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 初五
万事始于早。步行古街,游客稀少。长长的巷子一早就有清洁工水扫青石整洁如新,家家门前红艳的灯笼衬着红底黑字的对联沿街而悬,窄窄地过道搭桥穿巷通向信江,江边码头旁大小不一的泉水池,洗涮的妇人来来往往,这“九弄十三街”喜庆气氛不言而喻。以著名的金利合药店(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其建筑风格融中西合壁之作)为起点的二堡街,集各类商铺融为一体。也是万里茶道的起点。
福建武夷山下梅古村有一块“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的纪念碑,据【崇安县志】中记载:“在康熙19年(公元1680年)间,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余艘,转运不绝”。 只是这古村门票60元,网上谈兵,忽略而过。
引自网论: 正山小种红茶发源地是江西铅山县. 2009年6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连续五集播映了《武夷山茶文化》(下称《茶文》)。笔者对《茶文》中个别提法实难认同。因为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所产“河红”茶才是红茶发源地,河口才是当时真正的世界红茶贸易中心。
红茶发源于铅山县武夷山镇桐木关为中心的篁村、西坑、中村、天柱山乡高际岭和福建省武夷山市三港、星村一带,后传到修水漫江、浮梁县及安徽省的东至、祁门。江西先有“河红”、次有“宁红”,再有“浮红”(又称祁红),是中国三大红茶。
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我国茶叶的发展,1954年,周恩来总理亲批在铅山、浮梁、杭州建立三大国营茶场。铅山河口茶场是我省最早的国营茶场,1956年已开辟茶园3700余亩,生产河红茶3000多担,制出上品河红茶“正山小种”系列,并且重新恢复了对日本、新加坡、欧美、香港等地的茶叶出口。1958年原场长金尔镇光荣地出席了在京召开的千人群英会,还捧回了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的国务院奖状。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营河口茶场日渐衰落并最终停止生产。
2003年,福建省武夷山市抢先恢复了“正山小种”的生产,并于当年申报了原产地保护。因此,与三港、星村山水相连的铅山县篁村、西坑、桐木关一带,只能遗憾地与“正山小种”原产地的称呼失之交臂。2009年,武夷山市又成功注册“正山小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铅山生产的红茶,只能被业界称为“外山小种”,高山上那些种植400多年的老茶树,也只好被迫“改姓”了。
2010年,铅山县已整理出河红茶制作工艺流程,并纳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铅山烫粉,相当于武汉的热干面。。。过早必不可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6-5-20 17:09:47编辑过]
|