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转帖] 一篇好文 《越野车的迷思》迷思, 越野车
很好的一篇关于越野和越野车的文章,从香港http://www.offroaders.com.hk 转过来,不过该网站本文也是转贴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越野车的迷思
这是网络上转贴多手的文章. 作者对当下越野改装提出另类看法, 值得大家深思.
第一:完全无需要越野的人,偏偏就要买一部越野型的汽车,贪其高大威猛,其实在市内使用起来极多不便,而且这类SUV往往徒具外表,并无多少越野能力。
.
第二:有心去玩越野的人,虽然已是少数,但仍是充斥着数不尽的错误观念,其一切行为,都受越野改装商的唆摆,或零件信息的影响,说到底,都以追求徒具其形的越野感觉居多,追求真确越野知识的,凤毛麟角。
唉…潮流的确是流行越野感觉,所以就连iMac都有个手挽,要方便用家「走路」。绵羊电单车,都居然有越野版本。流行的衣服鞋袜,也日益越野化。大概人类已距离大自然太远,要在日用品里寻回那种泥土的气息。
先讲越野迷~玩四驱车攀山越野的本地人士,有两大类,第一类其实是明白越野方式和技术的,但人数极少,且大部分是英军遗下的居喀人;第二类是入门者,人数较多,很有热诚,很想向高难度挑战,很想成为越野高手。这第二类人,跟看完澳门赛车后立即就在路上制造车祸的热血青年无大分别,只是主题由赛车转为越野而已。比较懂的人,很不幸,往往就是经营越野车装备的人,而初学者,就是跟着他们学「买」的人,先把自己部车武装一番,然后联群结队去越野。据了解,现时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先把车身升高,换上更长冲程的避震机,以增加离地距。他们认为,这是改装的基本功,一如国术之教人扎马,是万事起头之第一步,可是这不过是比类失当罢了。
升高车身之弊~这样做,其实确有好处,就是APPROACH ANGLE和DEPARTURE ANGLE立即增大,而且车底离地距骤升(不包括悬挂离地距),攀上小丘顶端时没有那么容易刮肚。或者,第二步可以做的就是换上更大型的车轮,把车子变成类似BIG FOOT的东西,可以更有效地攀越石场、河床之类,但是,香港有石场要你去攀吗?BIG FOOT真是有实用意义的吗?还是谨是一种玩意?不改装为BIG FOOT就不能够越过经谨慎挑选的河床吗?
这样加长悬挂,把车身升高,只会增加车肚的离地距,悬挂的离地距是不能增加几多的。如果是非独立的硬轴悬挂,就更加不会因此而增悬挂的离地距,因为硬轴的离地距是不变的,除非改换巨型车轮,悬挂离地距才可增添,这时,车就变成了BIG FOOT。问题是,探险队是不会用BIG FOOT来进入了无人烟的森林的,考古队也不会用BIG FOOT来横越沙漠的,军队也不会用BIG FOOT来打仗的…而且,从来也没有、以后也不会由一部BIG FOOT来赢取专业的高速或低速越野大赛的。
增加了悬挂长度之后,所得的未必补偿得到所失的,因为车身重心就一定会升高,这对公路行车和越野都极为不利。初学者往往一升就升高三、四吋,结果是更差的公路操纵性,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更差的越野能力。整部车会在两种场合都更易翻侧,本来可以驶过侧角坡度三十度的,如今可能不到二十多度便翻车。上坡或下坡时,一个地上的凹陷,就把车身角度改变,再而就把车身翻倒。总之原装车身,是厂方考虑最多因素而决定的,自行升高了之后,当平衡性受到冲击,便容易失衡;没有升高的,反而容易保持平衡,更能应付突如其来的冲击。多嘴讲一句:三菱新PAJERO的工程师,呕心沥血才把车身地台减低约两吋,如果他们见到你把车一买到手便把它升高四吋,恐怕会当堂激死。
更换越野轮胎之弊~一个硬是要换上越野轮胎的人,即如一个有双脚也不用,硬是要坐轮椅的人。他去逛公司要坐轮椅,去厕所也要坐轮椅,去饮都要坐轮椅,并认为坐轮椅很威。 很明显,轮椅应该是你跛了之后才用的。仍能健步的却坚持要坐轮椅,到底是甚么心态?
