山泉边,老树古藤下,木叶声声,清脆婉转如黄鹂啼春,情意绵绵如锦鸡求偶。吊脚楼外,芭蕉丛中,未见人影,先闻歌声。“东山画眉西山叫,南海鳌鱼北海漂,山高水远情更深,妹和哥哥永相好!”歌声中,绿荫深处闪出一位红衣姑娘,长发披肩,面如满月,清泉般明净的目光,深情地望着那吹木叶的小伙。小伙立刻朝姑娘走去,一边走一边唱:“千年古树千年藤,风吹雨打叶青青,青山不老情不老,一树一藤一条心!”两人越走越近,走近了,便肩膀挨着肩膀,沿着长满青苔的石板路,向密林深处走去。接着,密林深处又响起了木叶深深,歌声阵阵……
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位于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距恩施州城10公里,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集休闲、娱乐、乡村体验于一体。围绕展示民俗风情、体验农事活动、发展旅游经济等方面,修建了具有侗族特色的鼓楼、寨门、踩歌堂等标志性建筑,寨内村民穿戴民族服饰,表演民族歌舞,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寨内建有榨坊、茶坊、磨房及农事活动展厅,配备蒸青茶、油榨、碾磨、碓窝、打铁等传统农事活动工具,让游客真实体验茶事、农事活动;集中地道农家饭菜,展示侗族饮食文化,还可欣赏原生态歌舞表演。游客在休闲垂钓、林间小憩、茶园漫步的过程中,充分领略田园风光,呼吸泥土芬芳,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27 18:30: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