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的误区
2 L$ v2 o; @' h6 e* w: \
. `3 H' e. w4 a) C) i$ b
由于大多数生长在城里的人,一生中没有遇到过野外的蛇,仅从图片和人工饲养的蛇来了解蛇,蛇恐怖的身体,令人可怕的颜色,难以捉摸的生活习性,令人生畏。各种文学艺术和传说都把蛇作为令人胆寒的对象来描写。人人都是谈蛇生变,蛇成了恶魔的化身。所以对蛇有很多认识的误区。
0 z- X# r9 t b3 A' ?
1、误区一:小蛇不毒
虽然一般情况下被大蛇咬伤症状更严重,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刚孵化出不久的小蛇完全有可能比它那茶杯粗的蛇妈妈毒性大。比如大蛇捕食频繁,咬人时注毒量较少。反之,小蛇尤其是刚刚孵化的小蛇较少捕食,因此咬人时注毒量相对较多,而且小蛇大多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人凶狠。许多养蛇专业户甚至蛇类专家都吃过这个教训。
另外蛇的种类不同,毒性强弱也不同,如银环蛇的个头通常很小,但是它的蛇毒的毒性却极强。所以,哪怕遇到小蛇,也不能掉以轻心。相信每个人都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几个男生拿着大棒石头追打一只拚命逃窜的小蛇。现在应该知道,这也不是件好玩的事儿,除非你将它一棍子就打死,否则,这就是一种玩火的行为,因为受伤的蛇更凶猛,如是毒蛇,咬起人来更致命,况且,蛇类本身是对人类极其有益的一种动物,我们应该尽量保护野外的每一种生物。
E- H& m8 |$ P( S D5 ~; X* J- D1 r% ]9 C- v, q
2、误区二:被蛇咬过,但是几十分钟内没有不适感,那一定是无毒蛇了
这是极其常见的认识谬误,实际上,有些毒蛇咬伤后的症状要经过1到4小时才能显现出来。比如97年福建附一医院就收治了一个8岁大的小孩,他被银环蛇咬伤后4小时才出现症状,耽误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后来经各方全力抢救,仍然昏迷了一个多星期才苏醒。医院收治的这类蛇伤病人不在少数!
6 ^! D8 e3 k7 ]) x. D# ?" e: D/ g$ U
3、误区三:被蛇咬了,吾命休矣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野外无毒蛇占多数,被无毒蛇咬伤的人,因为精神过度紧张,也可能因惊恐而出现伤口剧痛红肿甚至昏倒的现象。这是心理暗示的结果。即便是有毒蛇咬伤,大多数也因为多种因素的关系,毒蛇咬人时不一定放出毒液或把足够量的毒液注入人体,被毒蛇咬伤的人只有小部分中毒症状比较严重,个别人有生命危险。
/ a0 t1 W9 L. F% U8 Z. X
4、误区四:冬、春的蛇不咬人
这是明显的一个错误,蛇是变温动物,要冬眠。冬眠后的蛇经过一冬的饥饿,春天外出觅食,十分凶猛,虽这时的气温不太高,蛇的行动迟缓,不太会主动攻击人,但是一旦被激怒,咬起人来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它的毒腺中充满毒液。另外,这两年都碰上暖冬,蛇在冬眠时睡眠不深,极易惊醒。在冬眠中惊醒的蛇也是很凶猛的。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蛇往往不冬眠的。
: l% a! S. z& t/ R; L; K/ N: _5、误区五:蛇无足,跑不过人