越野轮胎的设计跟公路用的轮胎完全不同,其特性甚至可说是相反。因为公路轮胎重视胎壁的刚硬度,以达到最少的变形,内壁用了许多钢线,以保持胎身原型,这样,经精心设计的胎面,便能在任何时间都以最大的面积贴着路面,发挥摩擦力、排水性等作用。
然而越野轮胎则重视胎壁的弹性,因为越野会遇到不同的地面,每种地面都要求不同的胎气压力,以造出不同的轮胎滚动阻力。例如在松软的沙漠或又湿又厚的泥泞地,轮胎必须「放气」,才能提供更大的胎面贴路面积,减低轮胎的下陷力,增加松软土地对整部车的承托力。所以越野时,要经常因应需要而「放气」或「打气」,因此越野轮胎就得适应不同气压状态,它必须有充份的弹性才可。一则追求刚性、一则追求弹性,就是公路轮胎和越野轮胎的最大分别。胎面纹路的设计,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分别。
把越野轮胎装到车上长期在公路使用,会有几个结果,一是整部车的路面感很差,主动安全性大降;二是不耐用,而且胎壁会有气泡突出。后者的原因即如上述,越野车胎的胎身结构比较弱,刚度主要靠多层复迭的尼龙网带提供,越野场合使用并无问题,因为车轮在沙泥路面会SLIP,轮圈与轮胎之间的接触不会承受强大的扭力,但在高摩擦系数的公路路面,轮胎会与轮圈出现转速差别,这在目前最流行的大扭力大引擎巨型越野车之上尤其出现得多。越野轮胎给轮圈这样旋扭了几次,内壁的网层便会给扭得移位,于是胎壁外层就出现气泡。用最「不严格」的准则看,这条轮胎也已经是一条在结构上损毁了的轮胎,可以随时被撕破,酿成悲剧。
越野轮胎当然有用,但不是这样用。在香港,更可说是完全无用。那些设计上处于越野和公路使用之间的ALL-TERRAIN胎(简称A/T胎),已能逾越一切你需要越的「野」,而在公路上也表现得很优秀。如果在云南、贵州一带的密林,一场淫雨之后,你要深入丛林泥沼,搜索一队失踪了的探险队的话,那么,你的越野车在基地出发时也是应该用A/T胎的,但要把四至五条越野轮胎携带在车顶上路,一抵丛林沼泽才换上越野轮胎。如果情况逼使一定只可用越野胎,而又要长期在公路上跑,那就要注意车速,完全不可以快,而且不可以突然踩油加速。
要改就应加装具保护性的装设~如果真是要玩越野,每周都去开山劈石一番的,那么最应当加装的配件,就只会是富保护性的配件,即是内置的翻滚护架(ROLL-OVER CAGE,简称ROLL CAGE)、四点式安全带,以及安装在车底的引擎及排文件箱护板,这三件东西,才是真真正正的扎马第一步。
玩越野跟玩赛车一样,富危险性,可令大众产生错误的英雄感。而保护力,是与英雄感最拉不上关系的一环,所以最为人所忽视。
既然是相对地有危险,那么赛车和越野车的改装第一步,就一定是加装ROLL-CAGE。冇得拗的。又由于初学者做甚么都会犯错,例如在越野时错误判断一个地面的坡度及其对车身平稳的形响,便会翻车;又例如错误判断离地距与某一个地形的关系,结果便会撞损车底,所以在车底加装护板,是很明智的做法。
关于翻车的重大问题~一部车,无论是甚么车,都先天性地最怕翻车,甚么安全撞击设计,在这时都失效。例如已成定例的三点式安全带,只对前后的人体动作加以约束,对侧移的动作和上下移的动作并无管束力,因此只要一翻车,现行的民用安全带系统便立即失效。车身的撞击御力结构,也只着重于车头,对于翻车时的御力,仍是处于无能为力的窘境。
光是翻一翻车已是如此,如果是翻滚又怎样?如果是从山顶翻滚下来又怎样?我几乎可以肯定结果是死梗。如果你明白g是甚么,便知道第一下翻滚的速度一定是最慢的,那时,车上的你还未知大祸将临,然后每滚一下,滚速都提高,我相信滚到第四下,车顶已经塌了下来,继续再滚下去,速度愈快,愈难停下来,而车顶和车身会愈塌愈陷,情况跟滚雪球相反,车身只会愈滚愈细。你和车上人在滚到第五下时可能已经由安全带中飞了出来,像在一个欧洲式洗衣机中给高速搅拌,由于你一定没有把其它携在车上的各式物品栓紧,也一定不会在车上分隔出载货区和驾驶区,所以甚么铲呀、工具箱呀、雪柜呀、未饮的罐装可乐呀、MAGLITE电筒呀…都会在这飞利蒲式的滚筒里跟你一起被搅拌,工序跟制造石磨蓝牛仔裤相仿;第六下时你的同伴可能已被搅拌得从破碎了的玻璃窗飞了出去,你也已经在车内早给撞得肢离破碎,血肉横飞;滚到第七下时你其实已经死了,但滚速更剧,旁观者看得胆战心惊…滚到第十下,车子已成一个铁皮球,上天只不过想把你的死状描画得更为可怖。
这样死了,是不是很惨。当然,惨是不用说的了;要说的是你死得很「唔抵」。要死了才明白玩越野必须先加装ROLL-CAGE、四点式安全带和车底护板,实在太过唔抵了。
如果你有装ROLL-CAGE和四点式安全带,在整部车滚无可滚,完全停顿之后,你很可能会跟同伴一起自行爬出车来,分别不可谓不大。
挑战最大难度的心态~挑战最大难度的心态,本来是一种优良的心态,但我们不是甚么都去挑战一餐的,人只能在一个温度界限内生存,我们的身体都有「最佳工作温度」这种条件,情况与机器一样,我们大可不必去挑战八十度C的生存环境。那些像火箭一样的,专门在陆地上刷新车速纪录的车,你可以说出它们有甚么贡献吗?它们究竟对甚么有帮助呢?我可一项也数不到出来。里面驾驶的人,真的是在驾驶吗?不过是迷迷糊糊地被加速力拉扯得头昏脑胀,然后昏昏愕愕地按一个制动用的电掣,把一切用得着的煞停装置都启动,然后他慢慢回复知觉,笑容满脸的爬出来给记者拍照,明天就像个大英雄一样见报,明年就登上《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成为陆上最高速度之人。但愿能给越玩月夜的兄弟提供点参考和理智的选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