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5月18日,与同事们一起,去了一趟襄樊城外的古隆中,虽然从下车到达到上车离开,前后只有两个小时,但身临实景,我们再一次地景仰了这位千古的智者。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这话,模模糊糊地知道诸葛亮是我国古代非常聪明的人。在上初中时,听上高中的学长讲诸葛亮的故事,自己禁不住下决心买了一套上下两册的《三国演义》,想一切办法偷偷地看完,那劲头绝对比擂功课来得足。我还记得那套书的价格是2.30元, 1981年的时候,学校的粉蒸肉0.2元一份,一周才卖一次,买书的钱是我在这样的水平之下省出来的。因学校离家远,我常到姑妈家蹭饭吃,姑爷有个爱好,喜欢从收音机里听评书大家讲古时候的一些演义,并时不时跟他的同龄人一起说到三国,这时我会“很不经意”地静听,在发现他们说错了或者说不清时,我就忍不住插言说出我的看法,总博得他的谈友们的称赞,自己也因此窃喜。
高中一年级时,应同寝室同学的要求,我常在晚上入睡前主持“卧谈会”,讲三国论诸葛。那时的学生宿舍,是一排排的平房,晚上到点统一熄灯,然后会有值班老师巡查,看哪个宿舍的学生没有按时睡觉,记下来在第二天的早操会上点出其宿舍号。如果三次被点到,学校就会责成所在班级对这个寝室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我就因此被教育了两次。
可以说,我在我的二十岁以前就形成了对三国那段历史和风云的比较系统的记忆,尤其对诸葛亮,我几乎能记住《三国演义》中他的每一个计谋的细节,以及关于他的一些重要场景的描写,甚至“有诗为证”的内容;能把中学课文里《隆中对》、《出师表》背得滚瓜烂熟,连《赤壁之战》和《失街亭》也能背诵过半。那时候还把“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作为名句,摘录在笔记本里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一直没觉得自己在工作之外还有别的爱好。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我是有一集没一集的看了,近年听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也只看过一些片断,忽然发现自己对那一段历史和人物淡漠了许多。
在“古隆中”的牌坊上,扑面就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八个大字。
[localimg=400,300]1[/localimg]
我到隆中,这是生平第一次,但对“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描述还是记得的,自己就当自己曾经来过。
山不高而秀雅
[localimg=400,300]2[/localimg]
水不深而澄清
[localimg=400,300]3[/localimg]
地不广而平坦
[localimg=400,300]4[/localimg]
林不大而茂盛
好的风水,会孕育出一个名人,这是中国式的思维。尽管历史上的景象肯定与现在不同,但隆中的不少古迹,我似乎能在印象中找得到影子,感觉自然奇妙。
这天是个平常的周日,游客并不算少,导游*姐们讲起她们襄阳的这位古人,一个个都是眉飞色舞,流露着些许得意之情。难怪,从这个4A级景区的大门起至各处看点,历代名士或题词或作对,都在赞叹其“掀天揭地”的千古奇才,包括他的对头司马懿。在老百姓的心里,诸葛亮俨然就是智慧的化身。这一点已毋庸赘述。
[localimg=225,300]5[/localimg][localimg=400,300]6[/localimg]
他3岁丧父,8岁失母,随叔父来到襄阳时,这个苦命的孩子已经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耕田读书,是被他后来的贤者视为修身养性的两件事,但与他身后的陶渊明不同,后者是先有功名而后归隐。诸葛亮则是身在陇亩,心怀天下,常抱膝吟唱悲情的梁父吟,以管仲乐毅自比,志大而才不疏,但终究“星落秋风五丈原”,褪不掉一生悲情的色彩。真的“得其主不得其时”,是天意吗?
郭沫若先生把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很有趣的对比,意思是说如果诸葛亮不出隆中,或者陶渊明不入桃花源,两人就在伯仲之间。这种对比的背后,似乎还有更加深长的意味。
17岁到27岁,按现在的观点看,是人的成长中由懵懂走向成熟进而走向成功的黄金时间,诸葛亮的这段时间是在隆中度过的。“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话,是诸葛亮当了蜀相以后对他的孩子们说的,这是他以大半生的修为凝结成的金石之言。我们相信青年时期的诸葛亮肯定有远大志向,但不肯定他在隆中的10年,也是宁静的、淡泊的。起码他在没有汽车没有报纸没有电视的时代,能精辟地分析“自董卓以来豪雄并起”的天下大势,能准确地预测“天下三分”的演化趋向;交游名士,如马良、向宠、费袆等,并娶了大贤黄承彦的女儿。很难想象卧龙岗上蓄势待发的这条卧龙也是宁静的、淡泊的。
27岁恰好是诸葛亮生命历程的中间点,也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如果青年时没有梦想,壮年时不经世事,今后的淡泊也好归隐也罢,就显得不那么具有价值和意义。所以“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历尽洗练之后的宁静和淡泊,不是难得糊涂似的淡漠。20岁之后的又20年,我从人之生的角度,重新拜读了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localimg=400,300]7[/localimg] [localimg=225,300]8[/localimg]
虽 “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他依然是一代名相,一代名人!依然值得我们景仰!
附记:
1桂花树
[localimg=225,300]9[/localimg]
据说有410年的历史,推算起来是明朝末年栽植的,金桂,但花期比一般的长,花开时在百米之外都能闻得到香气。奇特之处在于,它由一个树兜分出明显的三个树干,应了“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分天下”、“三国鼎立”的“三”字。
2广玉兰
[localimg=225,300]10[/localimg]
里面有一棵广玉兰,是我见过的最大的,照片中的是它的根。
3小桥
[localimg=400,300]11[/localimg]
这是传说中黄承彦“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小桥。显然,它没有1800岁的年龄。细看,很漂亮,清水从桥下流过,在古朴秀美的隆中,显得很特别。
4诸葛夫人
这是诸葛亮的原配夫人,黄承彦的女儿。传说中,这位夫人黄脸黄发,很丑。导游*姐说,这是黄承彦故意说的,目的是封媒婆们的嘴,其实他的女儿很漂亮,很有才情,要嫁就嫁象诸葛亮这样的才子。
[localimg=400,300]12[/localimg]
隆中专门为诸葛夫人建有一室,两厢墙上有雕版,描述她的贤惠及才略。
[localimg=400,300]14[/localimg]
[ 本帖最后由 一直向北 于 2008-5-21 23:1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