很多人在野外遇见蛇,由于恐惧心理,常是转身就跑,这种方法是极愚蠢的。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蛇都是懒洋洋。但在野外,蛇的行动相当敏捷,特别是一些较大型的毒蛇,如象眼镜王蛇,俗称“草上飞”,爬行速度相当快。另外有些蛇,如竹叶青、五步蛇,还能弓起身子,用尾部的力量弹射出去,令人防不胜防。因此,在野外与毒蛇不期而遇,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一动不动。蛇的视觉很差,听觉也不灵敏,多靠空气中和地面的振动辨察对象,靠舌尖的化学感受器识别对手,只要你不动,除非距离太近,它常常不知所措。我国大陆上的毒蛇,除少数北方的腹蛇有微弱的红外感受器官外,绝大多数的蛇,没有象美洲大陆上的响尾蛇那样有敏感的红外线感受器。另外,蛇的胆子是很小的,除少数象大眼镜蛇那样的毒蛇会主动攻击人外,一般在对峙数分钟后,它就逃之夭夭了。其次,如你手中有帽子或棍子一类的东西,你可用极快的速度向旁边扔去,它就会向你扔出去的东西攻击,你也可趁机脱险。但这一定要有经验才行,否则会弄巧成拙。
8 ?( K& ?' c7 X6、误区六:蛇脊骨一抖就会散架
这也是很多人的错误认识。有些人胆子很大,抓住蛇的尾巴一阵猛抖,以为这样就会把蛇抖死。这样猛抖,其实只是使蛇短暂的造成晕厥,并不会抖死蛇,过一会儿,它缓过气来,会更凶猛的攻击人。街上耍蛇之人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更主要的是让蛇一时不能回过头来咬人,是哗众取宠的把戏。
1 \2 ^, Q* n" E& j. e0 @! \
7、误区七:喝雄黄酒能避蛇
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的资料能证明喝雄黄酒能避免蛇咬。而且,目前市面上的各种熏香、香水、花露水等等,只能防止蚊虫叮咬,不能有效的防止蛇咬伤。
: @8 |4 T; k" U! H' y; }3 D$ P- R0 [4 z: c8、误区八:颜色鲜艳的蛇是毒蛇
除竹叶青外,大多数的毒蛇体表颜色并不鲜艳,多呈黑褐色、灰褐色。这跟它的觅食方式有关,蛇主要是以鼠类、蛙类、爬行动物、小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是以守株待兔式的方法觅食,活动范围大多不超过百米之外,因此体表颜色要与地表颜色相一致,才能有效的伪装自己。相反,一些无毒蛇,为了防止自己被其它较大的动物残杀,倒把自己体表的颜色装扮得十分鲜艳可怕,以警告和迷惑想要袭击它的敌人。如象各种锦蛇,一是体型较大,二是全身都是五颜六色花纹。最著名的要算赤链蛇了,各种文学著作中都把它描写成象女妖一样的恶魔,其实是一种无毒蛇。还有所有的蟒蛇也都是无毒的,因体型庞大,也使人感到恐怖。
+ w! }8 Z. \: |) a+ O/ V: k9、误区九:蛇毒入口会致命
在金庸的小说中,曾有一段是描写欧阳锋的蛇杖上的蛇咬死了人,鲨鱼吃尸体后中毒死了,鲨鱼又吃了鲨鱼的尸体,全被中毒,水面上一片鲨鱼尸体的情景。这其实是小说中的夸张手法,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的。蛇毒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它要直接进入人体血液才能在酶的作用下产生毒性,在皮肤和粘膜表面是没有毒性的,少量的毒液通过粘膜吸收是不会导致人死亡,而且毒液进入人体胃中,被胃液马上就破坏了,所以少量的毒液形不成致死的剂量。关键是口腔和嘴唇如有破损,毒液从破损处直接进入血液,就危险了。被毒蛇咬伤之后,在医疗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最直接和快速的抢救措施就是用嘴把伤口处的毒血吸出来,减少毒素的份量,减缓毒液向体内扩散。但这个抢救措施必须确认施术者消化道和口腔粘膜无损伤,以及嘴唇和接触伤口的皮肤完好无损,才能进行。
: j8 ^) O8 g4 F0 i10、误区十:吃蛇能滋补身体2 x a3 h0 M* G5 m& [
很多人认为蛇肉大补,有滋补的药用功能,因此滥捕乱杀野生蛇类,造成鼠害成灾。其实,蛇身上最好的东西就是蛇毒,蛇毒制品是疗效很佳的药品,这是得到世界上的医学界公认的,如治疗脑血栓的一些制剂,就是蛇毒中所提取的。所以保护好包括毒蛇在内的蛇类,才是符合人类最大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